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六
關燈
小
中
大
徒不禁絕之,而又為之建祠宇,用其人以清要之職,則又不獨下之人為所惑而已也。
嗚呼,先王之世左道惑衆者必誅,政恐其惑世而馴緻于大亂也,有志于防亂者可不戒之于微哉? 靈帝以黃巾日盛,召群臣會議,北地太守皇甫嵩以為宜解黨禁,益出中藏錢、西園廄馬以班軍士。
中常侍呂強曰:“黨锢久積,人情怨憤,若不赦宥,與角合謀為變滋大。
請先誅左右貪濁,大赦黨人,料簡牧守能否,則盜無不平矣。
”帝懼而從之。
時宦官趙忠、張讓等貴寵第宅拟宮室,及封谞、徐奉等事發,上诘責諸常侍曰:“汝曹常言黨人欲為不軌,皆令禁锢,今黨人更為國用,汝曹反與角通。
” 臣按:張角之亂積十餘年,而人從之者幾遍天下,則雖内官在天子左右亦與之通謀,無一人敢言者,何也?蓋一時賢人君子,中常侍皆以謀為不軌而禁锢之,是以舉世之人莫不緘口結舌也,呂強謂不赦黨人将與角合謀,此蓋以危言激帝爾,黨人豈為亂者哉?是知為治之急務莫急于通人言,人言不通,雖以天下之大皆從一賊而無一人之敢言,黃巾之亂若非其黨之自言則靈帝終不知也。
嗚呼,後世人主宜以為鑒。
黃巾餘黨賊帥韓忠複據宛拒朱俊,俊鳴鼓攻其西南,賊悉衆赴之,俊自将精卒掩其東北,乘城而入,忠及退保小城乞降。
諸将欲聽之,俊曰:“兵固有形同而勢異者,昔秦項之際民無定主,故賞附以勸來耳,今海内一統,惟黃巾造逆,納降無以勸善而更開逆意,使賊利則進戰,鈍則乞降,縱敵長寇,非良計也。
” 臣按:處事者當知天下之大義,朱俊謂秦項之際民無定主故賞附以勸來耳,今海内一統,惟黃巾造逆,故不納其降以縱敵長寇,以為形同而勢異。
嗚呼,此豈但形勢哉?大義亦不過如此也。
交阯多珍貨,前後刺史多無清行,故吏民怨叛,執刺史。
選賈琮為交阯刺史,琮到部,訊其反狀,鹹言:“賦斂過重,百姓莫不空單,京師遙遠,告冤無所,民不聊生,故聚為盜賊。
”琮即移書告示,各使安其資業,招撫荒散,蠲複徭役,誅斬渠帥為大害者,簡選良吏,試守諸縣,歲間蕩定,百姓以安,巷路為之歌曰:“賈父來晚,使我先反。
今見清平,吏不敢飯。
” 蘇洵曰:“天下之勢遠近如一,以吾言之,近之可憂未若遠之可憂之深也。
今廣南、川峽例以為遠,而朝廷稍有所優異者不複官之于此,矧其地控制南夷氐蠻,最為要害,土之所産又極富夥,明珠、大貝、纨錦、布帛皆極精好,水載出境而其利百倍,故吏不能皆廉,方今賦取日重,科斂日煩,罷弊之民不任,官吏複有規求于其間,淳化中,李順竊發于蜀,州郡數十望風奔潰,近者侬智高亂廣南,乘勝取九城如反掌。
國家設城池、養士卒、蓄器械、儲米粟以為戰守備,而兇豎一起,若涉無人之境者,吏不肖也。
” 臣按:天下之地勢雖有内外遠近,而聖人一視以同仁,初無内外遠近之異焉。
觀賈琮之治狀、蘇洵之議論,曉然知遠方之民所以易動者,非民之性習然也,治之者不得其人也。
蓋遠方州縣得一良令如得勝兵三千人,得一良守如得勝兵三萬人,得一良部使者如得勝兵三十萬人,方其相安無事之時,一方數千裡之地若藩若郡若縣得二三十輩之賢守長則足以安之矣,不幸而民窮起而為盜為亂,非得數十萬人馬錢糧未易以平之也。
嗚呼,當道之大臣掌铨選者,何苦不為國計,不為地方計,而專為仕者之計,不權其輕重緩急,而拘拘于遠近内外之較哉?非獨不智,蓋不忠也。
元魏孝文以李崇為兖州刺史,兖土舊多劫盜,崇命村置一樓,樓皆懸鼓,盜發之處亂擊之,旁村始聞者以一擊為節,次二次三,俄頃之間聲布百裡,皆發人守險要,由是盜發無不禽獲。
其後諸州皆效之,自崇始也。
臣按:李崇建樓置鼓防盜之法,今亦可行,然可于盜發之時行之,平時不用亦可。
孝明時,盜賊日滋,征讨不息,國用耗竭,豫征六年租調猶不足,乃罷百官所給酒肉,又稅入市者人一錢,及邸店皆有稅,百姓嗟怨,郎中辛雄上疏以為:“夷夏之民相聚為亂,豈有餘憾哉?正以守令不得其人,百姓不堪其命故也。
宜及此時早加慰撫,宜分郡縣為三等,清官吏選補之法,不拘以停年,三載黜陟,有稱職者補在京名官,如不曆守令不得為内職,則人思自勉,枉屈可伸,強暴自息矣。
” 臣按:北魏之時以盜賊滋發之故,征讨不息,遂至國用耗竭而行一切聚斂之法,議者歸其罪于守令不得其人,誠是也。
今宜為之法,曰州縣境中有盜群聚至五十人以上者,半年不獲,親民官革去冠帶,捕賊一年不獲者除名,府官及分巡官遞減其罪,獲盜之數十獲其三,即與準免。
隋炀帝謀讨高麗,诏山東置府令養馬以供軍役,又發民夫運米塞下,車牛往者皆不返,士卒死亡過半,耕稼失時,谷價踴貴,東北邊尤甚,鬥米值數百錢,所運米或粗惡,令民籴以償之,又發鹿車夫六十二萬,二人共推米三石,道途險遠,不足充糇糧,至鎮無可輸,皆懼罪亡命,重以官吏侵漁,百姓窮困,于是始相聚為群盜。
鄒平民王薄擁衆據長白山,剽掠齊濟之郊,自稱知世郎,言事可知矣,又作無向遼東浪死歌以相感勸,避征役者多往歸之。
于是平原劉霸道、漳南窦建德、鄃人張金稱、蓚人高士達皆聚衆為亂,自是所在群盜蜂起,不可勝數,徒衆多者至萬餘人,攻陷城邑。
臣按:《周書》有之,“撫我則後,虐我則仇”。
所謂虐之之甚者有三焉,征戍之無已、勞役之無已、科斂之無已,有一于此皆足以緻亂,為人上者盍亦反思乎。
吾之祖若宗皆起自匹夫,吾幸承祖宗之祚蔭而而有今日,貴賤不同而好生惡死則同、好逸惡勞則同、好取惡予則同,設使吾身處民之地,上之人如此虐我,必欲盡取吾之财使吾父母凍餒,必欲竭盡吾之力使我親屬離亡,吾堪此否乎?一旦叛我起而為亂,而吾之位得安乎、身得樂乎?不安不樂,則吾不能以不操心縱假勢力以平之,則所損亦多矣,況未必能平乎?古語有言,水所以載舟亦以覆舟,得乎民心則為天子,失乎民心則為獨夫,得民心之道無他,惜民财愛民力而已,民之财恒自足,民之力恒有餘,則得其心矣,此保天下壽國脈之第一事也。
唐懿宗鹹通九年,初,南诏陷安南,敕徐泗募兵二千赴援,分八百人别戍桂州,初約三年一代,至是戍桂者已六年,屢求代還。
徐泗觀察使崔彥曾性嚴刻,押牙尹戡等用事,以軍帑空虛,不能發兵,請令更留戍一年,戍卒聞之怒,都虞候許佶等作亂,推糧料判官龐勳為主,
嗚呼,先王之世左道惑衆者必誅,政恐其惑世而馴緻于大亂也,有志于防亂者可不戒之于微哉? 靈帝以黃巾日盛,召群臣會議,北地太守皇甫嵩以為宜解黨禁,益出中藏錢、西園廄馬以班軍士。
中常侍呂強曰:“黨锢久積,人情怨憤,若不赦宥,與角合謀為變滋大。
請先誅左右貪濁,大赦黨人,料簡牧守能否,則盜無不平矣。
”帝懼而從之。
時宦官趙忠、張讓等貴寵第宅拟宮室,及封谞、徐奉等事發,上诘責諸常侍曰:“汝曹常言黨人欲為不軌,皆令禁锢,今黨人更為國用,汝曹反與角通。
” 臣按:張角之亂積十餘年,而人從之者幾遍天下,則雖内官在天子左右亦與之通謀,無一人敢言者,何也?蓋一時賢人君子,中常侍皆以謀為不軌而禁锢之,是以舉世之人莫不緘口結舌也,呂強謂不赦黨人将與角合謀,此蓋以危言激帝爾,黨人豈為亂者哉?是知為治之急務莫急于通人言,人言不通,雖以天下之大皆從一賊而無一人之敢言,黃巾之亂若非其黨之自言則靈帝終不知也。
嗚呼,後世人主宜以為鑒。
黃巾餘黨賊帥韓忠複據宛拒朱俊,俊鳴鼓攻其西南,賊悉衆赴之,俊自将精卒掩其東北,乘城而入,忠及退保小城乞降。
諸将欲聽之,俊曰:“兵固有形同而勢異者,昔秦項之際民無定主,故賞附以勸來耳,今海内一統,惟黃巾造逆,納降無以勸善而更開逆意,使賊利則進戰,鈍則乞降,縱敵長寇,非良計也。
” 臣按:處事者當知天下之大義,朱俊謂秦項之際民無定主故賞附以勸來耳,今海内一統,惟黃巾造逆,故不納其降以縱敵長寇,以為形同而勢異。
嗚呼,此豈但形勢哉?大義亦不過如此也。
交阯多珍貨,前後刺史多無清行,故吏民怨叛,執刺史。
選賈琮為交阯刺史,琮到部,訊其反狀,鹹言:“賦斂過重,百姓莫不空單,京師遙遠,告冤無所,民不聊生,故聚為盜賊。
”琮即移書告示,各使安其資業,招撫荒散,蠲複徭役,誅斬渠帥為大害者,簡選良吏,試守諸縣,歲間蕩定,百姓以安,巷路為之歌曰:“賈父來晚,使我先反。
今見清平,吏不敢飯。
” 蘇洵曰:“天下之勢遠近如一,以吾言之,近之可憂未若遠之可憂之深也。
今廣南、川峽例以為遠,而朝廷稍有所優異者不複官之于此,矧其地控制南夷氐蠻,最為要害,土之所産又極富夥,明珠、大貝、纨錦、布帛皆極精好,水載出境而其利百倍,故吏不能皆廉,方今賦取日重,科斂日煩,罷弊之民不任,官吏複有規求于其間,淳化中,李順竊發于蜀,州郡數十望風奔潰,近者侬智高亂廣南,乘勝取九城如反掌。
國家設城池、養士卒、蓄器械、儲米粟以為戰守備,而兇豎一起,若涉無人之境者,吏不肖也。
” 臣按:天下之地勢雖有内外遠近,而聖人一視以同仁,初無内外遠近之異焉。
觀賈琮之治狀、蘇洵之議論,曉然知遠方之民所以易動者,非民之性習然也,治之者不得其人也。
蓋遠方州縣得一良令如得勝兵三千人,得一良守如得勝兵三萬人,得一良部使者如得勝兵三十萬人,方其相安無事之時,一方數千裡之地若藩若郡若縣得二三十輩之賢守長則足以安之矣,不幸而民窮起而為盜為亂,非得數十萬人馬錢糧未易以平之也。
嗚呼,當道之大臣掌铨選者,何苦不為國計,不為地方計,而專為仕者之計,不權其輕重緩急,而拘拘于遠近内外之較哉?非獨不智,蓋不忠也。
元魏孝文以李崇為兖州刺史,兖土舊多劫盜,崇命村置一樓,樓皆懸鼓,盜發之處亂擊之,旁村始聞者以一擊為節,次二次三,俄頃之間聲布百裡,皆發人守險要,由是盜發無不禽獲。
其後諸州皆效之,自崇始也。
臣按:李崇建樓置鼓防盜之法,今亦可行,然可于盜發之時行之,平時不用亦可。
孝明時,盜賊日滋,征讨不息,國用耗竭,豫征六年租調猶不足,乃罷百官所給酒肉,又稅入市者人一錢,及邸店皆有稅,百姓嗟怨,郎中辛雄上疏以為:“夷夏之民相聚為亂,豈有餘憾哉?正以守令不得其人,百姓不堪其命故也。
宜及此時早加慰撫,宜分郡縣為三等,清官吏選補之法,不拘以停年,三載黜陟,有稱職者補在京名官,如不曆守令不得為内職,則人思自勉,枉屈可伸,強暴自息矣。
” 臣按:北魏之時以盜賊滋發之故,征讨不息,遂至國用耗竭而行一切聚斂之法,議者歸其罪于守令不得其人,誠是也。
今宜為之法,曰州縣境中有盜群聚至五十人以上者,半年不獲,親民官革去冠帶,捕賊一年不獲者除名,府官及分巡官遞減其罪,獲盜之數十獲其三,即與準免。
隋炀帝謀讨高麗,诏山東置府令養馬以供軍役,又發民夫運米塞下,車牛往者皆不返,士卒死亡過半,耕稼失時,谷價踴貴,東北邊尤甚,鬥米值數百錢,所運米或粗惡,令民籴以償之,又發鹿車夫六十二萬,二人共推米三石,道途險遠,不足充糇糧,至鎮無可輸,皆懼罪亡命,重以官吏侵漁,百姓窮困,于是始相聚為群盜。
鄒平民王薄擁衆據長白山,剽掠齊濟之郊,自稱知世郎,言事可知矣,又作無向遼東浪死歌以相感勸,避征役者多往歸之。
于是平原劉霸道、漳南窦建德、鄃人張金稱、蓚人高士達皆聚衆為亂,自是所在群盜蜂起,不可勝數,徒衆多者至萬餘人,攻陷城邑。
臣按:《周書》有之,“撫我則後,虐我則仇”。
所謂虐之之甚者有三焉,征戍之無已、勞役之無已、科斂之無已,有一于此皆足以緻亂,為人上者盍亦反思乎。
吾之祖若宗皆起自匹夫,吾幸承祖宗之祚蔭而而有今日,貴賤不同而好生惡死則同、好逸惡勞則同、好取惡予則同,設使吾身處民之地,上之人如此虐我,必欲盡取吾之财使吾父母凍餒,必欲竭盡吾之力使我親屬離亡,吾堪此否乎?一旦叛我起而為亂,而吾之位得安乎、身得樂乎?不安不樂,則吾不能以不操心縱假勢力以平之,則所損亦多矣,況未必能平乎?古語有言,水所以載舟亦以覆舟,得乎民心則為天子,失乎民心則為獨夫,得民心之道無他,惜民财愛民力而已,民之财恒自足,民之力恒有餘,則得其心矣,此保天下壽國脈之第一事也。
唐懿宗鹹通九年,初,南诏陷安南,敕徐泗募兵二千赴援,分八百人别戍桂州,初約三年一代,至是戍桂者已六年,屢求代還。
徐泗觀察使崔彥曾性嚴刻,押牙尹戡等用事,以軍帑空虛,不能發兵,請令更留戍一年,戍卒聞之怒,都虞候許佶等作亂,推糧料判官龐勳為主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