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一

關燈
二年)師克在和,不在衆。

    (桓十一年) 疆場之事,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。

    (桓十七年)凡師,一宿為舍,再宿為信,過信為次。

    (莊三年)戰,勇氣也。

    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,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

     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

    (并莊十年)得一夫而失一國,與惡而棄好,非謀也。

    (莊十二年) 夫禮樂慈愛,戰所畜也。

    夫民讓事樂和、愛親哀喪而後可用也。

    (莊二十七年)輔車(輔,頰;牙,車)相依,唇亡齒寒。

    (僖公五年) 臣按:公羊、穀梁二子皆載“唇亡齒寒”之語,而《左傳》加“輔車相依”一句。

     諺有之,曰:“心則不競,何憚于病。

    ”既不能強,又不能弱,所以病也。

    招攜以禮,懷遠以德,德禮不易,無人不懷。

    (并僖七年)弊重而言甘,誘我也。

    (僖十年) 古者大事必乘其産(謂馬),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,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,唯所納之,無不如志。

    重怒難任,背天不祥。

     史佚有言,曰:“無始禍,無怙亂,無重怒。

    重怒難任,陵人不祥。

    ”(并僖十五年)盍姑内省德乎無阙而後動。

    (僖十九年)量力而動,其過鮮矣,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?(僖二十年) 國無小,不可易也,無備,雖衆不可恃也。

    無謂邾小,蜂虿有毒。

    (并僖二十二年)君命無貳,古之制也。

    除君之惡,惟力是視。

    (僖二十四年)竊人之财猶謂之盜,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? 信,國之寶也,民之所庇也。

    得原失信,何以庇之?所亡滋多。

    (并僖二十五年) 《軍志》曰:“允當則歸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知難而退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有德不可敵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凡《左傳》所引《軍志》之說,必古有是書,今亡矣。

    夫幸其言猶有一二之存,用兵者可以為法。

    師直為莊,曲為老。

    (并僖二十八年又宣十二年) 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與不知,以亂易整,不武。

    (僖三十年)勤而無所,必有悖心,且行千裡,其誰不知?(僖三十二年) 輕則寡謀,無禮則脫(易也),入險而脫,又不能謀,能無敗乎?敵不可縱,縱敵患生。

    又曰:一日縱敵,數世之患也。

    (并僖三十三年)諸侯敵王所忾(恨怒)而獻其功。

    (文四年) 敵惠敵怨,不在後嗣。

    (文六年)先人有奪人之心,軍之善謀也。

    兵作于内而亂于外為寇,寇猶及人,亂自及也。

    (并文七年)使者目動而言肆,懼我也,将遁矣。

     死傷未收而棄之,不惠也;不待期而薄人于險,無勇也。

    (并文十二年) 禮以順天,天之道也。

    己則反天而又以讨人,難以免矣。

    又曰:君子之不虐幼賤,畏乎天也。

    (文十五年)我能往寇亦能往。

    (文十六年) 平國以禮,不以亂,伐而不治,亂也。

    以亂平亂,何治之有?無治,何以行禮?(宣四年)杜預曰:“責公不先以禮治之而行伐。

    ” 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,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,而奪人之牛,罰已重矣。

    (宣十一年) 觀釁而動,德刑、政事、典禮不易不可敵也,不為是征,叛則伐之,服而舍之,德刑成矣。

    伐叛,刑也;柔服,德也。

    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,軍之善政也;兼弱攻昧,武之善經也。

     成師以出,聞敵強而退,非夫。

    (非文夫)也。

     甯我薄人,無人薄我,《軍志》曰:“先人有奪人之心。

    ”薄之也。

    夫武,禁暴、戢兵、保大、定功、安民、和衆、豐财者也。

    臣按:此武之七德。

     拊而勉之,三軍之士皆如挾纩。

    (綿也,并宣十二年)雖鞭之長,不及馬腹。

    (宣十五年)史佚之志有之,曰:“非我族類,其心必異。

    ”(成四年) 聖人與衆同欲,是以濟事。

    又曰:善鈞從衆。

    (成六年) 唯聖人能内外無患,自非聖人,外甯必有内憂,盍釋楚以為外懼乎。

     怨之所聚,亂之本也。

    多怨而階亂,何以在位?(并成十六年)“信不叛君,知不害民,勇不作亂。

     亂在外為奸,在内為軌,禦奸以德,禦軌以刑。

    (并成十七年)”師衆以順為武,軍事有死無犯為敬。

    (襄三年)謀之多族(家也),民之多違,事滋無成。

    (襄八年) 居安思危,思則有備,有備無患。

    (襄十一年) 譬如捕鹿,晉人角之,諸戎掎之(掎其足也),與晉踣(僵也)之。

    (襄十四年)臣按:掎角之言出諸此。

    兵不戢必取其族。

    (襄二十四年) 杜預曰:“族,類也。

    取其族,還自害也。

    ”久将墊隘(慮雨水),隘乃禽也,不如速戰。

    (襄二十五年)兵,民之殘也财用之蠹,小國之大災也。

     天生五材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也),民并用之,廢一不可,誰能去兵?兵之設久矣,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,聖人以興,亂人以廢。

    (并襄二十七年) 或多難以固其國、啟其疆土,或無難以喪其國、失其守字。

    (昭四年)五大(謂五官)不在邊,五細。

    (謂五官之屬)不在庭。

     杜預曰:“言五官之長,專盛過節則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