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九

關燈
生事于蠻夷,為國招難。

    帝内嘉延壽、湯功而重違衡、顯之議,久之不決,劉向上疏辨其功,于是诏公卿議封焉。

    議者以為宜如軍法捕斬單于令,衡、顯以為郅支本亡逃失國,竊号絕域,非真單于。

    帝取鄭吉故事,封千戶,衡、顯複争,封延壽為義成侯,賜湯爵關内侯。

    于是杜欽上疏,追訟馮奉世前破莎車功,帝以先帝時事,不複錄。

     荀悅曰:“誠其功義足封,追錄前事可也。

    《春秋》之義,毀泉台則惡之,舍中軍則善之,各繇其宜也。

    夫矯制之事,先王之所慎也,不得已而行之,若矯大而功小者罪之可也,矯小而功大者賞之可也,功過相敵如斯而已可也,權其輕重而為之制宜焉。

    ” 胡寅曰:“甘延壽、陳湯、奉世矯制以成功一也,蕭望之、匡衡以為不可封者,《春秋》譏遂事之法也,劉向以為可封,是未免以功利言耳。

    如荀悅之論,功則有大小矣,矯有大小乎哉?如甘、陳之材氣,别加任使而厚報之未晚也。

    ” 張耒曰:“夫所惡夫賞矯制而開後患者,謂其功可以相踵而比肩者也。

    陰山之北,凡幾單于?自漢擊匈奴,獨一陳湯得單于耳,若裂地封湯而著之令,曰‘有能矯制斬單于如湯者無罪’而封湯侯,吾意漢雖欲再賞一人焉,雖數十年未有繼也,何遽有邀功生事之憂哉?” 陳瓘曰:“莎車之事,望之據所見而言,若衡于郅支則不能無阿石顯之嫌。

    ” 臣按:《春秋》書遂事,公羊以為生事之詞而胡氏以為繼事之辭,又曰專事之辭,蓋人臣行事無不禀命于君,出境而遇事之系國家安危者專之可也,夷狄處化外,古之帝王固以術羁縻之而不與之較,苟乘其敗亡而取之,雖奉天子命亦非是也。

    蓋王者體天以行事,彼未嘗犯吾境、戕吾民,而吾以私怨小憤,因其敗亂而乘之,非天立君之意矣。

    君之行事必承天意,臣之行事必奉君命,君命不出于天,臣固不可行也,況臣不奉君命而所行不合于天也哉?陳湯郅支之事,說者不一,揆之天理、協之時事,彼誠于吾之國體有損,于吾之生民有害,反之于心吾理無一之不是而彼皆非,質之于事吾辭無一之不直而彼皆曲,湯等殺之雖有矯制之罪,亦有安邊之功,則如胡氏所雲,别加任使而厚報,如此不啟後來之邊釁,而亦得以收其才智之用于他日焉。

    張耒之議,豈可聞于外夷,獨不慮彼亦将悖而入乎?陳瓘謂衡阿石顯,固中其病,然國家處事、人臣建議,顧理之是非何如耳,固不因匪人而易其正議,烏用避嫌為哉?但朝廷之上議功封爵,而使房闼之人與焉,其時可知也,其士夫可恥也。

     成帝時,诏有司訪求漢初功臣之後,久未省錄,杜邺說上曰:“唐虞三代皆封建諸侯以成太平之美,是以燕齊之祀與周并傳,子繼弟及,曆載不堕,豈無刑辟?繇祖之竭力,故支庶賴焉。

    近漢功臣亦皆剖符世爵,受山河之誓,而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非所以示後勸化也,雖難盡繼,宜從尤功。

    ”上納其言,封蕭何六世孫喜為侯。

     臣按:我聖祖開國之初,功臣封公者六人、封侯者十有五人,其後列侯又有進封為公者,今其子孫存者蓋寡,其在前朝以罪廢者固難複其爵位,惟今從享太廟及列祀功臣廟者,宜如成帝訪求漢初功臣之後,舉其尤功錄用後人,俾不絕其祀,亦所以示後勸功也。

     光武建武十三年,吳漢平蜀還,于是大飨将士,功臣增邑更封者凡三百六十五人,定封鄧禹為密侯,食四縣;李通為固始侯,賈複為膠東侯,食六縣,餘各有差;已沒者益封其子孫,或更封支庶。

    帝在兵間久,厭武事,且知天下疲耗,思樂息肩,自隴蜀平後,非警急未嘗複言軍旅,皇太子問攻戰之事,帝曰:“昔衛靈公問陳,孔子不對,此非爾所及。

    ”鄧禹、賈複知帝偃幹戈、修文德,不欲功臣擁衆京師,乃去甲兵,敦儒學。

    帝思念欲全功臣爵土,不令以吏職為過,遂罷左右将軍官,耿弇等亦上大将軍印绶,皆以列侯就第,加特進奉朝請。

    帝雖制禦功臣而每能回容,宥其小失,遠方貢珍甘必先遍賜諸侯而大官無餘,故皆保其福祿無誅譴者。

     李靖對太宗曰:“光武雖藉前構易于成功,然莽勢不下于項羽,寇、鄧未越于蕭、張,獨能推赤心用柔治,保功臣,賢于高祖遠矣。

    以此論将将之道,臣謂光武得之。

    ” 張栻曰:“光武天資雖不逮高祖,而自其少時從諸生講儒學,謹行義,故天下既定則知兵之不可不戢,閉玉關以謝西域,安定南北以為單于久遠之計,處置功臣全其始終,此皆思慮缜密,要自儒學中來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自秦漢以來,得待功臣之體者莫如光武。

     建安十七年,曹操之西征也,河間民田銀、蘇伯反,扇動幽冀,五官将曹丕遣将軍賈信讨之,應時克滅。

    故事,破賊文書以一為十,國淵上首級皆如其實數,操問其故,淵曰:“夫征讨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,欲以大武功聳民聽也。

    河間在封域之内,銀等叛逆,雖克捷有功,淵竊恥之。

    ”操大悅。

     臣按:天下所最難清者報軍功之數也,史謂故事破賊文書以一為十,蓋自漢以來則然矣,豈但今日之弊哉?然今日之弊則下所為而上不知也,魏人之弊則假其虛數以威敵耳,蓋是時天下分裂各相為敵故也,今則天下一家矣,非列國相矜伐之比,尤宜痛革其弊。

     以上賞功之格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