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○
關燈
小
中
大
君集、盛彥師,才将也。
賢将既不多有,得才者而任之可也,苟又曰是難禦,則是不肖者而後可也。
結以重恩,示以赤心,美田宅、豐飲食,極其口腹耳目之欲,而折之以威,此先王所以禦才将者也。
将之才有小大,傑然于庸将之中者才小者也,傑然于才将之中者才大者也,才小志亦小,才大志亦大,人君當觀其才之小大而為制禦之術以稱其志。
臣按:蘇氏論将有賢才二者,是已,至于禦賢将之術以信、禦才将之術以智,所謂智者結以重恩、示以赤心,而極其口腹耳目之欲,而折之以威。
嗚呼,智與信皆五常之德也,不逆詐、不億不信,是則所謂信也,而能先覺,豈非智乎?恩之所施心之所示,皆本乎當然之禮而出乎自然之情,非故以是而結之示之也。
蓋所謂賢才之品雖異而信智之理不殊,于信智之中而又有仁有義有禮焉,仁以保愛之、義以節制之、禮以優待之,是則所謂天之道、君之德、國之政也,術雲乎哉? 洵又曰:禦将者天子之事也,禦兵者将之職也,或者以為兵久驕不治,一旦繩以法,恐因以生亂。
昔者郭子儀去河南,李光弼實代之将,至之日,張用濟斬于轅門,三軍股栗。
夫以臨淮之悍而代汾陽之長者,三軍之士竦然如赤子之脫慈母之懷,而立乎嚴師之側,何亂之敢生?且夫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,将相者天下之師也,師雖嚴,赤子不敢以怨其父母,将相雖厲,天下不敢以咎其君,其勢然也。
天子推深仁以結其心,将相厲威武以振其堕,彼其思天下之深仁則畏而不至于怨,思将帥之威武則愛而不至于驕。
臣按:暐謂天子推深仁以結其心,将帥厲威武以振其堕,得古人威懷天下之術。
(以上言駕馭) 漢興,六郡良家子給選羽林、期門,以材力為官,名将多出焉。
軍功多用超等,大者封侯、卿、大夫,小者郎。
臣按:六郡者隴西、天水、安定、北地、上郡、西河也,古人謂關西出将即此地。
西方屬金,金主肅殺,人生其地者多壯勇耐寒苦,自古以武勇奮者多在于斯。
雖然,此論其常耳,若夫天地生才,無往而不有,此又不可專以地氣拘也。
北魏孝明時,任城王澄以北邊鎮将選舉彌輕,恐賊虜窺邊,山陵危迫,奏請重将鎮之選,修警備之嚴,诏公卿議之。
廷尉少卿袁翻議以為:“北緣邊州郡官不擇人,惟論資級,或值貪污之人,廣開戍邏,多置帥領,或用其左右姻親,或受人貨财請囑,皆無防寇之心,惟有聚斂之意,其勇力之兵驅令抄掠,如有執獲,奪為己富,其羸弱老小之輩微解金鐵之工,少閑草木之作,無不搜營窮壘,苦役百端,自餘或伐木深山,或芸草平陸,販貿往還,相望道路,此等祿既不多、赀亦有限,皆收其實絹,給其虛粟,窮其力、薄其衣、用其功、節其食,綿冬曆夏,加之疾苦,死于溝渎者什常七八,是以鄰敵伺間擾我疆場,皆由邊任不得其人故也。
自今以後,南北邊諸藩及所統郡縣府佐統軍至于戍主,皆令朝臣王公以下各舉所知,必選其材,不拘階級,若稱職及敗官,并所舉之人随時賞罰。
” 臣按:袁翻所議濫舉将領之弊,非但在當時然也,其欲朝臣王公各舉所知,必選其材,不拘階級,若稱職及敗官并賞罰舉主之人。
臣竊以為,其人有功并賞其舉主,即漢高祖因陳平而賞魏無知也,此固可以激勸薦賢為國之人,若夫兵家勝敗無常,事固有出于意料之外者,若其人果怯懦而謂之勇、果昏愚而謂之智,則坐以濫舉之罰彼固無辭矣,若夫事有出于不得已,有非人力所能與焉者,宜加研審核實,不宜一概以連坐坐之也。
不然,則彼過為身謀者不複為國舉賢矣。
唐武舉起于武後之世。
長安二年,始置武舉。
其制有長垛、馬射、步射、筒射,又有馬槍、翹關、負重、身材之選,亦以鄉飲酒禮送兵部。
馬端臨曰:“唐《選舉志》言武舉選用法不足道,故不複書。
然郭子儀大勳盛德,身佩安危,自武舉異等中出,是豈可概言不足道耶?” 唐武選兵部主之,課試之法如舉人之制,取其軀幹雄偉、應對詳明、有骁勇材藝及可為統帥者,若文吏求為武選,取身長六尺以上,籍年四十以下,強勇可以統人者。
臣按:唐人選武将不但于武臣,而亦于文吏中求焉,今宜立為定制,凡文吏能應武選者優等擢用之,比其原資超三級,不如此,則人不肯應,何則?文吏少而重,武職多而輕故也。
宣宗大中六年,黨項複擾邊,宣宗欲擇可為邠甯帥者而難其人,從容與翰林學士畢諴論事,諴援古據今,具陳方略,上悅曰:“吾方擇帥,不意頗牧近在禁庭,卿其為朕行乎。
”諴欣然奉命。
臣按:将才古稱難得,然以臣觀之,非其才之難得,良以其人之不易知也,非獨上之人難于知人,而其人亦不易以自知也。
蓋世之求将者必求其智與勇,如有所用必先有所試可也,然試之以勇可以得其膂力而不能得其剛決,試之以智可以得其謀論而不能得其精審,是故匹夫之猛未必可以當大敵,警敏之見未必可以洞先機,此人君之求将所以貴乎先事而預求多方而廣蓄也。
宋太祖謂近臣曰:“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,貴知為治之道。
” 李沆曰:“昔光武中興,不責功臣以吏事,及天下已定,數引公卿、郎将講論經義,夜分乃罷,蓋創業緻治自有次第。
今太祖欲令武臣讀書,可謂有志于治矣。
” 臣按:太祖此言即吳大帝勸魯
賢将既不多有,得才者而任之可也,苟又曰是難禦,則是不肖者而後可也。
結以重恩,示以赤心,美田宅、豐飲食,極其口腹耳目之欲,而折之以威,此先王所以禦才将者也。
将之才有小大,傑然于庸将之中者才小者也,傑然于才将之中者才大者也,才小志亦小,才大志亦大,人君當觀其才之小大而為制禦之術以稱其志。
臣按:蘇氏論将有賢才二者,是已,至于禦賢将之術以信、禦才将之術以智,所謂智者結以重恩、示以赤心,而極其口腹耳目之欲,而折之以威。
嗚呼,智與信皆五常之德也,不逆詐、不億不信,是則所謂信也,而能先覺,豈非智乎?恩之所施心之所示,皆本乎當然之禮而出乎自然之情,非故以是而結之示之也。
蓋所謂賢才之品雖異而信智之理不殊,于信智之中而又有仁有義有禮焉,仁以保愛之、義以節制之、禮以優待之,是則所謂天之道、君之德、國之政也,術雲乎哉? 洵又曰:禦将者天子之事也,禦兵者将之職也,或者以為兵久驕不治,一旦繩以法,恐因以生亂。
昔者郭子儀去河南,李光弼實代之将,至之日,張用濟斬于轅門,三軍股栗。
夫以臨淮之悍而代汾陽之長者,三軍之士竦然如赤子之脫慈母之懷,而立乎嚴師之側,何亂之敢生?且夫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,将相者天下之師也,師雖嚴,赤子不敢以怨其父母,将相雖厲,天下不敢以咎其君,其勢然也。
天子推深仁以結其心,将相厲威武以振其堕,彼其思天下之深仁則畏而不至于怨,思将帥之威武則愛而不至于驕。
臣按:暐謂天子推深仁以結其心,将帥厲威武以振其堕,得古人威懷天下之術。
(以上言駕馭) 漢興,六郡良家子給選羽林、期門,以材力為官,名将多出焉。
軍功多用超等,大者封侯、卿、大夫,小者郎。
臣按:六郡者隴西、天水、安定、北地、上郡、西河也,古人謂關西出将即此地。
西方屬金,金主肅殺,人生其地者多壯勇耐寒苦,自古以武勇奮者多在于斯。
雖然,此論其常耳,若夫天地生才,無往而不有,此又不可專以地氣拘也。
北魏孝明時,任城王澄以北邊鎮将選舉彌輕,恐賊虜窺邊,山陵危迫,奏請重将鎮之選,修警備之嚴,诏公卿議之。
廷尉少卿袁翻議以為:“北緣邊州郡官不擇人,惟論資級,或值貪污之人,廣開戍邏,多置帥領,或用其左右姻親,或受人貨财請囑,皆無防寇之心,惟有聚斂之意,其勇力之兵驅令抄掠,如有執獲,奪為己富,其羸弱老小之輩微解金鐵之工,少閑草木之作,無不搜營窮壘,苦役百端,自餘或伐木深山,或芸草平陸,販貿往還,相望道路,此等祿既不多、赀亦有限,皆收其實絹,給其虛粟,窮其力、薄其衣、用其功、節其食,綿冬曆夏,加之疾苦,死于溝渎者什常七八,是以鄰敵伺間擾我疆場,皆由邊任不得其人故也。
自今以後,南北邊諸藩及所統郡縣府佐統軍至于戍主,皆令朝臣王公以下各舉所知,必選其材,不拘階級,若稱職及敗官,并所舉之人随時賞罰。
” 臣按:袁翻所議濫舉将領之弊,非但在當時然也,其欲朝臣王公各舉所知,必選其材,不拘階級,若稱職及敗官并賞罰舉主之人。
臣竊以為,其人有功并賞其舉主,即漢高祖因陳平而賞魏無知也,此固可以激勸薦賢為國之人,若夫兵家勝敗無常,事固有出于意料之外者,若其人果怯懦而謂之勇、果昏愚而謂之智,則坐以濫舉之罰彼固無辭矣,若夫事有出于不得已,有非人力所能與焉者,宜加研審核實,不宜一概以連坐坐之也。
不然,則彼過為身謀者不複為國舉賢矣。
唐武舉起于武後之世。
長安二年,始置武舉。
其制有長垛、馬射、步射、筒射,又有馬槍、翹關、負重、身材之選,亦以鄉飲酒禮送兵部。
馬端臨曰:“唐《選舉志》言武舉選用法不足道,故不複書。
然郭子儀大勳盛德,身佩安危,自武舉異等中出,是豈可概言不足道耶?” 唐武選兵部主之,課試之法如舉人之制,取其軀幹雄偉、應對詳明、有骁勇材藝及可為統帥者,若文吏求為武選,取身長六尺以上,籍年四十以下,強勇可以統人者。
臣按:唐人選武将不但于武臣,而亦于文吏中求焉,今宜立為定制,凡文吏能應武選者優等擢用之,比其原資超三級,不如此,則人不肯應,何則?文吏少而重,武職多而輕故也。
宣宗大中六年,黨項複擾邊,宣宗欲擇可為邠甯帥者而難其人,從容與翰林學士畢諴論事,諴援古據今,具陳方略,上悅曰:“吾方擇帥,不意頗牧近在禁庭,卿其為朕行乎。
”諴欣然奉命。
臣按:将才古稱難得,然以臣觀之,非其才之難得,良以其人之不易知也,非獨上之人難于知人,而其人亦不易以自知也。
蓋世之求将者必求其智與勇,如有所用必先有所試可也,然試之以勇可以得其膂力而不能得其剛決,試之以智可以得其謀論而不能得其精審,是故匹夫之猛未必可以當大敵,警敏之見未必可以洞先機,此人君之求将所以貴乎先事而預求多方而廣蓄也。
宋太祖謂近臣曰:“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,貴知為治之道。
” 李沆曰:“昔光武中興,不責功臣以吏事,及天下已定,數引公卿、郎将講論經義,夜分乃罷,蓋創業緻治自有次第。
今太祖欲令武臣讀書,可謂有志于治矣。
” 臣按:太祖此言即吳大帝勸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