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四
關燈
小
中
大
、龍飛、虎翼,蛇、鳥、風、雲之數各為一陳,有專于戰鬥者,有專于沖突者,又有纏繞之者。
” 又曰:“古來許多陳法,遇征戰亦未必用得,所以張巡用兵未嘗仿古兵法,不過使兵識将意、将識士情,蓋未論臨機應變方略不同,隻如地圓則須布圓陳,地方則須布方陳,亦豈容概論也?” 臣按:史稱靖舅韓擒虎每與論兵,辄歎曰:“可與語孫吳,非斯人而誰?”其後仕唐為大将,平蕭銑于江陵,獲輔公槊于丹陽,禽颉利,平吐谷渾,太宗謂古韓、白、衛、霍無以加,則是靖自用其法有實效矣。
說者謂靖與太宗問對之書乃宋阮逸假托而作,考宋仁宗命王震校正武經已有其書,豈其然哉? 宋仁宗曰:“黃帝始置八陣法敗蚩尤于涿鹿,諸葛亮造八陳圖于魚複平沙之上,壘石為八行,此即九軍陳法也。
後至韓擒虎深明其法以授其甥李靖,靖以時遭久亂,将帥通達其法者頗多,故造六花陳以變九軍之法,使世人不能曉之。
大抵八陳即九軍,九軍者方陳也;六花陳即七軍,七軍者圓陣也。
蓋陳以圓為體,方陳者内圓而外方,圓陳則内外俱圓矣。
故以方圓物驗之,則方以八包一,圓以六包一,此九軍六花之陳大體也。
六軍者,左右虞候軍各一軍,為二虞候軍;左右廂各二軍,為四廂軍,與中軍共為七軍。
八陳者加前後二軍,共為九軍。
朕采古之法,酌今之宜,曰營曰陳本出乎一法而已,止則曰營,行則曰陳,奇正言之則營為正、陳為奇也。
” 臣按:自古出師必有營有陳,止而無營則無以自守,行而無陳則無以制敵。
《周禮》大司馬四時之教,中春振旅,執鼓、铎、镯、铙以教坐作、進退、徐疾、疏數之節;中秋治兵,所載旗物若太常旗、昚、、壒之屬;中冬大閱,所以立表陳車徒,坐作、馳行,三時之教皆所以習為陳法也。
若夫中夏之茇舍,謂之茇舍者,茇如召伯所茇之茇,茇之為言草止也,其所以撰車徒、讀書契、辨号名,而凡門名縣鄙各以其名,百官各象其事,以辨軍之施事,蓋三時之教教以行陳之法也,夏時之教教以止營之法也。
周之制不可詳,惟今世兵家所傳陳法,雖未必如武侯、衛公之舊,然亦未嘗無所本者也。
夫時勢不同,面勢不一,地之險易既有所限,卒之多寡複有不齊,而又敵有強弱、智愚、勇怯之不同,有不可一概而論者,所謂陳法未必皆一一可用,如古人所雲者也。
然用之雖在乎應機,然習之則在乎有素,譬之學奕然,局面雖不可豫料,而行動機變則不可不預知也。
知之固未必盡皆可行,然非熟之于目、得之于手,則亦豈能應之以心哉?臣請命知兵事大臣将古人陳法詳加審定,隐括以為圖,條陳以為說,使人人易曉,然後诏武臣俾其按圖布陳,使六軍之士皆習熟于耳目見聞之間,曉了于心口意慮之際,一旦有事,大将有所謀為處置,上得所依循,下知所指示,而行之不難矣。
宋吳昵立壘陳法,每戰以長槍居前,坐不得起,次最強弓,次強弩,跪膝以俟,次神臂弓,約賊相搏至百步内則神臂先發,七十步強弓并發,次陳如之。
凡陳以拒馬為限,鐵鈎相連,俟其傷則更代之,遇更代則以鼓為節,騎兩翼以蔽于前,陳成而騎退,謂之疊陳。
朱熹曰:“大要臨陳在番休遞上,分一軍為數替,将戰則食第一替人,既飽遣之入陳,便食第二替人,第一替人力将困,即調發第二替人往代,第三替亦如之,隻管如此更番,則士常飽健而不至于困乏。
張柔直守南劍退範汝為用此法,方汝為之來寇也,柔直起鄉兵與之戰,令城中殺羊牛豕作肉串,仍作飯,分鄉兵為數替,以入陳之先後更疊食之,士卒力皆有餘,遂勝汝為。
又劉信叔順昌之勝,大概亦是如此,時極暑,探報人至,雲敵騎至矣,信叔令一卒擐甲立之烈日中,少頃問甲熱乎,曰:‘熱矣。
’‘可着手乎?’曰:‘熱甚,不可着手矣。
’時城中軍亦不多,信叔嘗有宿戒,遇戰則分為數替,于是下令軍中依次飲食,士卒更番而上,又多合暑藥,往者歸者皆飲之,故能大敗敵人。
蓋方我甲士甲熱不堪着手,則敵騎被甲來者其熱可知,又未免有困餒之患,于此擊之,是
” 又曰:“古來許多陳法,遇征戰亦未必用得,所以張巡用兵未嘗仿古兵法,不過使兵識将意、将識士情,蓋未論臨機應變方略不同,隻如地圓則須布圓陳,地方則須布方陳,亦豈容概論也?” 臣按:史稱靖舅韓擒虎每與論兵,辄歎曰:“可與語孫吳,非斯人而誰?”其後仕唐為大将,平蕭銑于江陵,獲輔公槊于丹陽,禽颉利,平吐谷渾,太宗謂古韓、白、衛、霍無以加,則是靖自用其法有實效矣。
說者謂靖與太宗問對之書乃宋阮逸假托而作,考宋仁宗命王震校正武經已有其書,豈其然哉? 宋仁宗曰:“黃帝始置八陣法敗蚩尤于涿鹿,諸葛亮造八陳圖于魚複平沙之上,壘石為八行,此即九軍陳法也。
後至韓擒虎深明其法以授其甥李靖,靖以時遭久亂,将帥通達其法者頗多,故造六花陳以變九軍之法,使世人不能曉之。
大抵八陳即九軍,九軍者方陳也;六花陳即七軍,七軍者圓陣也。
蓋陳以圓為體,方陳者内圓而外方,圓陳則内外俱圓矣。
故以方圓物驗之,則方以八包一,圓以六包一,此九軍六花之陳大體也。
六軍者,左右虞候軍各一軍,為二虞候軍;左右廂各二軍,為四廂軍,與中軍共為七軍。
八陳者加前後二軍,共為九軍。
朕采古之法,酌今之宜,曰營曰陳本出乎一法而已,止則曰營,行則曰陳,奇正言之則營為正、陳為奇也。
” 臣按:自古出師必有營有陳,止而無營則無以自守,行而無陳則無以制敵。
《周禮》大司馬四時之教,中春振旅,執鼓、铎、镯、铙以教坐作、進退、徐疾、疏數之節;中秋治兵,所載旗物若太常旗、昚、、壒之屬;中冬大閱,所以立表陳車徒,坐作、馳行,三時之教皆所以習為陳法也。
若夫中夏之茇舍,謂之茇舍者,茇如召伯所茇之茇,茇之為言草止也,其所以撰車徒、讀書契、辨号名,而凡門名縣鄙各以其名,百官各象其事,以辨軍之施事,蓋三時之教教以行陳之法也,夏時之教教以止營之法也。
周之制不可詳,惟今世兵家所傳陳法,雖未必如武侯、衛公之舊,然亦未嘗無所本者也。
夫時勢不同,面勢不一,地之險易既有所限,卒之多寡複有不齊,而又敵有強弱、智愚、勇怯之不同,有不可一概而論者,所謂陳法未必皆一一可用,如古人所雲者也。
然用之雖在乎應機,然習之則在乎有素,譬之學奕然,局面雖不可豫料,而行動機變則不可不預知也。
知之固未必盡皆可行,然非熟之于目、得之于手,則亦豈能應之以心哉?臣請命知兵事大臣将古人陳法詳加審定,隐括以為圖,條陳以為說,使人人易曉,然後诏武臣俾其按圖布陳,使六軍之士皆習熟于耳目見聞之間,曉了于心口意慮之際,一旦有事,大将有所謀為處置,上得所依循,下知所指示,而行之不難矣。
宋吳昵立壘陳法,每戰以長槍居前,坐不得起,次最強弓,次強弩,跪膝以俟,次神臂弓,約賊相搏至百步内則神臂先發,七十步強弓并發,次陳如之。
凡陳以拒馬為限,鐵鈎相連,俟其傷則更代之,遇更代則以鼓為節,騎兩翼以蔽于前,陳成而騎退,謂之疊陳。
朱熹曰:“大要臨陳在番休遞上,分一軍為數替,将戰則食第一替人,既飽遣之入陳,便食第二替人,第一替人力将困,即調發第二替人往代,第三替亦如之,隻管如此更番,則士常飽健而不至于困乏。
張柔直守南劍退範汝為用此法,方汝為之來寇也,柔直起鄉兵與之戰,令城中殺羊牛豕作肉串,仍作飯,分鄉兵為數替,以入陳之先後更疊食之,士卒力皆有餘,遂勝汝為。
又劉信叔順昌之勝,大概亦是如此,時極暑,探報人至,雲敵騎至矣,信叔令一卒擐甲立之烈日中,少頃問甲熱乎,曰:‘熱矣。
’‘可着手乎?’曰:‘熱甚,不可着手矣。
’時城中軍亦不多,信叔嘗有宿戒,遇戰則分為數替,于是下令軍中依次飲食,士卒更番而上,又多合暑藥,往者歸者皆飲之,故能大敗敵人。
蓋方我甲士甲熱不堪着手,則敵騎被甲來者其熱可知,又未免有困餒之患,于此擊之,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