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五

關燈
不足、兵不多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興師四方,無遠不暨,父子訣别,夫婦分離,一人征行,十室資奉,居者有饋送之苦,行者有鋒刃之憂,去留騷然而闾裡不甯矣。

    ” 贽又言曰:“古之善選置者,必量其性習,辨其土宜,察其技能,知其欲惡,用其力而不違其性,齊其俗而不易其宜,引其善而不責其所不能,禁其非而不處其所不欲,而又類其部伍,安其室家,然後使之樂其居、定其志,奮其氣勢、結其恩情,撫之以惠則感而不驕,臨之以威則肅而不怨,靡督課而人自為用,弛禁防而衆自不攜,故出則足兵,居則足食,守則固,戰則強,其術無他,便于人情而已矣。

    今則散征士卒,分戍邊陲,更代往來以為守備,是則不量性習,不辨土宜,邀其所不能,強其所不欲,求廣其數而不考其用,将緻其力而不察其情,斯可以為羽衛之儀而無益備禦之實也,何者?窮邊之地,千裡蕭條,寒風裂膚,驚沙慘目,與豺狼為鄰伍,以戰鬥為嬉遊,晝則荷戈而耕,夜則倚烽而觇,日有剽害之慮,永無休暇之娛,地惡人勤,于斯為甚,自非生于其域、習于其風,幼而睹焉、長而安焉,不見樂土而不遷焉,則罕能甯其居而狎其敵也。

    ” 又曰:“今者窮邊之地長鎮之兵,皆百戰傷夷之餘,終年勤苦之劇,角其所能則練習,度其所處則孤危,考其服役則勞,察其臨敵則勇,然衣糧所給,惟止當身,例為妻子所分,常有凍餒之色,而關東戍卒歲月踐更,不安危城,不習戎備,怯于應敵,懈于服勞,然衣糧所頒,厚逾數等,豐約相形,隔絕斯甚。

    ” 臣按:陸贽之言灼見人情事弊,而于征行之勞擾、邊塞之苦楚、人情之哀怨、軍伍之事宜,忽忽如昨日事,如身親履其地而目親見其人辛苦勞頓、悲啼怨恨,阽于死亡,欲求須臾之生而不可得也,其所以為之處置者,則又如親見其人、親理其事,必如此而後可,不如此則決然有不可者,非泛泛然而虛為之言也。

    後世聖君賢輔,凡贽所言,皆當恒寫一通置之座隅,使邊塞寒苦之狀、士卒哀怨之情恒接乎目,每動于心。

     宋太祖建隆元年,給攻城役夫死者人絹三匹,複三年。

    三年,又诏瘗征蜀戰死士卒,被傷者給缯帛。

     臣按:創業之君一戎衣而有天下,雖曰天命,然非人力亦不能以成也,同時将士與我百戰以争天下,緻我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大,而又傳于子孫,世世享其富貴而無窮,其一時攀鱗附翼之人,幸而生者固與我共享之矣,而其子孫亦與有焉,若夫不幸而死者,則是徒以一命而膏草野,何為也哉?此古之帝王所以既用人之力,必恤人之身,非徒恤其生而必恤其死也。

    繼世之君坐享富貴者,尚體祖考之心,而毋忘其富貴之所自哉。

     張方平言于仁宗曰:“戰勝之後,陛下可得而知者,凱旋捷奏,拜表稱賀,赫然耳目之觀,至于遠方之民,肝腦屠于白刃,筋骨絕于饋饷,流離破産,鬻賣男女,薰眼折臂自經之狀,陛下必不得而見也,慈父孝子、孤臣寡婦之哭聲,陛下必不得而聞也。

    譬猶屠殺牛羊、刳脔魚鼈以為膳羞,食者甚美,死者甚苦,使陛下見其号呼于梃刃之下、宛轉于刀幾之間,雖八珍之美必将投箸而不忍食,而況用人之命以為耳目之觀乎?” 臣按:此蘇轼代方平所草之奏也,人君有欲用兵以廣地而雪憤者,觀此亦可以惕然于心矣。

     或言古人之兵當如子弟之衛父兄,而孫吳之徒必曰與士卒同甘苦而後可,是子弟必待父兄施恩而後報也,朱熹曰:“巡三軍拊(撫也)而勉(慰也)之,三軍之士皆如挾纩(纩,綿也。

    言悅以忘寒,此語出《左傳》),此意也少不得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孔子曰“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”,解者曰體者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,此言最善,形容夫人君之于士卒,雖曰勢分懸絕,然其好惡則初無以異,人君誠能設以其九重之身而處夫四塞之地,而察其好惡之情,切切然形之于言,孜孜然念之于心,恒使萬裡之外如在咫尺之間,邊塞之境恒在殿陛之下,有情而無不達,有功而無不知,有屈而無不伸,則凡為吾禦邊而敵忾者,豈有不盡其心也哉?或者之言,所謂古人之兵當如子弟之衛父兄,此就下人而言,大義固當如是也,若夫居人上者不能體情以盡下,而惟責下之盡義,非所謂以人望人也。

    朱子所謂“巡而拊之,三軍之士皆如挾纩,此意也少不得”,非但為将者少不得也,而為君者亦豈可少哉? 以上論察軍之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