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二七

關燈
第三挑戰為敵均之勢,第四第五挑戰為勝敗之形,每将變陳,先鼓而為直陳,然後變從餘陳之法。

    五陳畢,兩軍俱為直陳,又擊三鼓,有司偃旗,士衆皆跪,又聲鼓,舉旗,士衆皆起,騎馳徒走,左右軍俱至中表相拟擊而還,每退至一行表跪起如前,遂複其初。

    侍中跪奏,請觀騎軍,騎軍皆如步軍之法,每軍各八騎挑戰,五陳畢,大擊鼓而前,盤馬相拟擊而罷,遂投旅,侍中奏禮畢,乃還。

     臣按:教閱之法備于《周禮》,在春夏有振旅、茇舍之制,在秋冬有治兵、大閱之制,中春振旅王執路鼓,中秋治兵王載太常,蓋一歲四時之教,天子再臨焉。

    文武無二道,六禮之中軍居其一,我國家凡百禮制皆循古典,獨于軍禮所謂簡衆講武者缺焉,歲時雖有教閱,然止是命将肄習坐作進退之節而車駕不親臨焉。

    請下禮官講究《周禮》及漢、唐、宋遺制,本《開元禮》儀注而增損之,以為一代講武之禮,每歲冬月一行焉,以複古禮以講武事,以作士氣以備一代之制。

     每歲季冬,折沖都尉率五校兵馬之在府者置左右二校尉,位相距百步,每校為步隊十、騎隊一,皆卷槊幡、展刃旗,散立以俟。

    角手吹大角一通,諸校皆斂人騎為隊,二通,偃旗槊解幡,三通,旗槊舉,左右校擊鼓,二校之人合噪而進。

    右校擊钲,隊少卻,左校進,逐至右校立所,左校擊钲,少卻,右校逐至左校立所,右校複擊钲,隊還,左校複薄戰,皆擊钲,隊各還,大角複鳴一通,皆卷幡攝矢、弛弓匣刃,二通,旗槊舉隊皆進,三通,左右校皆引還。

    是日也,因縱獵獲,各入其人。

     臣按:此唐府軍教閱之法。

     玄宗先天二年十月,講武于骊山之下,征兵二十萬,列大陳于長川,坐作進退以金鼓之聲節之,帝親擐戎服,持大槍立于陳前。

    以虧失軍容坐兵部尚書郭元振于纛下,将斬之,宰臣跪于馬前谏曰:“元振推戴上皇有大功,雖違軍令,不可加刑。

    ”乃舍之,流新州。

    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以草軍儀有失,斬之。

    衆以元帥及禮官得罪,諸節度頗亦失序,惟左軍節度薛納及解琬軍不動,上令輕騎召納等,至軍門不得入,禮畢,特加慰勞。

     開元八年八月,敕:“四方雖安不可忘戰,故《周禮》以軍禁糾邦國,以蒐狩習戎旅,不教人戰是謂棄之,宜差使于兩京及諸州簡取十萬人,務求灼然骁勇,不須限以蕃漢,皆放番役差科,惟令團伍教練,辨其旗物,簡其車徒,習攻取進退之方,陳威儀貴賤之等,俾少長有禮,疾徐有節,将以伐叛懷服、保大定功,協于師貞,以弘武備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唐玄宗嗣位未久,即行講武,其後又诏兩京諸州簡選教練,其不忘武備有如此者。

     宋太祖建隆二年十一月,講武于近郊,六軍之容甚盛。

    帝每禦講武殿親臨教閱,其法刻木為箭镞,裹以氈罽,命強者兩兩相射,避即捶之,取其不避者;又以木梃為馬楇,施諸韋槊,俾馳騎相擊,取其尤勝者各分等級以遷隸之,自是師旅皆精銳。

    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,诏築講武堂于西郊。

    九月,大閱,上與從官登而觀焉。

    是冬,又觀飛山兵射連弩、發機石于台下。

    又淳化五年八月,召天武士卒教射于殿庭,弓力有至石三鬥,以引強平射者為上等,艱于引滿者别為一等,其諸淺軟者又為一等,各量其材力而遷隸之。

    至道元年,又閱禁旅,有挽強至一石五鬥,連三十發而有餘力,又令騎兵、步兵各數百東西列陳,挽強彀弩,視其進退發矢如一、容止中節,上曰:“此殿庭間數百人耳,猶兵威可觀,況堂堂之陳、數萬成列者乎?” 臣按:宋之太祖、太宗起自兵間,故知武事不可弛而為講校如此。

     太宗選軍中勇士教以劍舞,皆能擲劍淩空,繞身承接,妙捷如神。

    每契丹使至賜宴,乃出以示之,凡數百輩袒裼鼓噪,挺刃而入,各獻其技,霜鋒雪锷飛躍滿空。

    及親征太原,巡城耀武,必令劍舞前導,觀者神聳。

     臣按:秦人以講武為角抵之戲,則太宗此舉不為無所本也。

    是雖非三代之制,然亦足以懾伏外夷,使彼知我中國之人亦有如此巧捷之技能,不敢自恃其猛鸷而輕我中國也。

    後世所謂角抵之戲日巧一日,其間有妙捷如神者,非積以歲月之久、演試之勤,不能造其極如此也,習成之後止以資人笑樂,顧于訓練軍伍之法苟應故事,有同兒戲,是以真為假而以假為真也。

    今日操練軍士,誠使馳馬擊刺者皆能如優人之角抵,每遇外夷朝貢燕享之際,出以示之,使彼目眩而神聳,是亦不戰而屈人之兵之一計。

     真宗鹹平二年,大閱諸軍,诏有司擇地于含晖門外之東武村為廣場,憑高為台,台上設屋、構行宮。

    其夜三鼓,殿前侍衛馬步諸軍分出諸門,诘旦,帝乘馬從官并戎服至行宮,諸軍陳于台前,左右相向,步騎交屬,亘二十裡,諸班衛士翼從于後。

    有司奏成列,帝升台東向禦戎帳,召從臣坐觀之,殿前都指揮使執五方旗以節進退,又于兩陳中起候台相望,使人執旗如台上之數以相應。

    初舉黃旗,諸軍旅拜,舉赤旗則騎進,舉青旗則步進,每旗動則鼓駭士噪,聲震百裡外,皆三挑乃退;次舉白旗,諸軍複再拜,呼萬歲,有司奏陳堅而整,士勇而厲,欲再舉,诏止之,遂舉黑旗以振旅。

     仁宗康定元年,帝禦便殿閱諸軍陳法,言者謂:“諸軍止教坐作進退,雖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