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八
關燈
小
中
大
人皆知朝廷嚴首亂之誅,的然不輕恕,則禍亂之原塞矣。
元末盜賊蜂起,有司不能制,及發丁夫開河,民心益愁怨思亂,栾城人韓山童倡言“天下大亂,彌勒佛下生”,河南及江淮愚民翕然信之,其黨劉福通等同起兵,以紅巾為号。
既而山童就擒,福通遂破颍州,據朱臯,攻羅山等縣,陷汝、甯、光、息等府州,衆至十萬。
臣按:承平之時,國家有所征行戍守,恒患士卒消耗、軍伍空缺,稍欲編民為兵,恐其嗟怨或生他變,不獨本兵者不敢主此議,而建議者亦不敢啟此言,夫何盜賊一起,旬月之間即成千萬,是何公為之甚難而私為之乃易易如此哉?必有其故矣。
明明在上,穆穆布列者,請試思之。
以上論遏盜之機(下)。
臣按:自古論盜賊者多矣,惟宋秦觀之言最為切中機要,謹備錄之以為後世之鑒。
觀之言曰:“治平之世,内無大臣擅權之患,外無諸侯不服之憂,其所事乎兵者,敵國盜賊而已。
敵國之害,士大夫講之詳、論之熟矣,至于盜賊之變,則未嘗有言之者,夫豈智之不及哉?其意以為不足恤也。
天下之禍常生于不足恤,昔秦既稱帝,以為六國已亡,海内無複足慮,為秦患者獨匈奴耳,于是使蒙恬北築長城,卻匈奴七百餘裡,而陳勝、吳廣之亂乃起于行伍阡陌之間,由此言之,盜賊未嘗無也。
夫平盜賊與馭敵國之術異,何則?敵國之兵甲馬如雲,矢石如雨,牛羊橐駝轉輸不絕,其人便習而整,其器犀利而精,故方其犯邊也,利速戰以折其氣。
盜賊則不然,險阻是憑,鈔奪是資,亡命是聚,勝則烏合,非有法制相縻,敗則獸遁,非有恩信相結,然揭竿持梃,郡縣之卒或不能制者,人人有必死之心而已。
故方其群起,而速戰以折其氣,勿迫以攜其心,蓋非速戰以折其氣則緩而勢縱,非勿迫以攜其心則急而變生。
今夫虎之為物,嘯則風生,怒則百獸震恐,其氣暴悍,可殺而不可辱,故捕虎之術,必先設機阱,旁置網罟,撞以利戟,射以強弓,鳴金鼓而乘之,不旋踵而無虎矣,至蛇與鼠則不然,雖其毒足以害人而非有風生之勇,其貪足以蠹物而非有震恐百獸之威,然不可以驟而取者,以其急則入于窟穴而已,故捕蛇鼠之術必環其窟穴而伺之,薰以艾、注以水,彼将無所得食而出焉,則尺棰可以緻其命。
夷狄者虎也,盜賊者蛇鼠也,虎不可以艾薰而水注,蛇鼠不可以弓射而戟撞,故曰平盜賊與馭敵國之述異也。
雖然,盜賊者平之非難,絕之為難,平而不絕,其弊有二,不可不知也,蓋招降與窮治是已。
夫患莫大于招降,莫深于窮治,凡盜賊之起必有枭桀而難制者,追讨之官素無奇略,不知計之所弭,則往往招其渠帥而降之,彼奸惡之民見其負罪者未必死也,則曰與其俯首下氣以甘饑寒之辱,孰若剽攘攻劫而不失爵位之榮,由是言之,是乃誘民以為亂也,故曰患莫大于招降;凡盜賊之首既已伏其辜矣,而刀筆之吏不能長慮,卻顧簡節而疏目,則往往窮支黨而治之、迫脅之,民見彼污者必不免也,則将曰與其嬰锢金木,束手而就斃,孰若逃遁山海,脫身而求生,由是言之,是驅民以為亂也,故曰禍莫深于窮治。
且王者所以感服天下者,惠與威也,仁及有罪則傷惠,戮及不辜則損威,威惠兩失而欲天下心畏而力服,堯舜所不能也。
《夏書》曰:‘殲厥渠魁,脅從罔治,舊染污俗,鹹與維新。
’蓋渠魁盡殺而罔赦則足以奪奸雄之氣,脅從污染不治而許其自新則足以安反側之心,夫如是,天下之人孰肯舍生之塗而投必死之地哉?”嗚呼,自古建平盜已亂之策,莫有過于秦觀之論者,其論三篇,後篇即蘇轼代李琮所草之疏也。
國家為治,誠能輕徭薄賦、省刑戢吏,遇有水旱即與赈濟,自無盜賊之生發矣,不幸而有焉,方其初起未成之時,即速與剪除,不容少緩,若其氣勢既成,必須委曲計慮,不可有輕之之心。
臣自出仕以來,嘗三見反寇矣,其初也皆以官軍輕之,反為所敗,資以器械甲兵,其勢遂張大,殆其後也,複調官軍懲前日之敗,往往持重堅守,彼遂堕吾計中,一舉而滅之,此已然之明效也。
何則?蓋盜賊之初起也,所以扇惑乎平民、鼓動其惡黨者,皆曰“朝廷之政令不行,衛所之官軍素怯,城池之守備不固”,辄與之克期曰某日攻某城,又某日攻某城,不旬月而吾之事成矣,既而至期皆不應焉,則衆見彼言之無驗、謀之無效,而知其事之決無成,自然解體而散矣。
由是觀之,秦觀所謂平盜賊與馭敵國之術異,驗于臣之所見尤信。
元末盜賊蜂起,有司不能制,及發丁夫開河,民心益愁怨思亂,栾城人韓山童倡言“天下大亂,彌勒佛下生”,河南及江淮愚民翕然信之,其黨劉福通等同起兵,以紅巾為号。
既而山童就擒,福通遂破颍州,據朱臯,攻羅山等縣,陷汝、甯、光、息等府州,衆至十萬。
臣按:承平之時,國家有所征行戍守,恒患士卒消耗、軍伍空缺,稍欲編民為兵,恐其嗟怨或生他變,不獨本兵者不敢主此議,而建議者亦不敢啟此言,夫何盜賊一起,旬月之間即成千萬,是何公為之甚難而私為之乃易易如此哉?必有其故矣。
明明在上,穆穆布列者,請試思之。
以上論遏盜之機(下)。
臣按:自古論盜賊者多矣,惟宋秦觀之言最為切中機要,謹備錄之以為後世之鑒。
觀之言曰:“治平之世,内無大臣擅權之患,外無諸侯不服之憂,其所事乎兵者,敵國盜賊而已。
敵國之害,士大夫講之詳、論之熟矣,至于盜賊之變,則未嘗有言之者,夫豈智之不及哉?其意以為不足恤也。
天下之禍常生于不足恤,昔秦既稱帝,以為六國已亡,海内無複足慮,為秦患者獨匈奴耳,于是使蒙恬北築長城,卻匈奴七百餘裡,而陳勝、吳廣之亂乃起于行伍阡陌之間,由此言之,盜賊未嘗無也。
夫平盜賊與馭敵國之術異,何則?敵國之兵甲馬如雲,矢石如雨,牛羊橐駝轉輸不絕,其人便習而整,其器犀利而精,故方其犯邊也,利速戰以折其氣。
盜賊則不然,險阻是憑,鈔奪是資,亡命是聚,勝則烏合,非有法制相縻,敗則獸遁,非有恩信相結,然揭竿持梃,郡縣之卒或不能制者,人人有必死之心而已。
故方其群起,而速戰以折其氣,勿迫以攜其心,蓋非速戰以折其氣則緩而勢縱,非勿迫以攜其心則急而變生。
今夫虎之為物,嘯則風生,怒則百獸震恐,其氣暴悍,可殺而不可辱,故捕虎之術,必先設機阱,旁置網罟,撞以利戟,射以強弓,鳴金鼓而乘之,不旋踵而無虎矣,至蛇與鼠則不然,雖其毒足以害人而非有風生之勇,其貪足以蠹物而非有震恐百獸之威,然不可以驟而取者,以其急則入于窟穴而已,故捕蛇鼠之術必環其窟穴而伺之,薰以艾、注以水,彼将無所得食而出焉,則尺棰可以緻其命。
夷狄者虎也,盜賊者蛇鼠也,虎不可以艾薰而水注,蛇鼠不可以弓射而戟撞,故曰平盜賊與馭敵國之述異也。
雖然,盜賊者平之非難,絕之為難,平而不絕,其弊有二,不可不知也,蓋招降與窮治是已。
夫患莫大于招降,莫深于窮治,凡盜賊之起必有枭桀而難制者,追讨之官素無奇略,不知計之所弭,則往往招其渠帥而降之,彼奸惡之民見其負罪者未必死也,則曰與其俯首下氣以甘饑寒之辱,孰若剽攘攻劫而不失爵位之榮,由是言之,是乃誘民以為亂也,故曰患莫大于招降;凡盜賊之首既已伏其辜矣,而刀筆之吏不能長慮,卻顧簡節而疏目,則往往窮支黨而治之、迫脅之,民見彼污者必不免也,則将曰與其嬰锢金木,束手而就斃,孰若逃遁山海,脫身而求生,由是言之,是驅民以為亂也,故曰禍莫深于窮治。
且王者所以感服天下者,惠與威也,仁及有罪則傷惠,戮及不辜則損威,威惠兩失而欲天下心畏而力服,堯舜所不能也。
《夏書》曰:‘殲厥渠魁,脅從罔治,舊染污俗,鹹與維新。
’蓋渠魁盡殺而罔赦則足以奪奸雄之氣,脅從污染不治而許其自新則足以安反側之心,夫如是,天下之人孰肯舍生之塗而投必死之地哉?”嗚呼,自古建平盜已亂之策,莫有過于秦觀之論者,其論三篇,後篇即蘇轼代李琮所草之疏也。
國家為治,誠能輕徭薄賦、省刑戢吏,遇有水旱即與赈濟,自無盜賊之生發矣,不幸而有焉,方其初起未成之時,即速與剪除,不容少緩,若其氣勢既成,必須委曲計慮,不可有輕之之心。
臣自出仕以來,嘗三見反寇矣,其初也皆以官軍輕之,反為所敗,資以器械甲兵,其勢遂張大,殆其後也,複調官軍懲前日之敗,往往持重堅守,彼遂堕吾計中,一舉而滅之,此已然之明效也。
何則?蓋盜賊之初起也,所以扇惑乎平民、鼓動其惡黨者,皆曰“朝廷之政令不行,衛所之官軍素怯,城池之守備不固”,辄與之克期曰某日攻某城,又某日攻某城,不旬月而吾之事成矣,既而至期皆不應焉,則衆見彼言之無驗、謀之無效,而知其事之決無成,自然解體而散矣。
由是觀之,秦觀所謂平盜賊與馭敵國之術異,驗于臣之所見尤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