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二九

關燈
▲将帥之任(上之下) 《莊子》曰: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,近使之而觀其敬,煩使之而觀其能,卒然問焉而觀其知,急與之期而觀其信,委之以财而觀其仁,告之以危而觀其節,醉之以酒而觀其則,雜之以處而觀其色,九征至,不肖人得矣。

     臣按:此九征者莊周以為孔子之言,引之以為泛觀人之法,而《六韬》之論選将亦以八征為太公之言。

    所謂八征者,問之以言以觀其詳,窮之以辭以觀其變,與之間諜以觀其誠,明白顯問以觀其德,使之以财以觀其廉,試之以色以觀其貞,告之以難以觀其勇,醉之以酒以觀其态,其言與周蓋相出入,雖非太公、孔子之言,然人君選将參以二家之說而驗之,則其人之賢、不肖亦可得而仿佛矣。

     《尉缭子》曰:凡将,理官也,萬物之主也,不私于一人。

    夫能無私于一人,故萬物至而制之,萬物至而命之。

     臣按:理官者,掌刑獄之官也。

    夫掌刑獄之官必無一毫之私以制人之死命,然後可以為理官,為将之道亦猶是也。

     又曰:夫能刑上究、賞下流,此将之武也故人主重将。

    夫将,提鼓揮枹(音桴),臨難決戰,接兵角刃,鼓之而當則賞功立名,鼓之而不當則身死國亡,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,奈何無重将也。

     夫将者,上不制于天,下不制于地,中不制于人。

    故兵者兇器也,争者逆德也,将者死官也,故不得已而用之,無天于上、無地于下、無主于後、無敵于前。

     臣按:天下之道二,吉與兇反、順與逆反、生與死反。

    所謂吉、順、生,人之所欲也;兇、逆、死,人之所惡也。

    于人所惡之事非不得已,烏可以用之哉?是故國不得已而後至于用兵,士不得已而後至于将兵,可一而不可再,可暫而不可常,所謂無天于上、無地于下、無主于後,豈真無哉?甚言國之用将不可有制于中,而士之為将亦不可有所制于外耳。

     将受命之日忘其家,張軍宿野忘其親,援枹而鼓忘其身。

    吳起臨戰,左右進劍,起曰:“将專主旗鼓爾,臨難決疑、揮兵指刃,此将事也,一劍之任非将事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将者三軍之司命、國家之輔佐也,豈一劍之任哉?以一劍為任,史所謂劍客也。

     《六韬》曰:故兵者國之大事,存亡之道,命在于将。

    将者,國之輔、先王之所重也,故置将不可不察也。

     将不仁則三軍不親,将不勇則三軍不銳,将不智則三軍大疑,将不明則三軍大傾,将不精微則三軍失其機,将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,将不強力則三軍失其職。

    故将者,人之司命,三軍與之俱治與之俱亂,得賢将者兵強國昌,不得賢将者兵弱國亡。

     臣按:古今論治者皆知相為國之輔而不知将亦國之輔也,蓋國之有将相如人之有兩手、鳥之有兩翼,阙一不可,相得其人則國體正而安,将得其人則國勢強而固。

    是故治忽在乎文,文之所以備,相之輔也;強弱由乎武,武之所以周,将之輔也。

     《三略》曰:出軍行師,将在自專,進退内禦則功難成。

     臣按:将能而君不禦者勝,人君擇将當以無用之先詳審征驗,然後用之,既用之後,付以便宜之權,俾其随機制勝可也。

    苟進退皆從内制,非獨将之功不成,而君之心亦勞矣。

     《孫子》曰:夫将者,國之輔也。

    輔周則國強,輔隙則國弱。

     臣按:輔之為言夾車之木也,車非輔則無蔽,國非将則無威。

    然為将者必才智全而無欠阙,謀猷密而無罅隙,然後其國強焉,不然,中有空而不全、外有間而可入則威不立,威不立則勢不振,勢不振則日流于衰弱矣。

     漢高祖為漢王時,初得韓信,欲以為大将,呼信拜之,蕭何曰:“王素酺無禮,今拜大将如呼小兒,此乃信所以去也。

    王必欲拜之,擇日齋戒設壇場,具禮乃可耳。

    ”王許之。

    諸将皆喜,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将,至拜乃韓信也,一軍皆驚。

     臣按:古者豪傑之士,上之人必待之以殊禮,然後肯盡忠竭力以為我用,苟待之以常調,則彼亦以常人自居,雖有奇才異能,曷以自見哉? 漢王使郦食其往說魏王豹且召之,豹不聽,漢王問食其:“魏大将誰也?”對曰:“柏直。

    ”王曰:“是口尚乳臭,安能當韓信。

    騎将誰也?”曰:“馮敬。

    ”曰:“是秦将馮無擇子也,雖賢,不能當灌嬰。

    步卒将誰也?”曰:“項它。

    ”曰:“不能當曹參。

    吾無患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古人之遣将必問敵之将何人,先料彼之将與己之将相當否,然後遣之,因其所任則可以逆計其勝負,不待臨戰陳而後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