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二九
關燈
小
中
大
所圍,亦召陳湯問之,得此意也。
元魏明帝孝昌中,右民郎路思令上疏以為:“師出有功在于将帥得其人,竊以比年将帥多寵貴子孫,銜杯躍馬,志逸氣浮,軒眉攘腕,以攻戰自許,及臨大敵,憂怖交懷,雄圖銳氣一朝頓盡,乃令羸弱在前以當寇,強壯居後以衛身,兼複器械不精、進止無節以當負險之衆、敵數戰之虜,欲其不敗,豈可得哉?夫德可以感義夫、恩可以勸死士,今若黜陟幽明,賞罰善惡,先遣辯士曉以禍福,如其不悛以順讨逆,如此,則何異厲蕭斧以伐朝菌、鼓洪爐而燎毛發哉。
” 臣按:思令此疏雖言當世之弊,然後世世将之弊,惟取其官與世,不複問其人果可以将否。
僥幸無事徒以備員,彼騃魯不自知,苟快目前,不顧後患,固不足責矣,而有國家者承祖宗百戰之餘,所得之境土而付之呆童、庸豎,一旦有事,彼豈能支之哉? 唐太宗時,并州大都督長史李世傑在州十六年,令行禁止,民夷懷服,太宗曰:“隋炀帝勞百姓,築長城以備突厥,卒無所益,朕惟置李世傑于晉陽而邊塵不驚,其為長城豈不壯哉?” 臣按:秦築長城以備虜,延長數萬裡、役死百萬人,太宗以一人而當千萬裡之沖而衛千萬人之命,其過于長城遠矣。
唐太宗謂李靖曰:“當今将帥惟李傑、道宗、薛萬徹,孰堪大用?”靖對曰:“陛下常言,傑、道宗用兵不大勝亦不大敗,萬徹若不大勝即須大敗。
臣思聖言不求大勝亦不大敗者節制之兵也,或大勝、或大敗者幸而成功者也,故孫武曰‘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’,節制在我雲耳。
” 臣按:王者用兵貴乎有節制,彼幸而勝亦幸而不敗,皆非有成算者也,是故有節制以不敗、有成算以取勝,是謂萬全之師。
陸贽言于德宗曰:“将貴專謀,兵以奇勝,軍機遙制則失變,戎帥禀命則不威,是以古之賢君選将而任,分之于阃誓莫幹也,授之以钺俾專斷也。
夫然,故軍敗則死衆,戰勝則策勳,不用刑而師律貞,不勞慮而武功立,其于委任之體豈不博大,責成之利豈不精核哉?自昔帝王之所以夷大艱、成大業者,由此道也。
其或疑于委任,以制斷由己為大權;昧于責成,以指麾順旨為良将。
鋒镝交于原野而決策于九重之中,機會變于斯須而定計于千裡之外,違令則失順,從令則失宜,失順則挫君之嚴,失宜則敗君之衆,用舍相礙,否臧皆兇,上有掣肘之譏,下無死綏之志,其于分畫之道豈不兩傷,經綸之術豈不都謬哉?自昔帝王之所以長亂繁刑、喪師蹙國者,由此道也。
茲道得失,兵家大樞,當今事宜所系尤切,陛下宜俯徇斯意,因而委之,敦以付授之義,固以親信之恩,假以便宜之權,待以殊常之賞,其餘細故悉勿開言,所賜诏書務從簡要,慎其言以取重,深其托以示誠,言見重則君道尊,托以誠則人心感,尊則不嚴而衆服感,則不令而事成,其勢當令智者騁謀、勇者奮力,小大鹹極其分,賢愚各适其懷,将自效忠,兵自樂戰,與夫迫于驅制不得已而從之者,志氣何啻百倍哉?” 臣按:贽所謂“敦以付授之義,固以親信之恩,假以便宜之權,待以殊常之賞,其餘細故悉勿開言”,此可以為人主委任将臣之法,至謂所賜诏書務從簡要、慎其言以取重、深其托以示誠,此可以為人主賜诏将臣之法,凡代王言者不可不知也。
末言“君上之權特異臣下,惟不自用乃能用人,其要在于順物情,其契在于通時變”,此數語者非但用以制軍馭将,凡處天下事皆所當然。
贽又言曰:“自昔能建奇功或拯危厄,未必皆是絜矩之士、溫良之徒,驅駕擾馴惟在所馭,朝稱兇悖夕謂忠純,始為寇仇終作卿相,知陳平無行而不棄,忿韓信自王而遂封,蒯通以析理獲全,雍齒以積恨先賞(四者皆漢高祖所用),此漢祖所以恢帝業也;置射鈎之賊而任其才(齊桓用管仲),釋斬袪之怨以免于難(晉文公用寺人被),此桓、文所以弘霸功也。
然則當事之要,雖罪惡不得不容;适時之宜,雖仇仇不得不用。
陛下必欲精求素行,追抉宿疵,則是改過不足以補愆,自新不足以贖罪,凡今将吏豈能盡無疵瑕?人皆省思,孰免疑畏,又況阻命之輩、脅從之流,自知負恩,安敢歸化?孔子曰‘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亂也’,《君陳》曰‘無忿疾于頑’。
” 臣按:自古聖賢有改過之說,而用人者亦曰使功不如使過,況乎用兵戎之士而又當有事之秋,尤不當責以全而求其疵也。
宋蘇洵曰:“議者常曰将與相均,将特
元魏明帝孝昌中,右民郎路思令上疏以為:“師出有功在于将帥得其人,竊以比年将帥多寵貴子孫,銜杯躍馬,志逸氣浮,軒眉攘腕,以攻戰自許,及臨大敵,憂怖交懷,雄圖銳氣一朝頓盡,乃令羸弱在前以當寇,強壯居後以衛身,兼複器械不精、進止無節以當負險之衆、敵數戰之虜,欲其不敗,豈可得哉?夫德可以感義夫、恩可以勸死士,今若黜陟幽明,賞罰善惡,先遣辯士曉以禍福,如其不悛以順讨逆,如此,則何異厲蕭斧以伐朝菌、鼓洪爐而燎毛發哉。
” 臣按:思令此疏雖言當世之弊,然後世世将之弊,惟取其官與世,不複問其人果可以将否。
僥幸無事徒以備員,彼騃魯不自知,苟快目前,不顧後患,固不足責矣,而有國家者承祖宗百戰之餘,所得之境土而付之呆童、庸豎,一旦有事,彼豈能支之哉? 唐太宗時,并州大都督長史李世傑在州十六年,令行禁止,民夷懷服,太宗曰:“隋炀帝勞百姓,築長城以備突厥,卒無所益,朕惟置李世傑于晉陽而邊塵不驚,其為長城豈不壯哉?” 臣按:秦築長城以備虜,延長數萬裡、役死百萬人,太宗以一人而當千萬裡之沖而衛千萬人之命,其過于長城遠矣。
唐太宗謂李靖曰:“當今将帥惟李傑、道宗、薛萬徹,孰堪大用?”靖對曰:“陛下常言,傑、道宗用兵不大勝亦不大敗,萬徹若不大勝即須大敗。
臣思聖言不求大勝亦不大敗者節制之兵也,或大勝、或大敗者幸而成功者也,故孫武曰‘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’,節制在我雲耳。
” 臣按:王者用兵貴乎有節制,彼幸而勝亦幸而不敗,皆非有成算者也,是故有節制以不敗、有成算以取勝,是謂萬全之師。
陸贽言于德宗曰:“将貴專謀,兵以奇勝,軍機遙制則失變,戎帥禀命則不威,是以古之賢君選将而任,分之于阃誓莫幹也,授之以钺俾專斷也。
夫然,故軍敗則死衆,戰勝則策勳,不用刑而師律貞,不勞慮而武功立,其于委任之體豈不博大,責成之利豈不精核哉?自昔帝王之所以夷大艱、成大業者,由此道也。
其或疑于委任,以制斷由己為大權;昧于責成,以指麾順旨為良将。
鋒镝交于原野而決策于九重之中,機會變于斯須而定計于千裡之外,違令則失順,從令則失宜,失順則挫君之嚴,失宜則敗君之衆,用舍相礙,否臧皆兇,上有掣肘之譏,下無死綏之志,其于分畫之道豈不兩傷,經綸之術豈不都謬哉?自昔帝王之所以長亂繁刑、喪師蹙國者,由此道也。
茲道得失,兵家大樞,當今事宜所系尤切,陛下宜俯徇斯意,因而委之,敦以付授之義,固以親信之恩,假以便宜之權,待以殊常之賞,其餘細故悉勿開言,所賜诏書務從簡要,慎其言以取重,深其托以示誠,言見重則君道尊,托以誠則人心感,尊則不嚴而衆服感,則不令而事成,其勢當令智者騁謀、勇者奮力,小大鹹極其分,賢愚各适其懷,将自效忠,兵自樂戰,與夫迫于驅制不得已而從之者,志氣何啻百倍哉?” 臣按:贽所謂“敦以付授之義,固以親信之恩,假以便宜之權,待以殊常之賞,其餘細故悉勿開言”,此可以為人主委任将臣之法,至謂所賜诏書務從簡要、慎其言以取重、深其托以示誠,此可以為人主賜诏将臣之法,凡代王言者不可不知也。
末言“君上之權特異臣下,惟不自用乃能用人,其要在于順物情,其契在于通時變”,此數語者非但用以制軍馭将,凡處天下事皆所當然。
贽又言曰:“自昔能建奇功或拯危厄,未必皆是絜矩之士、溫良之徒,驅駕擾馴惟在所馭,朝稱兇悖夕謂忠純,始為寇仇終作卿相,知陳平無行而不棄,忿韓信自王而遂封,蒯通以析理獲全,雍齒以積恨先賞(四者皆漢高祖所用),此漢祖所以恢帝業也;置射鈎之賊而任其才(齊桓用管仲),釋斬袪之怨以免于難(晉文公用寺人被),此桓、文所以弘霸功也。
然則當事之要,雖罪惡不得不容;适時之宜,雖仇仇不得不用。
陛下必欲精求素行,追抉宿疵,則是改過不足以補愆,自新不足以贖罪,凡今将吏豈能盡無疵瑕?人皆省思,孰免疑畏,又況阻命之輩、脅從之流,自知負恩,安敢歸化?孔子曰‘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亂也’,《君陳》曰‘無忿疾于頑’。
” 臣按:自古聖賢有改過之說,而用人者亦曰使功不如使過,況乎用兵戎之士而又當有事之秋,尤不當責以全而求其疵也。
宋蘇洵曰:“議者常曰将與相均,将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