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五
關燈
小
中
大
▲察軍之情
《詩邶風擊鼓》之首章曰擊鼓其镗(擊鼓聲),踴躍(坐作擊刺之狀)用兵(戈戟之屬)。
土(土功)國(國中)城漕(衛邑名),我獨南行。
朱熹曰:“《春秋》隐公四年,宋、衛、陳、蔡伐鄭,正州籲自立之時,衛人從軍者自言其所為,因言衛國之民或役土功于國,或築城于漕,而我獨南行,有鋒(兵端)镝(矢鋒)死亡之憂,危苦尤甚也。
” 臣按:本朝學士朱善曰:“役土功于國者此民也,築城于漕者亦此民也,南行而平陳與宋者又此民也。
先王之于民也,不得已而用之,則必先其所急,後其所緩,未聞衆役并興,罷民之力以逞己之志若斯之甚者也。
是亦可謂忍矣,其卒至于敗亡也宜哉。
”籲,國風之詩皆出于闾巷之言,先王命官采民詩以觀民風,民之言見于詩,為治者誠能因民之言而察民之心,所欲與聚,所惡勿施,王天下之大本在此矣,況征伐大事,又烏可咈民之情而必從己狸駒? 《王風君子于役》首章曰:君子(婦人目其夫之辭)于役,不知其期,昌至哉?雞栖于埘(鑿牆而栖曰埘),日之夕矣,牛羊下來。
君子于役,如之何勿思! 朱熹曰:“大夫久役于外,其室家思而賦之,曰君子行役不知其反還之期,且今亦何所至哉?雞則栖于埘矣,日則夕矣,牛羊則下來矣,是則畜産出入尚有旦暮之節,而行役君子乃無休息之時,使我如何而不思也哉!” 臣按:謝枋得曰:“雨雪霏霏,遣戍役而預言歸期也;卉木萋萋,勞還率而詳言歸期也。
四牡之使,甯幾何時,勞之曰我心傷悲,吉甫在鎬,不過千裡,勞之曰我行永久,吾觀先王之心,惟恐一人之勞苦,惟恐一人之怨咨,何也?不如是,非所以體群臣也。
本于推己及物之恕,發而為序情闵勞之仁,豈有無期度者哉?今君子于役至于不知其期,仁恕之意泯然矣,由是推之暫時之役、近地之行猶不可以無期,矧以中土之人而為邊鄙之戍,沙漠冱寒之塞、炎蒸瘴厲之鄉,一籍邊關,永無可歸之期,則人之愁怨無聊也可知矣。
居人上者恒念及此,其去也有常時,其歸也有定限,知其苦而闵其情,加以恩而厚其賞,則彼雖艱苦萬狀,亦所甘心矣。
唐末之禍起于龐勳桂林之戍不更,後世人主尚鑒之哉!” 《小雅采薇》首章曰:采薇(菜名)采薇,薇亦作(生出地也)止。
曰歸曰歸,歲亦莫(晚也)止。
靡(無也)室靡家,狁(北狄)之故。
不遑(暇也)啟(跪也)居,狁之故。
其卒章曰:昔我往矣,楊柳(蒲柳)依依。
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(雪甚貌)。
行道遲遲(長遠也),載渴載饑。
我心傷悲,莫知我哀(詳見真氏前書)。
朱熹曰:“此遣戍役之詩,以其出戍之時采薇以食而念歸期之遠也,故為其自言而以采薇起興。
曰采薇采薇,則薇亦作止矣,曰歸曰歸,則歲亦莫止矣,然凡此所以使我舍其室家而不暇啟居者,非上之人故為是以苦我也,直以狁侵陵之故,有所不得已而然耳。
蓋叙其勤苦悲傷之情而又風以義也,程子曰:‘毒民不由其上,則人懷敵忾之心矣。
’” 又曰:“卒章又設為役人預自道其歸時之事,以見其勤勞之甚也。
程子曰:‘此皆極道其勞苦憂傷之情也,上能察其情,則雖勞而不怨,雖憂而能勵矣。
’範氏曰:‘予于《采薇》見先王以人道使人,後世則牛羊而已。
’” 臣按:《采薇》之詩,真氏已載其全篇于“格物緻知之要”下“察民情”條,其言謂此戍者之情郁結于中不能以自訴者,文王乃先其未發,歌詠以勞之,如其身之疾疚焉者,而臣于此不複詳載,惟摘取其首末二章而備詳程、朱之言。
程氏所謂“毒民不由其上則人懷敵忾之心”,“上察民情則雖勞而不怨,雖憂而能勵”,斯二言也真得斯民之情,在上者誠知軍旅為毒民之具,凡有興舉皆為乎民,非不得已而不為,及其役之也又能深察其情,知其勞苦之狀,恤其饑寒之苦,憐其室家之離,曠念其生業之廢墜,有所用心則為上所知,有所效力則不為人所掩,如此,則彼雖勞也而忘其為勞,雖憂也而忘其為憂,而一于敵君王之忾而功無不成矣。
《詩序》:《苕之華》,大夫闵時也。
幽王之時,西戎東夷交侵中國,師旅并起,因之以饑馑,君子闵周室之将亡,傷己逢之,故作是詩也。
其首章曰:苕(陵苕)之華,芸其黃矣。
心之憂矣,維其傷矣。
朱熹曰:“詩人自以身逢周室之衰,如苕附物而生
土(土功)國(國中)城漕(衛邑名),我獨南行。
朱熹曰:“《春秋》隐公四年,宋、衛、陳、蔡伐鄭,正州籲自立之時,衛人從軍者自言其所為,因言衛國之民或役土功于國,或築城于漕,而我獨南行,有鋒(兵端)镝(矢鋒)死亡之憂,危苦尤甚也。
” 臣按:本朝學士朱善曰:“役土功于國者此民也,築城于漕者亦此民也,南行而平陳與宋者又此民也。
先王之于民也,不得已而用之,則必先其所急,後其所緩,未聞衆役并興,罷民之力以逞己之志若斯之甚者也。
是亦可謂忍矣,其卒至于敗亡也宜哉。
”籲,國風之詩皆出于闾巷之言,先王命官采民詩以觀民風,民之言見于詩,為治者誠能因民之言而察民之心,所欲與聚,所惡勿施,王天下之大本在此矣,況征伐大事,又烏可咈民之情而必從己狸駒? 《王風君子于役》首章曰:君子(婦人目其夫之辭)于役,不知其期,昌至哉?雞栖于埘(鑿牆而栖曰埘),日之夕矣,牛羊下來。
君子于役,如之何勿思! 朱熹曰:“大夫久役于外,其室家思而賦之,曰君子行役不知其反還之期,且今亦何所至哉?雞則栖于埘矣,日則夕矣,牛羊則下來矣,是則畜産出入尚有旦暮之節,而行役君子乃無休息之時,使我如何而不思也哉!” 臣按:謝枋得曰:“雨雪霏霏,遣戍役而預言歸期也;卉木萋萋,勞還率而詳言歸期也。
四牡之使,甯幾何時,勞之曰我心傷悲,吉甫在鎬,不過千裡,勞之曰我行永久,吾觀先王之心,惟恐一人之勞苦,惟恐一人之怨咨,何也?不如是,非所以體群臣也。
本于推己及物之恕,發而為序情闵勞之仁,豈有無期度者哉?今君子于役至于不知其期,仁恕之意泯然矣,由是推之暫時之役、近地之行猶不可以無期,矧以中土之人而為邊鄙之戍,沙漠冱寒之塞、炎蒸瘴厲之鄉,一籍邊關,永無可歸之期,則人之愁怨無聊也可知矣。
居人上者恒念及此,其去也有常時,其歸也有定限,知其苦而闵其情,加以恩而厚其賞,則彼雖艱苦萬狀,亦所甘心矣。
唐末之禍起于龐勳桂林之戍不更,後世人主尚鑒之哉!” 《小雅采薇》首章曰:采薇(菜名)采薇,薇亦作(生出地也)止。
曰歸曰歸,歲亦莫(晚也)止。
靡(無也)室靡家,狁(北狄)之故。
不遑(暇也)啟(跪也)居,狁之故。
其卒章曰:昔我往矣,楊柳(蒲柳)依依。
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(雪甚貌)。
行道遲遲(長遠也),載渴載饑。
我心傷悲,莫知我哀(詳見真氏前書)。
朱熹曰:“此遣戍役之詩,以其出戍之時采薇以食而念歸期之遠也,故為其自言而以采薇起興。
曰采薇采薇,則薇亦作止矣,曰歸曰歸,則歲亦莫止矣,然凡此所以使我舍其室家而不暇啟居者,非上之人故為是以苦我也,直以狁侵陵之故,有所不得已而然耳。
蓋叙其勤苦悲傷之情而又風以義也,程子曰:‘毒民不由其上,則人懷敵忾之心矣。
’” 又曰:“卒章又設為役人預自道其歸時之事,以見其勤勞之甚也。
程子曰:‘此皆極道其勞苦憂傷之情也,上能察其情,則雖勞而不怨,雖憂而能勵矣。
’範氏曰:‘予于《采薇》見先王以人道使人,後世則牛羊而已。
’” 臣按:《采薇》之詩,真氏已載其全篇于“格物緻知之要”下“察民情”條,其言謂此戍者之情郁結于中不能以自訴者,文王乃先其未發,歌詠以勞之,如其身之疾疚焉者,而臣于此不複詳載,惟摘取其首末二章而備詳程、朱之言。
程氏所謂“毒民不由其上則人懷敵忾之心”,“上察民情則雖勞而不怨,雖憂而能勵”,斯二言也真得斯民之情,在上者誠知軍旅為毒民之具,凡有興舉皆為乎民,非不得已而不為,及其役之也又能深察其情,知其勞苦之狀,恤其饑寒之苦,憐其室家之離,曠念其生業之廢墜,有所用心則為上所知,有所效力則不為人所掩,如此,則彼雖勞也而忘其為勞,雖憂也而忘其為憂,而一于敵君王之忾而功無不成矣。
《詩序》:《苕之華》,大夫闵時也。
幽王之時,西戎東夷交侵中國,師旅并起,因之以饑馑,君子闵周室之将亡,傷己逢之,故作是詩也。
其首章曰:苕(陵苕)之華,芸其黃矣。
心之憂矣,維其傷矣。
朱熹曰:“詩人自以身逢周室之衰,如苕附物而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