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四
關燈
小
中
大
▲戰陳之法(下)
《通典》:司馬穰苴曰:“五人為伍,十伍為隊,一軍凡二百五十隊,餘奇為握奇,故一軍以三千七百五十人為奇兵,隊七十有五,以為中壘。
守地六千尺,積尺得四裡,以中壘四面乘之,一面得地三百步,壘内有地三頃,餘百八十步,正門為握奇大将軍居之,六纛、五麾、金鼓、府藏、辎積皆中壘。
外餘八千七百五十人,隊百七十五,分為八陳,六陳各有千九十四人,六陳各減一人以為陳之部署,舉一軍則千軍可知。
” 蘇轼曰:“《司馬法》曰:‘五人為伍,五伍為兩,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二百五十,取三焉而為奇,其餘七以為正,四奇四正而八陳生焉。
’夫以萬二千五百人而均之八陳之中,宜其有奇而不齊者,是以多為之曲折以盡其數,以極其變,鈎聯蟠屈各有條理。
” 臣按:凡兵者有四正四奇,皆合而為一,或離而為八,是曰八陳,故以正合為奇勝也。
大抵穰苴之法即古司馬之法,其隊伍營壘、坐作進退之度皆有所本,世謂之穰苴陳法,陳法者所以訓齊士卒使其上下如一,前後左右、進退周旋如身之運臂、臂之使指,無不如意也。
《孫子》曰:善戰者其勢險,其節短,勢如廣弩,節如發機。
紛紛纭纭,鬥亂而不亂也;渾渾沌沌,形圓而不可散也。
李靖曰:“臣修其術,凡立隊相去各十步,駐隊去師隊二十步,每隔一隊立一戰隊。
前進以五十步為節,角一聲諸隊皆散立,不過十步之内,至第四角聲,籠槍跪坐。
于是鼓之,三呼三擊,三十步至五十步以制敵之變,馬軍從背出,亦五十步臨時節止。
前正後奇,觀敵如何,再鼓之則前奇後正,複邀敵來,伺隙搗虛。
” 吳起教戰之令,短者持矛戟,長者持弓弩,強者持旌旗,勇者持金鼓,弱者給厮養,智者為謀士。
鄉裡相比,什伍相保,一鼓整兵,二鼓習陳,三鼓趣食,四鼓嚴辦,五鼓就行。
聞鼓聲合,然後舉旗。
臣按說者,孫吳兵法主于權谲,非王者之師,然其計謀雖有詭詐,而其行軍布陳之法則多有可取。
蜀諸葛亮推演八陳圖,鹹得其要。
杜牧曰:“數起于五而終于八,今夔州諸葛武侯以石縱橫八行為方陳,奇正之出皆生于此,奇亦為正之正,正亦為奇之奇,彼此相用,循環無窮也。
諸葛出斜谷,以兵少但能用六數,今盩厔司竹園乃有舊壘,司馬懿以四十萬步騎不敢決戰,皆知其能也。
” 朱熹曰:“陳圖自古有之,《周官》所謂如戰之陳,蓋是此法。
《握機》文雖未必風後所作,然由來須遠。
武侯立石于江邊,乃是水之回洑處,所以水不能漂蕩,其擇地之善、立基之堅如此,此其所以為善用兵也。
” 臣按:亮至南中生緻孟獲,使觀于營陳之間,縱使更戰,七縱七擒,獲曰“公天威也”;司馬懿按行營壘,歎曰“天下奇材”,由是觀之,武侯所置之陳誠非偶然也。
至今魚複平沙上壘石八為行,相去二丈,凡六十四厓,晉桓玄見之,謂為常山蛇勢,說者謂玄妄言耳。
嗚呼,“神兵非學到,自古不留訣,至人心已悟,後世徒妄說”,蘇氏之言有自哉。
唐太宗問李靖曰:“卿所制六花陳法出何術乎?”靖對曰:“臣所本諸葛亮八陳法也。
大陳包小陳,大營包小營,隅落鈎連,曲折相對。
古制如此,臣為圖因之,故外畫之方,内環之圜,,是成六花,俗所号耳。
”太宗曰:“内圜外方,何謂也?”靖曰:“方生于正,圜生于奇,方所以矩其步,圜所以綴其旋,是以步數定于地,行綴應于天,步定綴齊則變化不亂。
八陳為六,武侯之舊法焉。
” 太宗曰:“天、地、風、雲、龍、虎、鳥、蛇,斯八陳何義也?”靖曰:“傳之者誤也。
古人秘藏此法,故詭設八名爾。
八陳本一也,分為八焉,若天、地者本乎旗号,風、雲者本乎幡名,龍、虎、鳥、蛇者本乎隊伍之别。
後世誤傳,詭設物象,何止八而已乎?” 太宗曰:“五行陳如何?”靖曰:“本因五方色立此名,方、圓、曲、直、銳,實因地形使然,凡軍不素習此五者,安可臨敵乎?” 朱熹曰:“八陳之法,每軍皆有用處,天沖、地軸
守地六千尺,積尺得四裡,以中壘四面乘之,一面得地三百步,壘内有地三頃,餘百八十步,正門為握奇大将軍居之,六纛、五麾、金鼓、府藏、辎積皆中壘。
外餘八千七百五十人,隊百七十五,分為八陳,六陳各有千九十四人,六陳各減一人以為陳之部署,舉一軍則千軍可知。
” 蘇轼曰:“《司馬法》曰:‘五人為伍,五伍為兩,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二百五十,取三焉而為奇,其餘七以為正,四奇四正而八陳生焉。
’夫以萬二千五百人而均之八陳之中,宜其有奇而不齊者,是以多為之曲折以盡其數,以極其變,鈎聯蟠屈各有條理。
” 臣按:凡兵者有四正四奇,皆合而為一,或離而為八,是曰八陳,故以正合為奇勝也。
大抵穰苴之法即古司馬之法,其隊伍營壘、坐作進退之度皆有所本,世謂之穰苴陳法,陳法者所以訓齊士卒使其上下如一,前後左右、進退周旋如身之運臂、臂之使指,無不如意也。
《孫子》曰:善戰者其勢險,其節短,勢如廣弩,節如發機。
紛紛纭纭,鬥亂而不亂也;渾渾沌沌,形圓而不可散也。
李靖曰:“臣修其術,凡立隊相去各十步,駐隊去師隊二十步,每隔一隊立一戰隊。
前進以五十步為節,角一聲諸隊皆散立,不過十步之内,至第四角聲,籠槍跪坐。
于是鼓之,三呼三擊,三十步至五十步以制敵之變,馬軍從背出,亦五十步臨時節止。
前正後奇,觀敵如何,再鼓之則前奇後正,複邀敵來,伺隙搗虛。
” 吳起教戰之令,短者持矛戟,長者持弓弩,強者持旌旗,勇者持金鼓,弱者給厮養,智者為謀士。
鄉裡相比,什伍相保,一鼓整兵,二鼓習陳,三鼓趣食,四鼓嚴辦,五鼓就行。
聞鼓聲合,然後舉旗。
臣按說者,孫吳兵法主于權谲,非王者之師,然其計謀雖有詭詐,而其行軍布陳之法則多有可取。
蜀諸葛亮推演八陳圖,鹹得其要。
杜牧曰:“數起于五而終于八,今夔州諸葛武侯以石縱橫八行為方陳,奇正之出皆生于此,奇亦為正之正,正亦為奇之奇,彼此相用,循環無窮也。
諸葛出斜谷,以兵少但能用六數,今盩厔司竹園乃有舊壘,司馬懿以四十萬步騎不敢決戰,皆知其能也。
” 朱熹曰:“陳圖自古有之,《周官》所謂如戰之陳,蓋是此法。
《握機》文雖未必風後所作,然由來須遠。
武侯立石于江邊,乃是水之回洑處,所以水不能漂蕩,其擇地之善、立基之堅如此,此其所以為善用兵也。
” 臣按:亮至南中生緻孟獲,使觀于營陳之間,縱使更戰,七縱七擒,獲曰“公天威也”;司馬懿按行營壘,歎曰“天下奇材”,由是觀之,武侯所置之陳誠非偶然也。
至今魚複平沙上壘石八為行,相去二丈,凡六十四厓,晉桓玄見之,謂為常山蛇勢,說者謂玄妄言耳。
嗚呼,“神兵非學到,自古不留訣,至人心已悟,後世徒妄說”,蘇氏之言有自哉。
唐太宗問李靖曰:“卿所制六花陳法出何術乎?”靖對曰:“臣所本諸葛亮八陳法也。
大陳包小陳,大營包小營,隅落鈎連,曲折相對。
古制如此,臣為圖因之,故外畫之方,内環之圜,,是成六花,俗所号耳。
”太宗曰:“内圜外方,何謂也?”靖曰:“方生于正,圜生于奇,方所以矩其步,圜所以綴其旋,是以步數定于地,行綴應于天,步定綴齊則變化不亂。
八陳為六,武侯之舊法焉。
” 太宗曰:“天、地、風、雲、龍、虎、鳥、蛇,斯八陳何義也?”靖曰:“傳之者誤也。
古人秘藏此法,故詭設八名爾。
八陳本一也,分為八焉,若天、地者本乎旗号,風、雲者本乎幡名,龍、虎、鳥、蛇者本乎隊伍之别。
後世誤傳,詭設物象,何止八而已乎?” 太宗曰:“五行陳如何?”靖曰:“本因五方色立此名,方、圓、曲、直、銳,實因地形使然,凡軍不素習此五者,安可臨敵乎?” 朱熹曰:“八陳之法,每軍皆有用處,天沖、地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