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八

關燈
又不别營進身,往往晦名詭姓,潛迹遁形,乃與其徒密相結扇。

    此輩散在民間實多,縱無成謀亦能始禍,要在得而縻之,使所謀不成。

    乞命臣寮可委者多方采訪,如有此等之人,作草澤遺逸薦于朝廷,随其所能,量加恩命。

    ” 蘇轼言于仁宗曰:“夫惟忠孝禮義之士,雖不得志不失為君子,若德不足而才有餘者,困于無門則無所不至矣。

    臣願特為京東西、河北、河東、陝西五路别開仕進之門,古者不專以文詞取人,故得士為多,王者之用人如江河,江河所趣,百川赴焉,蛟龍生之,及其去而之他,則魚鼈無所還其體而鲵鳅為之制,願采唐之舊,使五路監司郡守共選士人,其人才、心力有足過人而不能從事于科舉者,薦其材使得出仕,比任子而不以流外限其所至,朝廷察其尤異者擢用數人,則豪傑英偉之士漸出于此塗,而奸猾之黨可得而籠取也。

    ” 轼又代淮南轉運使李琮言于神宗曰:“揚雄有言,禦失其道則天下狙詐鹹作敵,而班固亦論劇孟、郭解之流皆有絕異之姿,而惜其不入于道德,苟放縱于末流,是知人言善惡本無常性,若禦得其道則向之奸猾盡是忠良,故許子将謂曹操曰‘子治世之能臣,亂世之奸雄’,使韓、彭不遇漢高,與盜賊何異?臣竊嘗為朝廷計,以為窮其黨而去之,不如因其材而用之,何者?其黨不可勝去而其材自有可用,昔漢武帝嘗遣繡衣直指督捕盜賊,所至以軍興從事,斬二千石以下,可謂急矣,而盜賊不為少衰者,其黨固不可盡也,朝廷因其材而用之則盜賊自消,而豪傑之士可得而使,請以唐事明之。

    自天寶以後,河北諸鎮相繼為亂,雖憲宗英武亦不能平,觀其主帥皆卒伍庸才,而能于六、七十年間與朝廷相抗者,徒以好亂樂禍之人、背公死黨之士相與出而輔之也。

    臣願陛下精選青郓兩帥、京東西職司及徐、沂、兖、單、濰、密、淄、齊、魯、濮知州,谕以此意,使陰求部内豪猾之士,或家富而多權謀,或通知術數而曉兵,或家富而好施,如此之類,皆召而勸獎,使以告捕自效,籍其姓名以聞于朝,所獲盜賊量輕重酬賞,若獲真盜大奸,随即錄用,若隻是尋常劫賊,即累其人數酬以一官,使此輩歆豔其利以為進身之資,但能拔擢數人,則一路自然競勸。

    貢舉之外别設此科,則向之遺才皆為我用,縱有奸雄嘯聚,亦是無徒。

    ” 秦觀曰:“自古盜之所以興,皆出于仍歲水旱、賦斂橫出、徭役數發,故愚民為盜,弄兵于山海險阻之間,以為假息之計,所可深慮者,其間有豪俊而已,何則?人之豪俊猶馬之有骥、犬之有盧,雖上觀下獲,一日千裡而縱蹄龊之變,亦可畏也。

    昔周亞夫得劇孟,喜曰:‘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劇孟,吾知其無能為也。

    ’天下騷動,大将得之隐如一敵國,雲唐縱朱克融北還盧龍,未幾軍亂,遂複失河朔,夫孟、克融皆匹夫耳,而得失去就之間,系吳楚之成敗、為河朔之存亡,以此言之,盜賊之間而有豪俊,豈不為可深慮也哉?臣以為銷亡大盜之術,莫大乎籠取天下之豪俊,天下豪俊為我籠取,則彼卒材鼠輩雖有千百為群,不足以置齒牙之間矣。

    國家取人之制,其選高者惟制策、進士,夫豪俊之士固有文武縱橫之間無不可者、椎魯少文獨可以任之大事者,使天下豪傑皆文武縱橫之才,二科足以取之,若有椎魯少文之人則不可得而取之矣,是制策、進士所得之外,不能無遺材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富、蘇二臣所見略同,蓋盜賊竊發,古今代有,彼其紛紛攘攘之徒為人所劫制者,心無定志,為利而動,既可以誘脅而來,亦可以哄吓而去,無足慮者,所慮者粗知文義識古今者爾,其言足以動衆、智足以設謀,其縱橫詭秘、機略變幻尤易以惑世而欺人,此等之人苟非有以平時收拾之,使其有所顧藉而不肯為非,即不幸一旦有事,則彼在中國則為盜賊主謀,彼出外境則為夷狄效力,其為禍害有非旦夕可已者。

    仰惟祖宗用人,于科目、歲貢之外别有賢良方正、才識兼茂、經明行修諸科,下至富戶老人亦在所用之列,蓋以天下之大,人材有能有不能,故以此待之,使其鹹盡所用而無遺也。

    近日用事者乃盡去之,而颛颛用科、貢二途,甚非祖宗意也。

    臣愚願複舊制諸科,以收拾天下遺才,又敕有司,凡士子有不習舉業者有他才能藝術可稱,皆許薦聞,随所能而試之,量授一職,其大江以北人才樸魯,固有心解而口不能言、口言而手不能書者,其中有知邊情谙武事及膂力技能過人者,亦許以名聞,量用以為都司衛所幕官,或補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