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一
關燈
小
中
大
外之寄,固無俟乎文臣以為之副貳,然後世人心不古,為将者多用不知書之人,義多而仁少,勇有餘而智或不足,用武人而參之以文,行義而本之以仁,用智略以資其武藝,似不為過。
張方平言于仁宗曰:“将帥之任,仍宜久于其職,祖宗任李漢超、郭進、賀惟宗等,遠或二十年,近猶八九年,假之事權,略其細故,不為間言輕有移易,又不與高官,常令志有所未滿,不怠于為善也。
今則不然,武臣指邊郡謂之邊任,借之為發身之地,曆邊任者曾無寸勞薄效,不數年徑至橫行,而又移換改易,地形山川未及知、軍員士伍未及識、吏民士俗未及谙,已複去矣。
願陛下鑒祖宗故事,重爵賞以待功勞,責久任以觀能效。
” 臣按:方平言太祖久任将帥,最可為後世法。
夫漢唐以來,人主稱善用将者首稱宋太祖,雖漢高祖有所不及,蓋漢祖能禦将而宋太祖則善任将也。
田況言于仁宗曰:“古之良将以宴犒士卒為先,所以然者,鋒刃之下死生俄頃,固宜推盡恩義以慰其心。
李牧備匈奴,市租皆入幕府為士卒費;趙充國禦羌戎,亦日飨軍士。
太祖用姚全斌、董遵誨抗西戎,何繼筠、李漢超當北敵,人各得環慶、齊棣一州征租農賦,市牛酒犒軍中,不問其出入,故得戎寇屏息不敢窺也。
又聞曹彬征江南日,和州逐次起饷豬羊肉數千斤以給戰士。
” 臣按:将士禦敵,将以其性命為國家衛民守土,苟當出戰之時,而為将帥者徒以法令驅之而無犒勞之禮,何以感激其心而使之竭力盡命乎?昔之人固有以一炙啖之而緻其報,而亦有以一蹯不及而緻其怨者,飲食之物雖微而人之感激甚速,非徒區區餔啜之故也,田況之言豈無征之空言哉? 劉敞言于仁宗曰:“王者之遣使命将也,必為之設介貳參佐,非獨司紀綱、廣謀策而已,亦所以謹大事、備不然也。
今擁數萬人之衆,連四路之廣,節制萬裡,吉兇所系,而自行車臨之、孤拱獨立,猝有疾病不意之虞,無所仗托、莫相維持,非計之全也。
朝廷以狄青宣撫荊湖經制盜賊而議不制副,臣以為不便。
” 臣按:人君之任将固不可以不專,而亦不可以獨專也。
蓋人資性不同,才智有限,一人之見不如二人之周,此命将所以必為之設參佐也,然此非獨以輔其所不及,亦所以遏其所不敢焉。
人之所以敢于為非者,無人以制之也,有同心之人則潛消其非心,有異議之人則遏絕其惡念。
神宗元豐中,内臣李憲奏置保障以為駐兵讨賊之地,朝廷用李舜舉言罷深入攻取之策,舜舉退詣執政,執政王圭迎勞之,曰:“朝廷以邊事屬押班及李留後,無西顧之憂矣。
”舜舉曰:“四郊多壘,此卿大夫之辱也,相公當國而以邊事屬二内臣,可乎?二臣止宜供禁庭灑掃之職耳,豈可當将帥之任耶?” 臣按:李舜舉之言蓋有所激而雲,未必其本心也,但所謂内臣止宜供禁庭灑掃之職,豈可當将帥之任,則天下之名言也。
内臣而能為此言,豈但賢于其類而已哉? 王岩叟言於哲宗曰:“朝廷進退大帥,固當重謹,不可輕用一人之言而行之,或其言出于愛憎喜怒之私意而欺罔公議,豈不損主上之明、誤國家之事?果若可疑,自當令本路監司公共體量,信如其言,行之未晚。
今言者往往蔽其所長而不以告,摘其所不足而暴之,則其愛憎之情自已可見,夫有顯效則不錄而陰言則亟行,四方聞之,又誰為陛下盡心者?既以人之一言易元帥,元帥将人人畏憚,此曹有不自保之憂,此曹将人人侵侮其帥,有驕橫之勢,此風浸長,非朝廷美事。
” 臣按:漢文帝時,季布為河東守,嘗召至京師,留邸一月而罷,布曰:“臣待罪河東,陛下無故召臣,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,今臣至,無所受事罷去,此人必有毀臣者矣。
陛下以一人譽召臣,以一人毀罷臣,臣恐天下聞之,有以窺陛下淺深也。
”夫文帝之于季布,君臣之情通,有言猶可以達,後世上下懸絕,殿陛之間如在萬裡,況邊将真在萬裡者哉?人君進退将臣,當以岩叟此言為鑒。
胡寅言于高宗曰:“将帥之才智必能謀、勇必能戰、仁必能守、忠必不欺,得是人而任之,然後待以恩、禦以威、結以誠信,有功必賞,有罪必刑者,乃任将之實也。
庸驽不材,本無智勇,見敵辄潰,與之親厚等威不立,賜予過度官職逾涯,将以收其心适足緻其慢,聽其妄誕張大之語,望其樸實用命之功者,此任将之虛文也。
” 臣按:寅進此疏凡七策,其三曰務實效去虛文,其目亦有七,此其七目之一也。
夫事有實有虛,務其實則有其功,骛乎虛則無其效,非但用将一事然也。
(以上言委任) 以上論将帥之任(下)
張方平言于仁宗曰:“将帥之任,仍宜久于其職,祖宗任李漢超、郭進、賀惟宗等,遠或二十年,近猶八九年,假之事權,略其細故,不為間言輕有移易,又不與高官,常令志有所未滿,不怠于為善也。
今則不然,武臣指邊郡謂之邊任,借之為發身之地,曆邊任者曾無寸勞薄效,不數年徑至橫行,而又移換改易,地形山川未及知、軍員士伍未及識、吏民士俗未及谙,已複去矣。
願陛下鑒祖宗故事,重爵賞以待功勞,責久任以觀能效。
” 臣按:方平言太祖久任将帥,最可為後世法。
夫漢唐以來,人主稱善用将者首稱宋太祖,雖漢高祖有所不及,蓋漢祖能禦将而宋太祖則善任将也。
田況言于仁宗曰:“古之良将以宴犒士卒為先,所以然者,鋒刃之下死生俄頃,固宜推盡恩義以慰其心。
李牧備匈奴,市租皆入幕府為士卒費;趙充國禦羌戎,亦日飨軍士。
太祖用姚全斌、董遵誨抗西戎,何繼筠、李漢超當北敵,人各得環慶、齊棣一州征租農賦,市牛酒犒軍中,不問其出入,故得戎寇屏息不敢窺也。
又聞曹彬征江南日,和州逐次起饷豬羊肉數千斤以給戰士。
” 臣按:将士禦敵,将以其性命為國家衛民守土,苟當出戰之時,而為将帥者徒以法令驅之而無犒勞之禮,何以感激其心而使之竭力盡命乎?昔之人固有以一炙啖之而緻其報,而亦有以一蹯不及而緻其怨者,飲食之物雖微而人之感激甚速,非徒區區餔啜之故也,田況之言豈無征之空言哉? 劉敞言于仁宗曰:“王者之遣使命将也,必為之設介貳參佐,非獨司紀綱、廣謀策而已,亦所以謹大事、備不然也。
今擁數萬人之衆,連四路之廣,節制萬裡,吉兇所系,而自行車臨之、孤拱獨立,猝有疾病不意之虞,無所仗托、莫相維持,非計之全也。
朝廷以狄青宣撫荊湖經制盜賊而議不制副,臣以為不便。
” 臣按:人君之任将固不可以不專,而亦不可以獨專也。
蓋人資性不同,才智有限,一人之見不如二人之周,此命将所以必為之設參佐也,然此非獨以輔其所不及,亦所以遏其所不敢焉。
人之所以敢于為非者,無人以制之也,有同心之人則潛消其非心,有異議之人則遏絕其惡念。
神宗元豐中,内臣李憲奏置保障以為駐兵讨賊之地,朝廷用李舜舉言罷深入攻取之策,舜舉退詣執政,執政王圭迎勞之,曰:“朝廷以邊事屬押班及李留後,無西顧之憂矣。
”舜舉曰:“四郊多壘,此卿大夫之辱也,相公當國而以邊事屬二内臣,可乎?二臣止宜供禁庭灑掃之職耳,豈可當将帥之任耶?” 臣按:李舜舉之言蓋有所激而雲,未必其本心也,但所謂内臣止宜供禁庭灑掃之職,豈可當将帥之任,則天下之名言也。
内臣而能為此言,豈但賢于其類而已哉? 王岩叟言於哲宗曰:“朝廷進退大帥,固當重謹,不可輕用一人之言而行之,或其言出于愛憎喜怒之私意而欺罔公議,豈不損主上之明、誤國家之事?果若可疑,自當令本路監司公共體量,信如其言,行之未晚。
今言者往往蔽其所長而不以告,摘其所不足而暴之,則其愛憎之情自已可見,夫有顯效則不錄而陰言則亟行,四方聞之,又誰為陛下盡心者?既以人之一言易元帥,元帥将人人畏憚,此曹有不自保之憂,此曹将人人侵侮其帥,有驕橫之勢,此風浸長,非朝廷美事。
” 臣按:漢文帝時,季布為河東守,嘗召至京師,留邸一月而罷,布曰:“臣待罪河東,陛下無故召臣,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,今臣至,無所受事罷去,此人必有毀臣者矣。
陛下以一人譽召臣,以一人毀罷臣,臣恐天下聞之,有以窺陛下淺深也。
”夫文帝之于季布,君臣之情通,有言猶可以達,後世上下懸絕,殿陛之間如在萬裡,況邊将真在萬裡者哉?人君進退将臣,當以岩叟此言為鑒。
胡寅言于高宗曰:“将帥之才智必能謀、勇必能戰、仁必能守、忠必不欺,得是人而任之,然後待以恩、禦以威、結以誠信,有功必賞,有罪必刑者,乃任将之實也。
庸驽不材,本無智勇,見敵辄潰,與之親厚等威不立,賜予過度官職逾涯,将以收其心适足緻其慢,聽其妄誕張大之語,望其樸實用命之功者,此任将之虛文也。
” 臣按:寅進此疏凡七策,其三曰務實效去虛文,其目亦有七,此其七目之一也。
夫事有實有虛,務其實則有其功,骛乎虛則無其效,非但用将一事然也。
(以上言委任) 以上論将帥之任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