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○

關燈
肅讀書之意,為将而不明義理、不通古今,雖能成功不過粗材而已,是故古之名将無不知書者,但不循行數墨、尋章摘句如儒生之為耳。

     宋有武舉、武選。

    鹹平時,令兩制詳定入官資序故事而未行,仁宗時始親試武舉先閱其騎射而後試之。

    慶曆六年,策武舉,以策為去留,弓馬為高下。

     臣按:武事與文藝異,固不可以言語文事求也,然于無事之時欲求戰陳軍旅之士,不以言語文字求之又不可得也。

    大抵求士以資世用,貴乎得識義理、知機變之人,無間文武皆然也,試之以武舉欲其知威武戰争之意爾,彼誠識義理、知機變,一旦臨事料敵、出奇應變,舉諸此而措之耳。

    論文科者謂科目不足以得人,豪傑之士由是而出爾,臣于武舉亦雲。

     真宗謂輔臣曰:“将帥才難,今文武中固亦有人,蓋不經戰陳無由知之,雖天下無事,然兵不可去、戰不可忘,古之道也。

    ”馬知節曰:“将相之才非可坐而知之,顧臨事機變如何耳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真宗謂“将帥才難,文武中固亦有之,不經戰陳無由知之”,然戰不可試,蘇轼謂試之于治兵,蓋得之矣。

     範仲淹言于仁宗曰:“邊上将帥嘗患少人,國家奄有四海,未必乏才,豈天地生人厚于古而薄于今哉?蓋選之未精、用之未至。

    今諸軍諸班必有勇知之人,多被管軍臣僚遞互彈壓,不得進用,坐至衰老,伏乞專督管軍臣僚于諸班中搜羅智勇之人,各舉一名,不分将校長行,試以武藝,或觀其膽略出衆,便可遷轉于邊上任使,如将來頗立戰功,則明賞舉主,或屢敗軍事,亦當連坐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就軍伍階級中求将,拔其優、量其才、循其序而用之,則事半而功倍矣。

    此可以為平世選将之法,然遇有非常之變,則又在乎變通焉。

     歐陽修言于仁宗曰:“古語曰‘将相無種’,故或出于奴仆,或出于軍卒,或出于盜賊,惟能不次而用之,乃為名将耳。

    國家求将之意雖勞,選将之路太狹,今诏近臣舉将而限以資品,則英雄之士在下位者不可得矣;試将才者限以弓馬一夫之勇,則智略萬人之敵皆遺之矣;山林奇傑之士召而至者以其貧賤而薄之,不過與一主簿借職,使其怏怏而去,則古之屠釣販牛之傑皆激怒而失之矣。

    至于無人可用,甯用龍鐘跛躄、庸懦暗劣之徒,皆委之要地,授之兵柄,天下三尺童子皆為朝廷危之,議者不知取将之無術,但雲當今之無将。

    臣願陛下革去舊弊,奮然精求,有賢勞之士不須限以下位,有智略之人不必限以弓馬,有山林之傑不可薄其貧賤,惟陛下能以非常之禮待人,人臣亦将有非常之效報國。

    ” 臣按:修謂“有賢勞之士不須限以下位,有智略之人不必試以弓馬,有山林之傑不可薄其貧賤”,人君之選将才,因人所舉薦及有功當升賞者,恒以此三言為權度,則得之矣。

     修又言曰:“伏見唐及五代至于國朝,征伐四方立功行陳,其間名将多出軍卒,隻于軍中自可求将。

    凡求将之法,先取近下禁軍至廂軍中年少有力者,不拘等級,因其技同者每百人團為一隊而教之,較其技精而最勇者百人之中必有一人矣,得之以為隊将,合十隊将而又教之,較其技精而最勇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矣,得之以為裨将,合十裨将而又教之,又于其中擇有識見知變通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得之,以為大将,此一人之技勇乃萬人之選,又于其中擇有智謀者以輔之,臣所謂隻于軍中自可求将者此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修之此策行之今日亦為良便。

    蓋祖宗以來,軍伍之制階級部分已定,難遽更改,誠能就隊伍中較其人之技精而能勇者,以次比較等而上之,試以軍職,與原系管軍官員相兼任用,待其智勇著見及有顯功者不次擢用。

    如此,亦足以得人而用之,不必他求而有矣。

     富弼言于仁宗曰:“應制科者必樂為賢良方正,恥為将帥邊寄之名,蓋令人重文雅而輕武節也,又考試者欲使難其對,必求艱奧瑣碎之事為問,故令所習不專為有用之學,武舉者蹶張、馳射,侪于卒伍,固不敢望得異士。

    臣請近臣及藩鎮大臣于文武官中各舉明兵法、有威果、習練武略、堪任将帥者一二人,仍請不限品秩、不責罪過,限品秩則下位有才者遺矣,責罪過則負譴有才者亦遺矣。

    既而召置阙下,量與遷擢,随其品位任于邊塞重難之地,使其磨勵,且以觀其能否焉,或有警急則取之有處,遣之不疑,與夫臨事而命、命而不果敻相遠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富弼請舉将帥不限品秩、不責罪過,蓋限品秩則卑賤者不與而世多遺才矣,責罪過則诖誤者永棄而世無全人矣,凡求才以用世皆不可,況求将才以即戎乎? 弼又言曰:“宜于太公廟建置武學,許文武官與白身歲得入,補聚自古兵書置于學中,縱其讨習,勿複禁止。

    夫習武者讀太公、孫吳、穰苴之術,亦猶儒者治五經,亦令雜讀史傳,博知古今勝敗之勢,以輔佐兵術,兵術既精,史傳既博,然後中年一考校、三年大比,當雜用兵術、史傳之策,才者出試之,不才者尚許在學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自古文武無二道,有文事者必有武備,未有文而不武、武而不文,非所以為武也。

    然此三代之學也,後世事事不如古,生于世者皆今之人,而所為之事必欲古之複,是務虛名而無實效,武學之設雖非古,然聚武胄于一室之中,專為一事之學,子夏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韓愈謂事業有專攻,亦未必無益也。

     蘇洵言于宋仁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