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○
關燈
小
中
大
無裨備禦之功,重增供億之弊。
” 臣按:朝廷舉事當如青天白日,一事不可放過,而于制馭将帥尤不可含糊隐忍,是故萬人之中而一卒被虜若無損也,千裡之地而一障被劫若無傷也,然漸不可長,微所當防,功過不可不明,是非不可不審。
是非審而功過明,如是,則萬裡之遠如在幾席之前,萬夫之多悉在洞察之下,措理者得以伸其蘊,誣罔者不能行其私,将見将無不竭其才、卒無不盡其力矣。
宋太祖嘗命有司為鞁州防禦使郭進治第,凡聽堂悉用<同瓦>瓦,有司言惟親王公主始得用此,上曰:“郭進控扼西山逾十年,使我無北顧憂,我視進豈減兒女邪?”上寵異将帥多類此,故能得其死力雲。
臣按:宋祖視将帥不減其兒女,大哉言乎!帝王無間之仁也。
夫君以子道待其臣,臣不以父道事其君,君以家屬蓄其臣,臣不以家事視其國,非人也。
太祖時,内臣有逮事後唐者,上問曰:“莊宗以英武定中原,享國不久,何也?”對曰:“莊宗好畋獵,務姑息将士,每出次近郊,禁兵衛卒必控馬首告兒郎輩寒冷,望與救接,莊宗即随其所欲給之,蓋威令不行,賞赉無節也。
”上撫髀歎曰:“二十年夾河戰争取得天下,不能用軍法約束此輩,縱其無厭之求,以茲臨馭,誠為兒戲。
聯今撫養士卒,固不吝惜爵賞,苟犯吾法,惟有劍耳。
” 臣按:人君之與将臣,待之不可不誠,馭之不可不嚴,太祖蓋得之矣。
太祖以姚内斌為慶州刺史,謂近臣曰:“安邊禦衆,須是得人,若分邊寄者能禀朕意,則必憂恤其家屬,厚其爵祿,多與公錢,聽其召募骁勇以為爪牙。
苟财用豐盈必能集事,朕雖減後宮之數,極于儉約以備邊費,亦無所惜也。
” 臣按:後世人主得用将之術者首稱宋祖,觀其謂财用豐盈必能集事,雖減後宮之數,極于儉約以備邊費,亦無所惜。
真知所輕重緩急,可以為百世帝王用将之法矣。
太祖時,郭進禦軍嚴,部下整肅,上時遣戍卒必谕之曰:“汝輩當謹奉法,我猶赦汝,郭進殺汝矣。
”嘗有軍校詣阙訴進不法事,上謂近臣曰:“所訴事多非實,蓋進禦下嚴甚,此人有過,畏懼而誣妄之耳。
”即命執以與進,令自誅之。
進方奉表謝,會北漢入寇,進謂其人曰:“汝敢論我,信有膽氣,今舍汝罪,汝能掩殺此寇,則薦汝于朝廷。
”軍校果立功而還。
臣按:人君用将而能用之以法,使其法之必行則号令行而事無不集矣。
後世人主往往許将臣以軍法從事,及其下有來訴其用法過度者,卻又責之,則為将者不知所守而為其下者無所畏矣。
然則奈何?曰有來訴者執以還之,他日别敕以戒之可也。
乾德二年,王師征蜀。
十二月,京師大雪,帝設氈帷于講武殿,衣紫貂裘帽以視事,忽謂左右曰:“我被服如此,體尚覺寒,念西征将帥沖犯霜霰,何以堪處?”即解裘帽遣中使馳驿赍賜王全斌,且谕旨諸将不得遍及,全斌拜賜感泣。
臣按:宋太祖因深宮之寒而思邊塞之苦,臣下聞此安得不感歎而思盡其忠節哉?後世人主耳目所及猶不知恤,視此可以觸類而興思矣。
太祖聞西川行營有大校割民妻乳而殺之者,亟召至阙斬于都市。
初,近臣營救頗切,上曰:“興師吊伐,婦人何罪?殘忍至此,當速置法以償其冤。
” 臣按:王者興師,以至仁伐至不仁,去其不仁,所以廣吾仁也,而為将領者不體上之仁而恣其暴虐,豈仁者之師哉? 太祖命曹彬伐江南,始行,許彬以為使相,及還,語彬曰:“今方隅尚有未服者,汝為使相品位極矣,肯複力戰耶?且徐徐更為我取太原。
”因賜錢五十萬,彬至家,見布錢滿室,乃歎曰:“好官亦不過多得錢耳,何必使相也。
”上愛惜爵位,不妄與人類此。
呂中曰:“人言漢高祖善将将者,以不吝爵賞故也,然當天下未定而信、越諸人爵已王矣,一旦固陵之會不至,則不免裂數千裡地以封之,此高祖有殺諸将之心矣。
宋初平江南之功至大,然甯賜以數十萬錢而靳一使相,蓋品位已極則他日有功何以處之,此終太祖之世而無叛将也。
” 臣按:人君之于爵賞雖有一定之規,而不可無意外之慮,蓋國之爵祿有限而人之功庸無窮,吾于一事之功而遽爵之極品之位,後又有功,将何以加之哉?此後世功臣所以往往積功至于無可賞之地而罹他患也。
乾德五年,王全斌等平蜀還,有罪責,降全斌為崇義留後。
開寶末,車駕幸洛陽郊祀,召全斌侍祀,以為武甯軍節度,謂之曰:“朕以江左未平,慮征南諸将不遵紀律,故抑卿數年,為朕立法,今已克金陵,還卿節钺。
”仍賜銀器萬兩、帛萬匹、錢千萬。
富弼曰:“王全斌有功可掩其罪也,太祖以諸國未平,恐将帥恃功為過,故抑全斌以立國法,及事甯之後追賞前功,此真得駕馭英雄之術也。
” 臣按:說者謂宋太祖之于王全斌得帝王駕馭英雄之術,然幸而全斌十年不死而宋祖江左即平,設不幸而有不皆如人意者,則全斌之罪終不白而太祖之心終不明矣。
大抵人君為事,其處心也當如青天白日,其處事也當如震雷時雨。
蘇洵作《衡論》,其《禦将》篇有曰:人君禦臣相易而将難,将有二,有賢将、有才将,禦賢将之術以信,禦才将之術以智。
漢之衛、霍、趙充國,唐之李靖、李傑,賢将也;漢之韓信、黥布、彭越,唐之薛萬徹、侯
” 臣按:朝廷舉事當如青天白日,一事不可放過,而于制馭将帥尤不可含糊隐忍,是故萬人之中而一卒被虜若無損也,千裡之地而一障被劫若無傷也,然漸不可長,微所當防,功過不可不明,是非不可不審。
是非審而功過明,如是,則萬裡之遠如在幾席之前,萬夫之多悉在洞察之下,措理者得以伸其蘊,誣罔者不能行其私,将見将無不竭其才、卒無不盡其力矣。
宋太祖嘗命有司為鞁州防禦使郭進治第,凡聽堂悉用<同瓦>瓦,有司言惟親王公主始得用此,上曰:“郭進控扼西山逾十年,使我無北顧憂,我視進豈減兒女邪?”上寵異将帥多類此,故能得其死力雲。
臣按:宋祖視将帥不減其兒女,大哉言乎!帝王無間之仁也。
夫君以子道待其臣,臣不以父道事其君,君以家屬蓄其臣,臣不以家事視其國,非人也。
太祖時,内臣有逮事後唐者,上問曰:“莊宗以英武定中原,享國不久,何也?”對曰:“莊宗好畋獵,務姑息将士,每出次近郊,禁兵衛卒必控馬首告兒郎輩寒冷,望與救接,莊宗即随其所欲給之,蓋威令不行,賞赉無節也。
”上撫髀歎曰:“二十年夾河戰争取得天下,不能用軍法約束此輩,縱其無厭之求,以茲臨馭,誠為兒戲。
聯今撫養士卒,固不吝惜爵賞,苟犯吾法,惟有劍耳。
” 臣按:人君之與将臣,待之不可不誠,馭之不可不嚴,太祖蓋得之矣。
太祖以姚内斌為慶州刺史,謂近臣曰:“安邊禦衆,須是得人,若分邊寄者能禀朕意,則必憂恤其家屬,厚其爵祿,多與公錢,聽其召募骁勇以為爪牙。
苟财用豐盈必能集事,朕雖減後宮之數,極于儉約以備邊費,亦無所惜也。
” 臣按:後世人主得用将之術者首稱宋祖,觀其謂财用豐盈必能集事,雖減後宮之數,極于儉約以備邊費,亦無所惜。
真知所輕重緩急,可以為百世帝王用将之法矣。
太祖時,郭進禦軍嚴,部下整肅,上時遣戍卒必谕之曰:“汝輩當謹奉法,我猶赦汝,郭進殺汝矣。
”嘗有軍校詣阙訴進不法事,上謂近臣曰:“所訴事多非實,蓋進禦下嚴甚,此人有過,畏懼而誣妄之耳。
”即命執以與進,令自誅之。
進方奉表謝,會北漢入寇,進謂其人曰:“汝敢論我,信有膽氣,今舍汝罪,汝能掩殺此寇,則薦汝于朝廷。
”軍校果立功而還。
臣按:人君用将而能用之以法,使其法之必行則号令行而事無不集矣。
後世人主往往許将臣以軍法從事,及其下有來訴其用法過度者,卻又責之,則為将者不知所守而為其下者無所畏矣。
然則奈何?曰有來訴者執以還之,他日别敕以戒之可也。
乾德二年,王師征蜀。
十二月,京師大雪,帝設氈帷于講武殿,衣紫貂裘帽以視事,忽謂左右曰:“我被服如此,體尚覺寒,念西征将帥沖犯霜霰,何以堪處?”即解裘帽遣中使馳驿赍賜王全斌,且谕旨諸将不得遍及,全斌拜賜感泣。
臣按:宋太祖因深宮之寒而思邊塞之苦,臣下聞此安得不感歎而思盡其忠節哉?後世人主耳目所及猶不知恤,視此可以觸類而興思矣。
太祖聞西川行營有大校割民妻乳而殺之者,亟召至阙斬于都市。
初,近臣營救頗切,上曰:“興師吊伐,婦人何罪?殘忍至此,當速置法以償其冤。
” 臣按:王者興師,以至仁伐至不仁,去其不仁,所以廣吾仁也,而為将領者不體上之仁而恣其暴虐,豈仁者之師哉? 太祖命曹彬伐江南,始行,許彬以為使相,及還,語彬曰:“今方隅尚有未服者,汝為使相品位極矣,肯複力戰耶?且徐徐更為我取太原。
”因賜錢五十萬,彬至家,見布錢滿室,乃歎曰:“好官亦不過多得錢耳,何必使相也。
”上愛惜爵位,不妄與人類此。
呂中曰:“人言漢高祖善将将者,以不吝爵賞故也,然當天下未定而信、越諸人爵已王矣,一旦固陵之會不至,則不免裂數千裡地以封之,此高祖有殺諸将之心矣。
宋初平江南之功至大,然甯賜以數十萬錢而靳一使相,蓋品位已極則他日有功何以處之,此終太祖之世而無叛将也。
” 臣按:人君之于爵賞雖有一定之規,而不可無意外之慮,蓋國之爵祿有限而人之功庸無窮,吾于一事之功而遽爵之極品之位,後又有功,将何以加之哉?此後世功臣所以往往積功至于無可賞之地而罹他患也。
乾德五年,王全斌等平蜀還,有罪責,降全斌為崇義留後。
開寶末,車駕幸洛陽郊祀,召全斌侍祀,以為武甯軍節度,謂之曰:“朕以江左未平,慮征南諸将不遵紀律,故抑卿數年,為朕立法,今已克金陵,還卿節钺。
”仍賜銀器萬兩、帛萬匹、錢千萬。
富弼曰:“王全斌有功可掩其罪也,太祖以諸國未平,恐将帥恃功為過,故抑全斌以立國法,及事甯之後追賞前功,此真得駕馭英雄之術也。
” 臣按:說者謂宋太祖之于王全斌得帝王駕馭英雄之術,然幸而全斌十年不死而宋祖江左即平,設不幸而有不皆如人意者,則全斌之罪終不白而太祖之心終不明矣。
大抵人君為事,其處心也當如青天白日,其處事也當如震雷時雨。
蘇洵作《衡論》,其《禦将》篇有曰:人君禦臣相易而将難,将有二,有賢将、有才将,禦賢将之術以信,禦才将之術以智。
漢之衛、霍、趙充國,唐之李靖、李傑,賢将也;漢之韓信、黥布、彭越,唐之薛萬徹、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