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二七

關燈
肅可觀,然臨敵難用,請自今遣官閱陳畢,令解镫以弩弓射,營置弓三等自一石至八鬥,弩四等自二石八鬥至二石五鬥,以次閱習。

    ”诏行之陝西、河東、河北路。

    是歲,诏教士不衽金甲,緩急不足以應敵,自今諸軍各予铠甲十、馬甲五,令疊披帶,又命諸軍班聽習雜武技,勿辄禁止。

     臣按:議者謂諸軍止教坐作進退,雖整肅可觀,臨敵難用,可謂切中教閱之弊。

    夫戰必用兵而五兵皆莫利于弓矢,故操練以弓矢為大用,請凡軍士各執一器如槍刀之類,然皆必兼以弓矢焉,是則長短之兵各具于一人矣,每月三操之際而以一日專習長兵,校其能否高下以為賞罰,必全軍皆善射之人,則可以無敵于天下矣。

    又人情由難及易易,由輕入重難,今之操兵者往往不擐甲而輕衣,而所執之兵又用輕物代之,一日遇敵驟加以厚甲、重器,必至于颠踬矣,此亦操兵者之所當知。

     種世衡知環州,課吏民射,有過失射中則釋其罪,有辭某事、請某事辄因中否而予奪之,人人自厲,皆精于射,自是數年敵不近環境。

     仁宗時,賦近畿戶出馬備邊,民以為病,沈括言:“北地多馬而人習騎戰,猶中國之工強弩也。

    今舍我之長技,強所不能,何以取勝?又邊人習兵惟以挽強定最,而未必貫革,謂宜以射遠入堅為法。

    ” 吳玠論所以制勝金人之策,謂:“金人弓矢不若中國之勁利,中國士卒不及金人之堅耐,吾常以長技洞重甲于數百步外,則其沖突固不能相及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自古以弓弩為中國之長技,古之名将所以守邊禦敵者往往以是取勝,載之史冊可考也。

    沈括謂“舍我之長技,強所不能,何以取勝”,吳玠謂“常以長技洞重甲于數百步外,使其沖突不能相及”,觀二人言,則知中國技之所長者誠在于射,然非教之有素而激勸之有方,則亦不能使之射遠入堅而洞重甲也,請以常時教閱之外,許邊将用種世衡課吏民射法,于過失之輕者、差役之冗者以射中否為賞罰操縱,則人人自勵,皆精于射而中國之兵無敵于天下矣。

     張方平言于仁宗曰:“臣聞太祖訓齊諸軍,法制甚嚴,軍人不得衣皂,豈有紅紫之服?蔥韭不得入營門,豈知魚肉之味?每請月糧時,營在城西者即于城東支,營在城東者即于城西給之,須令自負以勞役之。

    今則異矣,臣嘗入朝,見諸軍帥從卒一例新紫羅衫、紅羅把肚、白绫蒨、絲鞋、青紗帽,拖長紳帶,鮮華爛然,計其所受廪給不足一身之費,若有妻子争得不饑寒?此軍情所以易動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軍情所以易動者由其無恒心也,何也?蓋上之所以給予之者有限而下之所以用度者不赀,用度不赀則衣食不給,衣食不給則無恒心矣,用無恒心之人以待不可測之變,欲保其臨事不變,難矣。

    宋太祖起自戎伍,熟知軍情,所以訓齊之者其嚴如此,然不得衣紅紫可也,而亦不許衣皂及蔥韭不得入營門則甚矣,無故不許群飲可也。

     歐陽修言于仁宗曰:“數年以來,點兵不絕,然有點兵之虛名而無得兵之實數,新集之兵所在教習,追呼上下,民不安居,主教者非将領之才,所教者無旗鼓之節,往來州縣,愁歎嗷嗷,既多多病小怯之人,又無訓齊精練之法,此有教兵之虛名而無訓兵之實藝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修此言切中時弊。

     神宗元豐三年,诏樞密院曰:“唐李靖兵法世無全書,又官号、物名、稱謂不同,武人将佐多不能通其意,今樞密院檢詳官校正分類解釋,令今可行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陳者定也,八陳圖中有奇正,前面雖未整,猝然遇敵,次列便已成正軍矣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大凡有兵須有陳,不成有許多兵馬相戰鬥隻滾作一團排作一行,必須左右前後部伍行陳各有條理方得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行軍不可無陳,而陳法必有據依,自昔以來所傳者雖多,然皆以八陳圖為得其法。

    說者謂八陳始于黃帝用之以破蚩尤于涿鹿,諸葛亮造八陳圖于魚腹平沙之上,壘石為八行,桓溫見之曰:“此常山蛇勢也。

    ”文武皆莫能識之。

    此即九軍陳法,隋韓擒虎得其法以授李靖,靖為六花陳以變九軍之法。

    大抵八陳即九軍,九軍者六陳也,宋蔡元定為《八陳圖說》,朱子謂其分開方圖陳法不相混雜,亦有取,而又嘗與之論陳法,元定曰:“譬如一個十分雄壯人與一個四五分人厮打,雄壯的隻有力,四五分的卻識相打法,對副雄壯的更不費力,隻指點将去,這見得八陳之法有以寡敵衆之理。

    ”由此言觀之,則訓練之間不可不知古人陳法也明矣。

     哲宗元祐元年,司谏蘇轍言:“諸道禁軍日夜按習武藝,将兵皆蚤晚兩教,新募之士或終日不得休息。

    今平居無事,朝夕虐之以教閱,使無遺力以治生事,衣食殚盡,憔悴無聊,緩急安得其死?請使禁軍除新募未習之兵,其餘止一教。

    ”朝請郎任公裕言:“軍中誦習新法,愚懵者頗以為苦,夫射志于中而擊刺格鬥期于勝,豈必盡能如法?” 臣按:軍士之所以善戰,非但熟于技亦必養其力,非但養其力亦必得其心,苟于無事之時未戰而先失其心、耗其力,一旦驅之以禦敵,心不在焉而氣力不足以繼之,彼雖熟于技而精于藝,而不為吾用用之而不盡其心,亦安能成功哉?本朝之制,每月三操而于極寒極暑之候皆停焉,其為法也可謂得中矣。

     蘇轍進策于其君,有所謂安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