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二六
關燈
小
中
大
三鼓振铎,作旗,車徒皆作,鼓進鳴镯,車驟(聚足而進)徒趨,及表(第三表)乃止,坐作如初,乃鼓,車馳(決圍而去)徒走(速也),及表(第四表)乃止,鼓戒三阕(鼓以三為節),車三發,徒三刺,乃鼓退,鳴铙且卻,及表(退至第一表)乃止,坐作如初,遂以狩田。
吳澂曰:“仲冬農暇,故教大閱以簡車馬、習戰陳,尤詳于三時。
萊所田之野,謂芟除田野以便馳驅也。
表,所以正行列者,于百步而立一表,三表則三百步,又五十步為一表,則四表總三百五十步,左右之廣當容三軍,其步數随軍多少可矣。
建旗後表之中,謂第四表之中央也。
質明弊旗,謂期衆之至須早,故明以仆旗,後至者誅,皆坐以當聽誓也。
陳前,謂南面鄉表也。
中軍,謂中軍将也。
令鼓者,鼓以作士氣也。
鼓人,師帥、旅帥也。
司馬謂兩司馬,振铎以作衆也。
及表乃止,謂自後表前至第二表也。
三鼓摝铎摝者,掩铎之口而振之,所以止行息氣也。
又二鼓而車驟徒趨,及表乃止,謂自第二表前第至第三表也。
又三鼓而車馳徒走,及表乃止,謂自第三表前至四表也。
鼓戒,謂戒攻敵也。
每鼓一阕則車一轉、徒一刺,至三而止,象敵服矣。
鳴铙且卻,謂軍退則卒長鳴铙以和衆鼓。
及表乃止,謂自前表至後表而止也。
” 臣按:《周禮》四時皆教閱而名各不同,春曰振旅,振之為言收也,以冬方大閱,春則農務方殷,故收其衆也;夏氣炎燠,萬物告成,故以茇止為名而教之以夜戰之事;秋氣肅殺,故以治兵為教而教之以晝戰之法;冬則農事已隙則通以三時之教而并舉焉,故謂之大閱也。
國家大事在戎,而國之安危、下之生死所系,當承平之時而習戰陳之法,異時有事驅之以臨戰陳、冒鋒镝,将可以全勝,卒可以全生,而國亦由之以全安焉。
然所以教之者,欲其有所辨也,辨之于豫則兵知将意欲有所謀為,不待言語告诏,曉然自喻于耳目之間,耳目有所見聞則心運于中而手足應于外,凡士卒坐作、進退、遲速、開合之數皆将意之所欲為者也。
如此,是惟不戰,戰無不勝矣。
《周禮》振旅所辨者在鼓、铎、镯、铙,茇舍所辨者在号名,治兵所辨者在旗物,至于大閱則兼辨夫是三者焉。
三者行師布陳缺一不可,三時則各專習其一,冬閱則兼用其三,專之欲其精熟,合之欲其貫通,是知先王教戰之法雖多端,而其要不外乎辨而已矣。
夫戰非一人可為,亦非一日可了,人多則難齊,必欲齊之,不能人人以戒之,不可事事以教之,故有金鼓之聲,聲有不同則事亦随異,有旗物之節,節有異形則事亦随别,苟非早有以辨之,乃至臨期而示之,必不能盡記也;日多則難防,必欲防之,晝有晝之事,夜有夜之事,晝則為旗物之号,使之視龍、虎、鳥、龜之像而知所向,夜則為名号之别,使之聞門名、縣鄙之名而契于心,苟非早有以辨之,乃至臨期而示之,必不能遽曉也。
夫三時各辨一物,則習之熟而谕之深矣,苟非合三者而并閱焉,又安能通融而盡其用哉?此歲終所以必有大閱之教也。
惟今朝廷教戰之法,月凡三次,操練非嚴寒、盛暑不息,比周人之教閱止于四時尤為數矣,但所以立為之法者未必詳盡,而所以奉行之者多不盡心,臣願特敕有司集會文武大臣典司政本及知兵法者,斟酌古今事宜,立為定制,頒之将領,俾其按此教習,每歲仲冬車駕親臨大閱之而施賞罰之典焉,如此,則列屯坐食者皆精兵,而用之天下無敵矣。
《詩序》:《車攻》,宣王複古也。
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,複文武之境土,修車馬、備器械,複會諸侯于東都,因田獵而選車徒焉。
朱熹曰:“先王之田,因此見車馬之盛、紀律之嚴,所以為中興之勢者在此,其所謂田者異乎尋常之田矣。
” 臣按:古人多因田獵以講武事,其所以為田者非荒于禽也。
是時周室中微,狁内侵,逼近京邑,宣王即位,北伐南征以成中興之功,《詩序》所謂“複文武之境土”者此也,東都之會久缺,田獵之禮不講,于是修車馬、備器械,複會諸侯,因田獵以選車徒,蓋借蒐狩以講武事,以益嚴其内修外攘之治焉耳,非專為禽也。
《吉日》,美宣王田也。
朱熹曰:“此亦宣王之詩。
” 呂祖謙曰:“《車攻》《吉日》所以為複古者何也?蓋蒐狩之禮可以見王賦之複焉,可
吳澂曰:“仲冬農暇,故教大閱以簡車馬、習戰陳,尤詳于三時。
萊所田之野,謂芟除田野以便馳驅也。
表,所以正行列者,于百步而立一表,三表則三百步,又五十步為一表,則四表總三百五十步,左右之廣當容三軍,其步數随軍多少可矣。
建旗後表之中,謂第四表之中央也。
質明弊旗,謂期衆之至須早,故明以仆旗,後至者誅,皆坐以當聽誓也。
陳前,謂南面鄉表也。
中軍,謂中軍将也。
令鼓者,鼓以作士氣也。
鼓人,師帥、旅帥也。
司馬謂兩司馬,振铎以作衆也。
及表乃止,謂自後表前至第二表也。
三鼓摝铎摝者,掩铎之口而振之,所以止行息氣也。
又二鼓而車驟徒趨,及表乃止,謂自第二表前第至第三表也。
又三鼓而車馳徒走,及表乃止,謂自第三表前至四表也。
鼓戒,謂戒攻敵也。
每鼓一阕則車一轉、徒一刺,至三而止,象敵服矣。
鳴铙且卻,謂軍退則卒長鳴铙以和衆鼓。
及表乃止,謂自前表至後表而止也。
” 臣按:《周禮》四時皆教閱而名各不同,春曰振旅,振之為言收也,以冬方大閱,春則農務方殷,故收其衆也;夏氣炎燠,萬物告成,故以茇止為名而教之以夜戰之事;秋氣肅殺,故以治兵為教而教之以晝戰之法;冬則農事已隙則通以三時之教而并舉焉,故謂之大閱也。
國家大事在戎,而國之安危、下之生死所系,當承平之時而習戰陳之法,異時有事驅之以臨戰陳、冒鋒镝,将可以全勝,卒可以全生,而國亦由之以全安焉。
然所以教之者,欲其有所辨也,辨之于豫則兵知将意欲有所謀為,不待言語告诏,曉然自喻于耳目之間,耳目有所見聞則心運于中而手足應于外,凡士卒坐作、進退、遲速、開合之數皆将意之所欲為者也。
如此,是惟不戰,戰無不勝矣。
《周禮》振旅所辨者在鼓、铎、镯、铙,茇舍所辨者在号名,治兵所辨者在旗物,至于大閱則兼辨夫是三者焉。
三者行師布陳缺一不可,三時則各專習其一,冬閱則兼用其三,專之欲其精熟,合之欲其貫通,是知先王教戰之法雖多端,而其要不外乎辨而已矣。
夫戰非一人可為,亦非一日可了,人多則難齊,必欲齊之,不能人人以戒之,不可事事以教之,故有金鼓之聲,聲有不同則事亦随異,有旗物之節,節有異形則事亦随别,苟非早有以辨之,乃至臨期而示之,必不能盡記也;日多則難防,必欲防之,晝有晝之事,夜有夜之事,晝則為旗物之号,使之視龍、虎、鳥、龜之像而知所向,夜則為名号之别,使之聞門名、縣鄙之名而契于心,苟非早有以辨之,乃至臨期而示之,必不能遽曉也。
夫三時各辨一物,則習之熟而谕之深矣,苟非合三者而并閱焉,又安能通融而盡其用哉?此歲終所以必有大閱之教也。
惟今朝廷教戰之法,月凡三次,操練非嚴寒、盛暑不息,比周人之教閱止于四時尤為數矣,但所以立為之法者未必詳盡,而所以奉行之者多不盡心,臣願特敕有司集會文武大臣典司政本及知兵法者,斟酌古今事宜,立為定制,頒之将領,俾其按此教習,每歲仲冬車駕親臨大閱之而施賞罰之典焉,如此,則列屯坐食者皆精兵,而用之天下無敵矣。
《詩序》:《車攻》,宣王複古也。
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,複文武之境土,修車馬、備器械,複會諸侯于東都,因田獵而選車徒焉。
朱熹曰:“先王之田,因此見車馬之盛、紀律之嚴,所以為中興之勢者在此,其所謂田者異乎尋常之田矣。
” 臣按:古人多因田獵以講武事,其所以為田者非荒于禽也。
是時周室中微,狁内侵,逼近京邑,宣王即位,北伐南征以成中興之功,《詩序》所謂“複文武之境土”者此也,東都之會久缺,田獵之禮不講,于是修車馬、備器械,複會諸侯,因田獵以選車徒,蓋借蒐狩以講武事,以益嚴其内修外攘之治焉耳,非專為禽也。
《吉日》,美宣王田也。
朱熹曰:“此亦宣王之詩。
” 呂祖謙曰:“《車攻》《吉日》所以為複古者何也?蓋蒐狩之禮可以見王賦之複焉,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