卷一四一
關燈
小
中
大
,弱有所用,強有所加,廉此四者而制其宜。
變動無常,因敵轉化,不為事先,動而辄随。
臣按:漢光武引此語曰“柔能制剛,弱能制強”,而此止作一句曰“柔能制強”,蓋有阙文也,況此下文繼之以柔、強、弱,四者與漢诏同,其間阙“剛弱能制”四字無疑也,宜如漢诏補之曰“柔能制剛,弱能制強”。
斯二語也,非但以之自況,亦當用此以備敵也。
莫不貪強,鮮能守微,若能守微,乃保其生。
能柔能剛,其國彌光;能弱能強,其國彌彰;純柔純弱、純剛純強,其國必亡。
得而勿有,居而勿守,拔而勿久,立而勿取。
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,禮崇則智士至,祿重則義士輕死。
臣按:尊禮重祿則士之報禮重,蓋用人而重之以祿,非欲以是緻其死也,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,事君之義當然也。
用人之道,尊以爵、贍以财則士自來接以禮,勸以義則士死之。
夫将帥者,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。
軍井未達,将不言渴;軍幕未辦,将不言倦;軍竈未炊,将不言饑;冬不服裘,夏不操扇,雨不張蓋,是謂将禮。
将之所以為威者号令也,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,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。
将無還令,賞罰必信,如天如地,乃可使人。
士卒用命,乃可越境。
亂将不可使保軍,乖衆不可使伐人。
将無威則士卒輕刑,士卒輕刑則軍失伍。
良将之統軍也,恕己而治人,推惠施恩,士力日新。
戰如風發,攻如河決,故其衆可望而不可當,可下而不可勝。
賞罰明則将威行,官人得則士卒服,所任賢則敵國畏。
将能清能靜,能平能整,能受谏,能聽訟,能納人,能采言,能知國俗,能圖山川,能表險難,能制軍權。
将拒谏則英雄散,策不從則謀士叛,善惡同則功臣倦,專己則下歸咎,自伐則下少功,信讒則衆離心,貪财則奸不禁,内顧則士卒淫。
将拒谏則英雄散,策不從則謀士叛,善惡同則功臣倦,專己則下歸咎,自伐則下少功,信讒則衆離心,貪财則奸不禁,内顧則士卒淫。
将謀欲密,士衆欲一,攻敵欲疾。
将謀密則奸心閑,士衆一則軍心結,攻敵疾則備不及設。
将謀洩則軍無勢,外窺内則禍不制,财入營則衆奸會。
将無慮則謀士去,将無勇則吏士恐,将妄動則軍不重,将遷怒則一軍懼。
軍無财士不來,軍無賞士不往。
香餌之下,必有死魚;重賞之下,必有勇夫。
興師之國務先隆恩,攻取之國務先養民。
良将之養士,不易于身,故能使三軍如一心。
用兵之要,必先察敵情。
千裡饋糧,士有饑色;樵蘇後爨,師不宿飽。
群吏朋黨各進所親,招舉奸枉,抑挫仁賢,背公立私,同仙相讪,是謂亂源。
(以上《上略》) 使智使勇,使貪使愚,智者樂立其功,勇者好行其志,貪者邀趨其利,愚者不顧其死。
無使士談說敵美,為其惑衆;無使仁者主财,為其多施而附于下。
(以上《中略》)臣按:此所謂仁者,蓋慈順而無執守之謂,非孔孟之所謂仁也。
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,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,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。
有德之君以樂樂人,無德之君以樂樂身,樂人者久而長,樂身者不久而亡。
釋近謀遠者勞而無功,釋遠謀近者佚而有終,佚政多忠臣,勞政多怨民。
務廣地者荒,務廣德者強,能有其有者安,貪人之有者殘。
臣按:此等言語,皆非戰國以後人所能道,漢光武嘗引此語為诏以報臧宮,繼之曰:“今國無善政,災變不息,百姓驚惶,人不自保,而複欲遠事邊外乎?孔子曰:‘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颛臾’且北狄尚強,而屯田警備傳聞之事恒多失實,誠能舉天下之半以滅大寇,豈非至願?苟非其時,不如息人。
”若光武者,可謂善讀書矣。
讀書而能用之,斯為善讀,不然徒資口耳而無實用,所謂雖多亦奚以為者也。
廢一善則一善衰,賞一惡則衆惡歸,善者得其祐,惡者受其誅,則國安而衆善至。
一令逆則百令失,一惡施則百惡結,故善施于順民,惡加于兇民。
聖人之用兵,非樂之也,将以誅暴讨亂也。
優遊恬淡而不進者,重傷人物也。
夫兵者不祥之器,天道惡之,不得已而用之,是天道也。
(以上《下略》) 臣按:《三略》,《後漢書》注謂此即張良于下邳圯所見老人出一編書者也,今雖不可知其然否,然光武時已引其言以為诏,即以《黃石公記》為言,其非魏晉以後人假托可知也。
其言皆本道義而不用陰謀秘計,《上略》所引古語皆曰《軍谶》,《中略》皆曰《軍勢》,《下略》無所引,蓋上、中二略惟演古人之語意,而《下略》則已自為言也欤?且其言曰《三略》為衰世作,意謂盛世用德不用兵,兵者衰世之所用也。
時世衰而戰争起,誠能擇其言之粹美者而用之,非獨可以用之于兵,推而廣之,則兵亦可以繇是而不用,而歸于德化之世矣。
以上經武之要(上)
變動無常,因敵轉化,不為事先,動而辄随。
臣按:漢光武引此語曰“柔能制剛,弱能制強”,而此止作一句曰“柔能制強”,蓋有阙文也,況此下文繼之以柔、強、弱,四者與漢诏同,其間阙“剛弱能制”四字無疑也,宜如漢诏補之曰“柔能制剛,弱能制強”。
斯二語也,非但以之自況,亦當用此以備敵也。
莫不貪強,鮮能守微,若能守微,乃保其生。
能柔能剛,其國彌光;能弱能強,其國彌彰;純柔純弱、純剛純強,其國必亡。
得而勿有,居而勿守,拔而勿久,立而勿取。
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,禮崇則智士至,祿重則義士輕死。
臣按:尊禮重祿則士之報禮重,蓋用人而重之以祿,非欲以是緻其死也,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,事君之義當然也。
用人之道,尊以爵、贍以财則士自來接以禮,勸以義則士死之。
夫将帥者,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。
軍井未達,将不言渴;軍幕未辦,将不言倦;軍竈未炊,将不言饑;冬不服裘,夏不操扇,雨不張蓋,是謂将禮。
将之所以為威者号令也,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,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。
将無還令,賞罰必信,如天如地,乃可使人。
士卒用命,乃可越境。
亂将不可使保軍,乖衆不可使伐人。
将無威則士卒輕刑,士卒輕刑則軍失伍。
良将之統軍也,恕己而治人,推惠施恩,士力日新。
戰如風發,攻如河決,故其衆可望而不可當,可下而不可勝。
賞罰明則将威行,官人得則士卒服,所任賢則敵國畏。
将能清能靜,能平能整,能受谏,能聽訟,能納人,能采言,能知國俗,能圖山川,能表險難,能制軍權。
将拒谏則英雄散,策不從則謀士叛,善惡同則功臣倦,專己則下歸咎,自伐則下少功,信讒則衆離心,貪财則奸不禁,内顧則士卒淫。
将拒谏則英雄散,策不從則謀士叛,善惡同則功臣倦,專己則下歸咎,自伐則下少功,信讒則衆離心,貪财則奸不禁,内顧則士卒淫。
将謀欲密,士衆欲一,攻敵欲疾。
将謀密則奸心閑,士衆一則軍心結,攻敵疾則備不及設。
将謀洩則軍無勢,外窺内則禍不制,财入營則衆奸會。
将無慮則謀士去,将無勇則吏士恐,将妄動則軍不重,将遷怒則一軍懼。
軍無财士不來,軍無賞士不往。
香餌之下,必有死魚;重賞之下,必有勇夫。
興師之國務先隆恩,攻取之國務先養民。
良将之養士,不易于身,故能使三軍如一心。
用兵之要,必先察敵情。
千裡饋糧,士有饑色;樵蘇後爨,師不宿飽。
群吏朋黨各進所親,招舉奸枉,抑挫仁賢,背公立私,同仙相讪,是謂亂源。
(以上《上略》) 使智使勇,使貪使愚,智者樂立其功,勇者好行其志,貪者邀趨其利,愚者不顧其死。
無使士談說敵美,為其惑衆;無使仁者主财,為其多施而附于下。
(以上《中略》)臣按:此所謂仁者,蓋慈順而無執守之謂,非孔孟之所謂仁也。
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,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,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。
有德之君以樂樂人,無德之君以樂樂身,樂人者久而長,樂身者不久而亡。
釋近謀遠者勞而無功,釋遠謀近者佚而有終,佚政多忠臣,勞政多怨民。
務廣地者荒,務廣德者強,能有其有者安,貪人之有者殘。
臣按:此等言語,皆非戰國以後人所能道,漢光武嘗引此語為诏以報臧宮,繼之曰:“今國無善政,災變不息,百姓驚惶,人不自保,而複欲遠事邊外乎?孔子曰:‘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颛臾’且北狄尚強,而屯田警備傳聞之事恒多失實,誠能舉天下之半以滅大寇,豈非至願?苟非其時,不如息人。
”若光武者,可謂善讀書矣。
讀書而能用之,斯為善讀,不然徒資口耳而無實用,所謂雖多亦奚以為者也。
廢一善則一善衰,賞一惡則衆惡歸,善者得其祐,惡者受其誅,則國安而衆善至。
一令逆則百令失,一惡施則百惡結,故善施于順民,惡加于兇民。
聖人之用兵,非樂之也,将以誅暴讨亂也。
優遊恬淡而不進者,重傷人物也。
夫兵者不祥之器,天道惡之,不得已而用之,是天道也。
(以上《下略》) 臣按:《三略》,《後漢書》注謂此即張良于下邳圯所見老人出一編書者也,今雖不可知其然否,然光武時已引其言以為诏,即以《黃石公記》為言,其非魏晉以後人假托可知也。
其言皆本道義而不用陰謀秘計,《上略》所引古語皆曰《軍谶》,《中略》皆曰《軍勢》,《下略》無所引,蓋上、中二略惟演古人之語意,而《下略》則已自為言也欤?且其言曰《三略》為衰世作,意謂盛世用德不用兵,兵者衰世之所用也。
時世衰而戰争起,誠能擇其言之粹美者而用之,非獨可以用之于兵,推而廣之,則兵亦可以繇是而不用,而歸于德化之世矣。
以上經武之要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