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一
關燈
小
中
大
居邊,細弱不勝任亦不可居朝廷。
”末大必折,尾大必掉。
(并昭十一年) 《軍志》有之:“先人有奪人之心,後人有待其衰。
”(昭二十一年)威克其愛,雖小必濟。
(昭二十三年)乘亂不祥。
(昭二十七年) 彼出則歸,彼歸則出,亟肄(勞也)以罷(與疲同)之,多方以誤之。
(昭二十年) 唐太宗曰:“朕觀千章萬句,不出乎‘多方以誤之’一句而已。
”不讓則不和,不和則不可以遠征。
(定五年)裔不謀夏,夷不亂華,俘不幹盟,兵不逼好。
(定十年) 樹德莫如滋,去疾莫如盡。
(哀元年)背大國不信,伐小國不仁。
民保于城,城保于德。
(哀七年) 臣按:《左傳》中論戰伐之語頗多,其間多是引其所聞及古志,往往切于用兵之實,前代名将若關羽、嶽飛輩皆喜觀《左傳》,有繇然也。
臣故掇其要語載之,以為經武之要,使後世知三代以前兵法猶有存者如此,非但後世颛颛然用權謀變詐也。
《國語》:兵戢(聚也)而時動,動則威,觀則玩(黩也),玩則無震(懼也)。
伐木不自其本必複生,塞水不自其源必複流,滅禍不自其塞必複亂。
夫國,非忠不立,非信不固,既不忠信而留外寇,外寇知其釁而歸圖焉,已自拔其本矣。
擇福莫若重,擇禍莫若輕。
委質為臣,無有二心。
委質而策死,古之法也。
為人臣者,君憂臣勞,君辱臣死。
《論語》:子曰:“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。
”臣按:萬世經武之要,不出乎聖人此二語。
子曰:“不以教民戰,是謂棄之。
” 孟子曰:“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”《尉缭子》曰: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,謹人事而已矣。
《荀子》曰:知莫大乎棄疑,行莫大乎無過,事莫大乎無悔,至無悔而止矣,不可必也(不必其成功)。
聖人有誅而無戰,城守不攻,兵革不擊,不屠城,不潛軍,不留衆,師不越時。
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,非争奪也。
仁義之兵行于天下,近者親其善,遠方慕其德,兵不血刃,遠迩來服。
戰如所,行如戰,有功如幸。
《老子》曰:國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
禍莫大于輕敵。
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。
樂殺人者,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。
《管子》曰:攻堅者瑕,攻瑕則瑕者堅。
《莊子》曰:聖人以必不必,故多功;衆以不必必,故無功。
《揚子》曰:禦得其道則天下狙詐鹹作,使禦失其道則天下狙詐鹹作敵。
《淮南子》曰:良将之用卒也,同其心、一其力,勇者不得獨進,怯者不得獨退,止如丘山,動如一體。
五指之更彈不若拳手之一恎,萬人之更進不如一人之獨至。
臣按:經傳諸子言及武事者僅此,以後采兵書。
《司馬法》曰:古者逐奔不過百步,縱緩不過三舍(此以明禮),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(此以明仁),成列而鼓(此以明信),争義不争利(此以明義),又能舍服(此以明勇),知終知始(此以明智)。
臣按:此所謂禮、仁、信、義、勇、智之六德也,蓋五常之中而加以勇。
五常者教也,而合之以勇,故曰六德。
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,自古之政也。
古者國容不入軍,軍容不入國。
從命為上上賞,犯命為上上戮。
介者不拜,兵車不式,城上不趨,危事不齒。
賞不逾時,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;罰不遷列,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。
用其所欲,行其所能,廢其不欲不能,于敵反是。
凡陳,行惟疏,戰惟密,兵惟雜。
物既章,目乃明;慮既定,心乃強。
凡戰之道,既作其氣,因發其政,假之以色,道之以辭。
凡戰之道,位欲嚴,政欲栗,力欲窕,氣欲閑,心欲一。
凡車以密固,徒以坐固,甲以重固,兵以輕勝。
凡戰以輕行輕則危,以重行重則無功,以輕行重則敗,以重行輕則戰,故戰相為輕重。
舍謹兵甲,行謹行列,戰謹進止。
凡戰,非陳之難,使人可陳難;非使可陳難,使人可用難;非知之難,行之難。
凡民,以仁救,以義戰,以智決,以勇鬥,以信專,以利勸,以功勝。
(以上《司馬法》) 臣按:此皆《司馬法》中之要語也,宋人集兵書為七以教習武者,此其一也。
七書之中,惟此得古盛時之遺意,何者?以其不專尚權謀也。
此書乃齊威王時使其大夫追論古者《司馬兵法》而附穰苴之說于其中,然今傳記所載《司馬法》之文今書皆無,意者今世所傳上中下三卷,《仁本》《天子之義》《定爵》《嚴位》《用衆》五篇者乃穰苴所說,而所謂古者司馬之法則亡焉矣,今其存者特其附說耳。
太史公謂其闳闊深遠,雖三代征伐不能竟其義,意其謂全書也。
今其全書不可複見,而三篇之中,其要語者僅僅若此,故摘而出之著于篇。
《三略》曰:與衆同好,靡不成;與衆同惡,靡不傾。
治國安家,得人也;亡國破家,失人也。
柔能制強。
柔有所設,剛有所施
”末大必折,尾大必掉。
(并昭十一年) 《軍志》有之:“先人有奪人之心,後人有待其衰。
”(昭二十一年)威克其愛,雖小必濟。
(昭二十三年)乘亂不祥。
(昭二十七年) 彼出則歸,彼歸則出,亟肄(勞也)以罷(與疲同)之,多方以誤之。
(昭二十年) 唐太宗曰:“朕觀千章萬句,不出乎‘多方以誤之’一句而已。
”不讓則不和,不和則不可以遠征。
(定五年)裔不謀夏,夷不亂華,俘不幹盟,兵不逼好。
(定十年) 樹德莫如滋,去疾莫如盡。
(哀元年)背大國不信,伐小國不仁。
民保于城,城保于德。
(哀七年) 臣按:《左傳》中論戰伐之語頗多,其間多是引其所聞及古志,往往切于用兵之實,前代名将若關羽、嶽飛輩皆喜觀《左傳》,有繇然也。
臣故掇其要語載之,以為經武之要,使後世知三代以前兵法猶有存者如此,非但後世颛颛然用權謀變詐也。
《國語》:兵戢(聚也)而時動,動則威,觀則玩(黩也),玩則無震(懼也)。
伐木不自其本必複生,塞水不自其源必複流,滅禍不自其塞必複亂。
夫國,非忠不立,非信不固,既不忠信而留外寇,外寇知其釁而歸圖焉,已自拔其本矣。
擇福莫若重,擇禍莫若輕。
委質為臣,無有二心。
委質而策死,古之法也。
為人臣者,君憂臣勞,君辱臣死。
《論語》:子曰:“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。
”臣按:萬世經武之要,不出乎聖人此二語。
子曰:“不以教民戰,是謂棄之。
” 孟子曰:“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”《尉缭子》曰: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,謹人事而已矣。
《荀子》曰:知莫大乎棄疑,行莫大乎無過,事莫大乎無悔,至無悔而止矣,不可必也(不必其成功)。
聖人有誅而無戰,城守不攻,兵革不擊,不屠城,不潛軍,不留衆,師不越時。
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,非争奪也。
仁義之兵行于天下,近者親其善,遠方慕其德,兵不血刃,遠迩來服。
戰如所,行如戰,有功如幸。
《老子》曰:國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
禍莫大于輕敵。
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。
樂殺人者,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。
《管子》曰:攻堅者瑕,攻瑕則瑕者堅。
《莊子》曰:聖人以必不必,故多功;衆以不必必,故無功。
《揚子》曰:禦得其道則天下狙詐鹹作,使禦失其道則天下狙詐鹹作敵。
《淮南子》曰:良将之用卒也,同其心、一其力,勇者不得獨進,怯者不得獨退,止如丘山,動如一體。
五指之更彈不若拳手之一恎,萬人之更進不如一人之獨至。
臣按:經傳諸子言及武事者僅此,以後采兵書。
《司馬法》曰:古者逐奔不過百步,縱緩不過三舍(此以明禮),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(此以明仁),成列而鼓(此以明信),争義不争利(此以明義),又能舍服(此以明勇),知終知始(此以明智)。
臣按:此所謂禮、仁、信、義、勇、智之六德也,蓋五常之中而加以勇。
五常者教也,而合之以勇,故曰六德。
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,自古之政也。
古者國容不入軍,軍容不入國。
從命為上上賞,犯命為上上戮。
介者不拜,兵車不式,城上不趨,危事不齒。
賞不逾時,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;罰不遷列,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。
用其所欲,行其所能,廢其不欲不能,于敵反是。
凡陳,行惟疏,戰惟密,兵惟雜。
物既章,目乃明;慮既定,心乃強。
凡戰之道,既作其氣,因發其政,假之以色,道之以辭。
凡戰之道,位欲嚴,政欲栗,力欲窕,氣欲閑,心欲一。
凡車以密固,徒以坐固,甲以重固,兵以輕勝。
凡戰以輕行輕則危,以重行重則無功,以輕行重則敗,以重行輕則戰,故戰相為輕重。
舍謹兵甲,行謹行列,戰謹進止。
凡戰,非陳之難,使人可陳難;非使可陳難,使人可用難;非知之難,行之難。
凡民,以仁救,以義戰,以智決,以勇鬥,以信專,以利勸,以功勝。
(以上《司馬法》) 臣按:此皆《司馬法》中之要語也,宋人集兵書為七以教習武者,此其一也。
七書之中,惟此得古盛時之遺意,何者?以其不專尚權謀也。
此書乃齊威王時使其大夫追論古者《司馬兵法》而附穰苴之說于其中,然今傳記所載《司馬法》之文今書皆無,意者今世所傳上中下三卷,《仁本》《天子之義》《定爵》《嚴位》《用衆》五篇者乃穰苴所說,而所謂古者司馬之法則亡焉矣,今其存者特其附說耳。
太史公謂其闳闊深遠,雖三代征伐不能竟其義,意其謂全書也。
今其全書不可複見,而三篇之中,其要語者僅僅若此,故摘而出之著于篇。
《三略》曰:與衆同好,靡不成;與衆同惡,靡不傾。
治國安家,得人也;亡國破家,失人也。
柔能制強。
柔有所設,剛有所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