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二九

關燈
也。

     文帝前十一年,匈奴寇狄道,時匈奴數為邊患,太子家令晁錯上言兵事曰:“兵法曰‘有必勝之将,無必勝之民’,繇此觀之,安邊境、立功名在于良将,不可不擇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錯言“有必勝之将,無必勝之民”,林林者皆民也,民之禀賦有強有弱、有智有愚、有勇有怯,編集為兵,精而擇之、教而練之、作而起之,則皆良兵而可以取勝矣,然非求于林林之衆而用其糾糾之良,雖有其人而不能以自奮,雖多亦奚以為哉?是故必得一二之良,然後可以成千萬之勝。

    然千萬人之中群居而混處,未易以識之也,然欲識而拔之,其不以遠而遺、不以賤而棄、不以仇而疏、不以罪而廢,是故管仲射鈎,齊桓任之以伯,孟明三敗,秦穆赦之以勝,穰苴拔于寒微,吳起用于羁旅,樂毅之疏賤,孫武之瓦合,韓信之怯懦,黥布之徒隸,衛青人奴,去病假子,孔明不親戎服,杜預不便鞍馬,鄧艾以參軍平蜀,李靖用于罪累,李傑收于降附,是豈以形貌、閥閱計其間哉? 錯又言曰:“器械不利,以其卒予敵也;卒不可用,以其将予敵也;将不知兵,以其主予敵也;君不擇将,以其國予敵也,四者兵之至要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錯謂器械利、卒可用、将知兵、君擇将四者為兵之至要,臣愚以為,四要之中而君擇将一者尤為四要中之至要者焉。

    蓋将得其人,則士卒用命而器械無有不精利者矣,夫以有能之将統用命之卒、用精利之器,則兵威振、國勢強而四夷服矣。

     光武敕馮異曰:“三輔遭王莽、更始之亂,重以赤眉、延岑之酷,元元塗炭,無所依訴。

    今之征伐,非必略地屠城,要在平定安集之耳。

    諸将非不健鬥,然好虜掠,卿本能禦吏士,念自修敕,無為郡縣所若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光武所謂“征伐非必掠地屠城,要在平定安集之耳”,斯言也天地父母之心也。

    夫人君興師旅以征伐,所以除盜而安民也,然盜豈自外至哉?即民之為也,平定安集則民去盜而複為民矣。

    為将者必掠而屠之以張威立功,盜則除矣,而民亦從而損焉。

    光武之為此言,真知帝王用兵之旨也哉。

     獻帝時,夏侯淵戰雖數勝,魏王操常戒之曰:“為将當有怯弱時,不可但恃勇也。

    将當以勇為本,行之以智計,若但任勇,一匹夫敵耳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為将之道不過乎智勇二者而已,勇以決其行,智以運其用,蓋當夫受命決戰之時,無敵于前、無君于後,奮發而剛強,固是勇也,然而必有怯弱之時焉,則是智而已矣。

     諸葛亮曰:“有制之兵無能之将,不可敗也;無制之兵有能之将,不可勝也。

    ” 李靖曰:“兵卒有制,雖庸将未敗,若兵卒自亂,雖賢将危之。

    ” 戴溪曰:“所謂制者何?紀律是也。

    兵有紀律則主帥威立而令行,士卒心一而力齊,勇者不能獨進,怯者不能獨退,左右前後如手足背腹之相為用,以守則固,以攻則取,以戰則克,舍此雖太公莫之能行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兵貴有制,将貴有能,兵之制否在乎将之能否,是以君之擇将必求其能,不能者決不可用焉。

    武侯之言,甚言兵之不可無制耳,非謂将之可以無能也,将既無能,又焉用彼哉?由是觀之,選将之道在乎用其能而已,蓋人各有能,因其能而用之,彼能擴其所能以充其所不能,使皆能焉,而又盡合衆人之能以為一己之能,用此有能之将而統夫有制之兵,進退、分合、左右以之無敵于天下矣。

     宋文帝與徐湛之等議伐魏,沈慶之曰:“治國譬如治家,耕當問奴、織當問婢,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,事何由濟?” 戴溪曰:“兵家之用,情狀萬變,自非素所更嘗,雖使良、平處之,亦未能灼見其利害而逆斷其成敗。

    古者創業中興之君,天下雖已平定,必有老成宿将相與圖回廟堂,彼于用兵皆身所涉曆,不但耳聞目見而已,故謀必中機會而動必收成功。

    迨至後世承平,武事廢弛,而天子左右前後率多不出都城坐取卿相之人,往往耳未嘗聞金鼓、目未嘗見旌旗,兵之利害、成敗何從知之?邊陲卒有警急而資其發縱指示,是猶訪織于奴、問耕于婢,豈不颠倒錯亂而失其所措哉?” 臣按:國家不可無老臣,而于将臣尤不可無,不可以其老而忽之也。

    古語有之,“智如禹、湯,不如更嘗”,又曰“百聞不如一見”,老将更嘗軍士多矣,雖其辯論計慮未必竦動衆人而出其表,然其所言論皆其所更嘗,非無征者。

    故趙充國既罷就第,朝廷每有四夷大議,嘗與參兵謀、問籌策,其後段會宗為烏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