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二六

關燈
▲簡閱之教(上) 《周禮》: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。

    大田之禮,簡衆也。

    鄭玄曰:“軍禮之别有五,同謂威其不服僭差者。

    ” 王昭禹曰:“坐作、進退不講則不知,刺伐擒縱不習則不能,春以教振旅、夏以教茇舍、秋以教治兵、冬以教大閱,此所以簡其能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禮有六禮,軍其一也。

    軍禮有五,王安石謂以用其命為主、以合其志為終,臣竊以為有大師之禮以用其衆、有大均之禮以恤其終,然無大田之禮以簡擇之,則亦無以别其材力之強弱、技藝之能否、心志之離合而緻之用焉,故必有大田之禮以簡其能然後知其力而任之而以興大役、合其志而一之而以建大封,是知五禮皆不可無而大田之禮尤為其切要者也。

     大司馬,中(音仲)春教振旅(謂振整其衆),司馬以旗緻民,平列陳(平其列以為陳),如戰之陳(音陣),辨鼓、铎、镯、铙之用,以教坐作、進退、疾徐、疏數之節,遂以蒐田。

     吳澂曰:“凡師,出曰治兵,入曰振旅,先王因四時之田以教民戰而春曰振旅者,取兵入之義以收其衆而使之就農也。

    以旗緻民,謂植旗而期民于其下也。

    铎、镯、铙皆似磬而大小異,铎其至大者,铎以通鼓,镯以節鼓,铙以止鼓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兵者守國之備,苟非素教之,一旦驅之以臨敵,是棄之而已。

    然兵兇戰危,以殺戮為事,不可以人試,于是因蒐狩而習之,因祭以行獵,用獸以試術,使其目熟于旌旗、耳熟于号令,或坐以待,或作以起,進而之前,退而之後,疾而趨走,徐而緩行,分疏而散開,急數而屢進,皆于是時聞鼓而興、聽金而止,一旦用其所以田獵者而施之行陳,用其所以殺獸者而施之敵人,不至倉皇失措、紛亂無統也。

     中夏教茇舍(箪止之也),如振旅之陳,群吏撰(數擇之也)車(兵車)徒(步卒),讀書(述事為書)契(合驗為契),辨号名之用,帥(謂軍将以下)以門名,縣鄙各以其名,家以号名,鄉以州名,野以邑名,百官各象其事,以辨軍之夜事,其他皆如振旅,遂以苗田,如蒐之法。

     吳澂曰:“茇舍,草止之也,軍有草止之法防寇敵也。

    讀書契,以簿書校錄軍實也。

    ” 丘葵曰:“帥,六軍之帥也。

    門,所居之門。

    公邑間田謂之縣,小都謂之鄙,大夫謂之家,鄉謂六鄉,野謂六遂。

    茇舍之教乃寨法,專以辨軍之夜事,蓋休兵偃師之時,宿火而寝,目固無見,銜枚而處,耳固無聞也,将以鼓铎而聲之則所聞必亂,将以旗物而揮之則所見必昧,于是專以号名為尚,而号名又必外假者,所以防奸細及間諜等事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所謂撰車徒、讀書契,如今人按簿籍以點名也。

    觀其所謂辨軍之夜事,可見古人教戰不徒教其晝且教其夜,不徒教其行兵而又教其止息,此所以舉無廢事而兵無敗陳也欤。

     中秋教治兵,如振旅之陳,辨旗物之用,王載大常(日月為常),諸侯載(交龍為旗),軍吏載旗(熊虎為旗),師都(謂孤卿之位)載亶(通帛為亶),鄉遂載物(雜帛為物),郊野載(龜蛇為),百官載(烏隼為壒),各書其事與其号焉,其他皆如振旅,遂以狝田,如蒐田之法。

     吳澂曰:“于中秋言治兵者,禮,春、夏不興師,秋乃出兵之時也。

    陳旗物所以作戰也,辨其用者,有所将者有所畫,無所将者無所畫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夏秋之教皆曰如振旅之陳,又曰其他皆如振旅,遂以田如蒐之法,可見四時教閱之法皆同,各随時舉其重者而言,互文以見義也。

    後世有欲用古法以教閱者,宜詳考而兼用之。

     中冬教大閱(大閱兵而習戰),前期(先大閱之期),群吏(謂鄉師以下)戒衆庶修戰法,虞人(山澤之虞)萊所田之野為表(除去田草立表)。

    田之日,司馬建旗于後表(第一表也)之中,群吏以旗物鼓铎镯铙各帥其民而緻(緻之大司馬),質明(天正明)弊(仆也)旗,誅後至者(仆旗而後至者誅之)。

    乃陳(陳列)車(兵車)徒(步卒),如戰之陳,皆坐(使坐聽誓),群吏聽誓于陳前,斬牲以左右徇陳,曰:“不用命者斬之。

    ”中軍以鼙令鼓,鼓人皆三鼓,司馬振铎,群吏作旗(植所仆者),車徒皆作(起也),鼓行鳴镯,車徒皆行,及表(第二表)乃止,三鼓摝(掩其口而振之)铎,群吏弊旗(又仆其旗)車徒皆坐,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