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八
關燈
小
中
大
或添注、或于武職中試職,其中才能出衆者果有顯效,則不次用之以為将帥、以為方面,異日為國立功名、攘夷狄,亦未必不賴其用也。
夫然,則天下之有才者皆有用而無出位之思,國家之所用者無遺才而無意外之慮,黃巢必不販私鹽,張榮必不為阡能草書檄,樊若水必不量江面,張元、吳昊必不為夏人之用,黃師宓必不主侬氏之謀,徐伯祥必不引交人以入寇也。
富弼言于神宗曰:“今來累有群賊白日入城,開軍資甲仗等庫,劫取衣甲物帛,散與賊黨,州中兵士不滿三十人,州官散走,賊徒恣行劫殺,殊無畏憚,官司勢不能制禦。
夫小寇聚集尚如此淩侮,此後更有大盜殺官吏、據州城,盡取官私财物,召募徒衆,必且将至千萬人以與朝廷相抗,賊徒大劫财物,散施無涯,則貧民樂随矣,恣行劫殺使人震恐,則大小脅從矣,朝廷賞必有限,罰必有條,不得如賊之使人樂随而脅從也,若諸處觀望,奸雄相應而起,賊滿天下則大事去矣,秦末、隋末、唐末皆由此而亂,臣夙夜思慮,實為寒心。
” 趙瞻言于英宗曰:“伏見群盜殺害輔郡之官吏,系囚叛起京畿之獄,此皆前古禍亂之萌,朝廷腹心之慮,為最急務,而政府惟不過發關移為督責之狀,州郡亦不過備遊徼為期會之迹而已,文書一報,但用習常苟求按問,未有為國家窮淵薮積奸之原、塞萬一不測之計也。
”又曰:“昔用一郡守則盜賊屏息,今聯官數十員而不能禁者,何哉?蓋昔之責人以實效,而今之官司取空文也。
今盜一發,符牒四走,則曰吾有文書下一路矣,帥府則曰吾有文書下郡矣,按具則吾無責也,郡則曰吾有文書下巡邏令尉矣,關白即吾無責也,令尉則曰吾有文書下坊裡保伍矣,期會即吾無責也,此其由來,得非自朝廷之守空文邪?” 臣按:大盜之起,必劫刑獄,必掠公庫,必殺官吏,自古禍亂之起皆始于此,馴而至于其極,四海塗炭,宗社丘墟,皆起于一州一縣之積也,有國家者思患而豫防之,豈容緩哉?昔群盜剽劫淮南,将過高郵,知軍晁仲約度不能禦,令富民出金帛、具牛酒,使人迎勞且厚遣之,盜悅徑去,不為盜。
事聞,富弼欲誅仲約,範仲淹欲宥之。
臣竊以為,弼之欲誅法也,仲淹之欲宥情也,請酌之情法之中,使高郵有城池士卒而仲約不禦之而使之越過其境,固有罪矣,若無城郭可為屏蔽、無士卒可以拒敵而又無鄰境可以救援,與其徒手以受害,不若以計而援之,不猶愈于坐緻一郡之生靈之失其所乎?此其失在于朝廷,不在于州郡,州郡之罪在未事之先而不在臨事之際。
夫受人牛羊為之牧而不為之閑校,使為盜所竊,則牧者不能無罪也,責其不能為閑校之罪則可,今盜來而彼能以計卻之使牛羊不失,而坐以失牛羊之罪則過矣,臣謂州郡之罪在未事之先而不在臨事之際者此也。
雖然,城池之不設、兵卒之無額,豈但州郡之罪哉,而朝廷之上、廟堂之尊亦當分其責焉。
臣請自今以後,凡天下府州縣無城池當要害處,即議與築城置軍,其不可置軍處則令巡撫方面及守令計議,或用民力或用官錢,賃工以次第為之,就用附郭市民,免其雜差,編為丁壯夫甲,量為額數守之,其餘州縣地狹而民少不可為城守者,亦量與丁夫為守,凡其所有倉庫、錢糧、甲仗俱寄郡庫,犯罪重囚俱監郡獄,有城池處如此,則凡有官司皆有城守,民有依附之所,軍有禦備之具,異時為寇所攻劫,罪有所歸,而彼亦無辭矣。
是雖一州一縣之事,積而累之,天下之大宗社之安未必不由此也,為國家遠慮者所宜深緻意焉。
蘇轼言于神宗曰:“臣前任密州建言,自古河北與中原離合常系社稷存亡,而東京之地所以漕輸河北,瓶竭則罍恥,唇亡則齒寒,而其民喜為盜賊,為患最甚,因為陛下畫所以待賊之策。
及移守徐州,覽山川之形勢,察其風俗之所上而考之于載籍,然後又知徐州為南北之襟要而京東諸郡安危所系也。
臣觀其地,三面被山,獨其西平川數百裡,西走梁宋,使楚人開關而延敵,材官驺發,突騎雲從,真若屋上建瓴水也,地宜粟麥,一熟而飽數歲,其城三面阻水,樓堞之下以汴泗為池,獨其南可通車馬,而戲馬台在焉,其高十仞,廣袤百步,若用武之世,屯千人其上,聚櫑木炮石、戰守之具以為城相表裡而積三年糧于城中,雖用十萬人不易取也,其民皆長大,膽力絕人,喜為剽掠,小不适意則有飛揚跋扈之心,非止為盜而已。
漢高祖沛人也,項羽宿遷人也,劉裕彭城人也,朱全忠砀山人也,皆
夫然,則天下之有才者皆有用而無出位之思,國家之所用者無遺才而無意外之慮,黃巢必不販私鹽,張榮必不為阡能草書檄,樊若水必不量江面,張元、吳昊必不為夏人之用,黃師宓必不主侬氏之謀,徐伯祥必不引交人以入寇也。
富弼言于神宗曰:“今來累有群賊白日入城,開軍資甲仗等庫,劫取衣甲物帛,散與賊黨,州中兵士不滿三十人,州官散走,賊徒恣行劫殺,殊無畏憚,官司勢不能制禦。
夫小寇聚集尚如此淩侮,此後更有大盜殺官吏、據州城,盡取官私财物,召募徒衆,必且将至千萬人以與朝廷相抗,賊徒大劫财物,散施無涯,則貧民樂随矣,恣行劫殺使人震恐,則大小脅從矣,朝廷賞必有限,罰必有條,不得如賊之使人樂随而脅從也,若諸處觀望,奸雄相應而起,賊滿天下則大事去矣,秦末、隋末、唐末皆由此而亂,臣夙夜思慮,實為寒心。
” 趙瞻言于英宗曰:“伏見群盜殺害輔郡之官吏,系囚叛起京畿之獄,此皆前古禍亂之萌,朝廷腹心之慮,為最急務,而政府惟不過發關移為督責之狀,州郡亦不過備遊徼為期會之迹而已,文書一報,但用習常苟求按問,未有為國家窮淵薮積奸之原、塞萬一不測之計也。
”又曰:“昔用一郡守則盜賊屏息,今聯官數十員而不能禁者,何哉?蓋昔之責人以實效,而今之官司取空文也。
今盜一發,符牒四走,則曰吾有文書下一路矣,帥府則曰吾有文書下郡矣,按具則吾無責也,郡則曰吾有文書下巡邏令尉矣,關白即吾無責也,令尉則曰吾有文書下坊裡保伍矣,期會即吾無責也,此其由來,得非自朝廷之守空文邪?” 臣按:大盜之起,必劫刑獄,必掠公庫,必殺官吏,自古禍亂之起皆始于此,馴而至于其極,四海塗炭,宗社丘墟,皆起于一州一縣之積也,有國家者思患而豫防之,豈容緩哉?昔群盜剽劫淮南,将過高郵,知軍晁仲約度不能禦,令富民出金帛、具牛酒,使人迎勞且厚遣之,盜悅徑去,不為盜。
事聞,富弼欲誅仲約,範仲淹欲宥之。
臣竊以為,弼之欲誅法也,仲淹之欲宥情也,請酌之情法之中,使高郵有城池士卒而仲約不禦之而使之越過其境,固有罪矣,若無城郭可為屏蔽、無士卒可以拒敵而又無鄰境可以救援,與其徒手以受害,不若以計而援之,不猶愈于坐緻一郡之生靈之失其所乎?此其失在于朝廷,不在于州郡,州郡之罪在未事之先而不在臨事之際。
夫受人牛羊為之牧而不為之閑校,使為盜所竊,則牧者不能無罪也,責其不能為閑校之罪則可,今盜來而彼能以計卻之使牛羊不失,而坐以失牛羊之罪則過矣,臣謂州郡之罪在未事之先而不在臨事之際者此也。
雖然,城池之不設、兵卒之無額,豈但州郡之罪哉,而朝廷之上、廟堂之尊亦當分其責焉。
臣請自今以後,凡天下府州縣無城池當要害處,即議與築城置軍,其不可置軍處則令巡撫方面及守令計議,或用民力或用官錢,賃工以次第為之,就用附郭市民,免其雜差,編為丁壯夫甲,量為額數守之,其餘州縣地狹而民少不可為城守者,亦量與丁夫為守,凡其所有倉庫、錢糧、甲仗俱寄郡庫,犯罪重囚俱監郡獄,有城池處如此,則凡有官司皆有城守,民有依附之所,軍有禦備之具,異時為寇所攻劫,罪有所歸,而彼亦無辭矣。
是雖一州一縣之事,積而累之,天下之大宗社之安未必不由此也,為國家遠慮者所宜深緻意焉。
蘇轼言于神宗曰:“臣前任密州建言,自古河北與中原離合常系社稷存亡,而東京之地所以漕輸河北,瓶竭則罍恥,唇亡則齒寒,而其民喜為盜賊,為患最甚,因為陛下畫所以待賊之策。
及移守徐州,覽山川之形勢,察其風俗之所上而考之于載籍,然後又知徐州為南北之襟要而京東諸郡安危所系也。
臣觀其地,三面被山,獨其西平川數百裡,西走梁宋,使楚人開關而延敵,材官驺發,突騎雲從,真若屋上建瓴水也,地宜粟麥,一熟而飽數歲,其城三面阻水,樓堞之下以汴泗為池,獨其南可通車馬,而戲馬台在焉,其高十仞,廣袤百步,若用武之世,屯千人其上,聚櫑木炮石、戰守之具以為城相表裡而積三年糧于城中,雖用十萬人不易取也,其民皆長大,膽力絕人,喜為剽掠,小不适意則有飛揚跋扈之心,非止為盜而已。
漢高祖沛人也,項羽宿遷人也,劉裕彭城人也,朱全忠砀山人也,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