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二三
關燈
小
中
大
兵之官而又命掌教之職。
籲,三代之兵人與馬相習,三代之政文與武兼用,此所以兵威所及而功無不成,而武不至黩也欤。
魏武侯問吳起曰:“凡畜卒騎,豈有方乎?”起對曰:“夫馬,必安其處所,适其水草,節其饑飽,冬則溫廄,夏則涼庑,刻剔毛鬛,謹落四下,戢其耳目,無令驚駭,習其馳逐,閑其進止,人馬相親,然後可使。
車騎之具,鞍、勒、銜、辔必令完堅,凡馬不傷于末必傷于始,不傷于饑必傷于飽,日暮道遠必數上下,甯勞于人慎無勞馬,常令有餘,備敵覆我。
能明此者,橫行天下。
” 臣按:古人調養戰馬之法無出此矣,畜戰馬者所宜用心觀玩。
秦之先有非子,居犬丘,好馬及畜,善養息之。
犬丘人言之周孝王,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,馬大蕃息,于是孝王曰:“昔柏翳為舜主畜之多息,故有土,賜姓嬴。
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,朕其分土為附庸,邑之秦,使複續嬴氏之祀。
” 臣按:人性各有所能,因其能而用之,鮮有不濟。
周穆王因非子善養馬而使之主馬于汧渭之間,而馬大蕃息,是知為政在人,惟在乎人君之善任使也。
漢制,太仆掌輿馬,屬官有太廄、未央、家馬三令,又車府、路、騎馬、駿馬四令丞,又龍馬、閑駒、橐泉、駼、承華五監長丞。
臣按:太仆,周官,掌正服位、出入大命及左右禦仆,而專命以司馬政則始于漢焉。
本朝初于南京設太仆寺專掌馬政,及于北平、山西、陝西、遼東各設行太仆寺以司一方之馬政,其後建都于北,革去北平行寺,又設太仆寺以總司天下馬政。
漢初,鑄纻錢,馬匹至百金,自天子不能具釭(與醇同)驷而将相或乘牛車。
文帝二年,诏太仆見馬遺财足,餘皆以給傳置。
又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,複卒三人。
景帝時,造苑馬以廣用。
太仆牧師諸苑三十六所,分布北邊、西邊,以郎為苑監官,奴婢三萬人,養馬三十萬匹。
孝武時,衆庶街巷有馬,仟伯(即阡陌)之間成群,乘孛牝者擯而不得會聚。
武帝于口賦錢人增三錢,以補車騎馬。
建元元年,罷苑馬以賜貧民。
元朔五年以後,大将軍衛青比歲十餘萬衆擊胡,漢軍士馬死者十餘萬,後與霍去病兩将軍之出塞,塞閱官馬及私馬凡十萬匹,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。
元鼎元年,令民畜邊縣(得畜牧于邊縣),官假馬母,三歲而歸,及息什一。
明年,車騎乏馬,縣官錢少,買馬難得,乃着令,令封君以下至三百石吏以上差出壯馬天下亭,亭有畜字馬,歲課息。
征和中,帝下诏深陳既往之悔,修複馬令。
宣帝五鳳二年,令郡國毋斂今年馬口錢。
林駉曰:“漢初稍複古制,勸民養馬,有一匹者複卒三人,蓋居閑則免三人之算,有事則當三人之卒,此内郡之制也。
至于邊塞,則縱民畜牧而官不禁,烏氏居塞則緻馬數千群,橋桃居塞則緻馬千匹。
于時内郡之盛則衆庶有馬、阡陌成群,邊郡之盛則三十六苑分置西北,武帝初年單于入塞,見馬布野而與人牧者,征伐四夷而馬往來食長安者數萬匹。
既數出師,馬大耗乏,乃行一切之令,自封君以下至三百石吏以次出馬,則内郡庶民之有馬者欲望複卒難矣;又令民得畜邊者,從官假馬母而歸其息什一,則邊郡之欲蓄牧者難矣;又匿馬者有罪,有以列侯匿馬而腰斬者,有以民或匿馬,馬不具而長安令幾坐死者。
故内郡不足則藉民馬以補車騎,邊郡不足則發酒泉驢駝負出玉門關,輪台之悔,始修馬令,此漢牧于民而用于官之制也。
” 臣按:林芃之言西漢之馬政始末,盛衰之故備于此矣。
唐之初起,得突厥馬二千匹,又得隋馬三千,于赤岸澤徙之隴右。
其官領以太仆,其屬有牧監、副監,監有丞有主簿,直司、團官、牧尉、排馬、牧長、群頭有正有副。
凡群置長一人,十五長置尉一人,歲課功進排馬,又有掌閑調馬習上。
臣按:監牧之制始于此。
尚乘掌天子之禦左右六閑,一曰飛黃、二曰吉良、三曰龍媒、四曰騊駼、五曰駃騠六曰天苑,總十有二閑,為二廄,一曰祥麟、二曰鳳苑,以系飼之,其後禁中又增置飛龍廄。
臣按:此唐一代天子禦馬之制。
所謂飛龍廄,即今禦馬監也。
初用太仆少卿張萬歲領群牧,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匹,置八坊岐、豳、泾、甯間,地廣千裡,一曰保樂、二曰甘露、三曰南普閏、四曰北普閏、五曰岐陽、六曰太平、七曰宜祿、八曰安定,八坊之田千二百三十頃,募民耕之以給刍秣,八坊之馬為四十八監,而馬多地狹不能容,又析八監列布河西豐曠之野,凡馬五千為上監、三千為中監,餘為下監,監皆有左右,因地為之名。
方其時,天下以一缣易一馬,萬歲掌馬久,恩信行于隴右。
臣按:唐人牧馬置八坊四十八監,其牧地在岐、豳、泾、甯間,即今陝西鳳翔府及西安之泆州、平涼之泾州、慶陽之甯州其地也。
募民所耕以為刍秣者,其地止于一千二百三十頃,而用其地出以飼七十萬六千匹馬,而馬之直至以一缣易一匹。
今其地固在,其中閑田民所不耕者何止一千二百三十頃而已,本朝于此地立行太仆寺一及苑馬寺一以司蓄牧,而苑馬之所轄者凡三十監,監皆有馬。
然監之立百年于茲矣,而其馬之蕃盛略不及唐人之一二,豈無其故欤?臣考唐制,始曰置八坊岐、豳、泾、甯間,其後又曰其始置四十八監也,據隴西、金城、平涼、天水,員廣千裡,繇京度隴置八坊為會計都領,其間善水草腴田皆肄之,由此以觀,則其所牧之地又若不專在岐、豳、泾、甯也,蓋跨數州之地,凡其善水草膏腴之田皆以為牧放之所,而又得人以司之,是宜其馬蕃盛至七十萬之多也。
今其地固在,然皆齊民耕種納租之地,一旦奪之以為耕牧刍秣之所,其勢有不可者,然當唐之世民皆不耕田納租乎,何養馬如此之多也?乞敕有司循唐人之故迹,由京兆度秦隴以求夫可以放牧之地,必不奪之民,必不虧于官,然後行唐人監牧之政,萬一有可行者,其于馬政不為無助。
後以太仆少卿鮮于匡俗檢校隴右監牧,儀鳳中以太仆少卿李思文檢校諸牧監使,後又有群牧都使、有閑廄使,使皆置副,有判官,又立四使,南使十五、西使十六、北使七、東使九,其後益置八監于鹽州、三監于岚州。
臣按:監牧有使,自儀鳳中李思文始。
玄宗開元初,國馬益耗,太常少卿姜晦乃請以空名告身市馬于六胡州,率三十匹酬一遊擊将軍。
臣按:此後世以官爵易馬之始。
玄宗以王毛仲領内外閑廄,馬稍稍複,始二十四萬,至十三年乃四十三萬。
其後突厥款塞,玄宗厚撫之,歲許朔方軍西受降城為互市,以金帛市馬,于河東、朔方左右牧之,既雜胡種,馬乃益壯。
天寶後,諸軍戰馬動以萬計,議者謂秦漢以來唐馬最盛。
林駉曰:“唐府兵之制,當給馬者官與其直市之,每匹錢二萬五千,刺史、折沖、果毅歲周不任戰者鬻之,以其錢更市,不足則府供之,此給錢以市也。
至府兵漸壞,兵貧難緻,乃給以監牧之馬,此給馬以用也。
大抵唐之馬政皆給于官,民無與焉,始唐接周、隋亂離之後,承天下征伐之餘,鸠括殘騎,僅得牝牡二千匹,于赤岸澤徙之隴右,始命太仆張萬歲葺其政,肇自貞觀訖于麟德,四十年間至七十萬餘匹,于時天下以一缣易一馬,秦漢之盛未始聞也。
垂拱以後,馬耗大半,開元始命王毛仲為内外閑廄使,牧養有法,雲錦成群,此唐牧馬于官而給于民之制也。
” 臣按:議者謂秦漢以來唐之馬最盛,原其所以盛者,蓋以監牧之置得其地,而監牧之官得其人,而牧養之有其法也。
唐都關中,其地宜馬,我朝都燕冀,亦是良馬所生之地,然馬之蕃息不及唐之盛者,豈與其地與其人欤?蓋襲用宋人保馬之法,牧馬于民而官之所以牧者徒有其名,而政則未嘗舉焉。
必欲舉其政,請下戶部查究永樂以來牧
籲,三代之兵人與馬相習,三代之政文與武兼用,此所以兵威所及而功無不成,而武不至黩也欤。
魏武侯問吳起曰:“凡畜卒騎,豈有方乎?”起對曰:“夫馬,必安其處所,适其水草,節其饑飽,冬則溫廄,夏則涼庑,刻剔毛鬛,謹落四下,戢其耳目,無令驚駭,習其馳逐,閑其進止,人馬相親,然後可使。
車騎之具,鞍、勒、銜、辔必令完堅,凡馬不傷于末必傷于始,不傷于饑必傷于飽,日暮道遠必數上下,甯勞于人慎無勞馬,常令有餘,備敵覆我。
能明此者,橫行天下。
” 臣按:古人調養戰馬之法無出此矣,畜戰馬者所宜用心觀玩。
秦之先有非子,居犬丘,好馬及畜,善養息之。
犬丘人言之周孝王,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,馬大蕃息,于是孝王曰:“昔柏翳為舜主畜之多息,故有土,賜姓嬴。
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,朕其分土為附庸,邑之秦,使複續嬴氏之祀。
” 臣按:人性各有所能,因其能而用之,鮮有不濟。
周穆王因非子善養馬而使之主馬于汧渭之間,而馬大蕃息,是知為政在人,惟在乎人君之善任使也。
漢制,太仆掌輿馬,屬官有太廄、未央、家馬三令,又車府、路、騎馬、駿馬四令丞,又龍馬、閑駒、橐泉、駼、承華五監長丞。
臣按:太仆,周官,掌正服位、出入大命及左右禦仆,而專命以司馬政則始于漢焉。
本朝初于南京設太仆寺專掌馬政,及于北平、山西、陝西、遼東各設行太仆寺以司一方之馬政,其後建都于北,革去北平行寺,又設太仆寺以總司天下馬政。
漢初,鑄纻錢,馬匹至百金,自天子不能具釭(與醇同)驷而将相或乘牛車。
文帝二年,诏太仆見馬遺财足,餘皆以給傳置。
又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,複卒三人。
景帝時,造苑馬以廣用。
太仆牧師諸苑三十六所,分布北邊、西邊,以郎為苑監官,奴婢三萬人,養馬三十萬匹。
孝武時,衆庶街巷有馬,仟伯(即阡陌)之間成群,乘孛牝者擯而不得會聚。
武帝于口賦錢人增三錢,以補車騎馬。
建元元年,罷苑馬以賜貧民。
元朔五年以後,大将軍衛青比歲十餘萬衆擊胡,漢軍士馬死者十餘萬,後與霍去病兩将軍之出塞,塞閱官馬及私馬凡十萬匹,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。
元鼎元年,令民畜邊縣(得畜牧于邊縣),官假馬母,三歲而歸,及息什一。
明年,車騎乏馬,縣官錢少,買馬難得,乃着令,令封君以下至三百石吏以上差出壯馬天下亭,亭有畜字馬,歲課息。
征和中,帝下诏深陳既往之悔,修複馬令。
宣帝五鳳二年,令郡國毋斂今年馬口錢。
林駉曰:“漢初稍複古制,勸民養馬,有一匹者複卒三人,蓋居閑則免三人之算,有事則當三人之卒,此内郡之制也。
至于邊塞,則縱民畜牧而官不禁,烏氏居塞則緻馬數千群,橋桃居塞則緻馬千匹。
于時内郡之盛則衆庶有馬、阡陌成群,邊郡之盛則三十六苑分置西北,武帝初年單于入塞,見馬布野而與人牧者,征伐四夷而馬往來食長安者數萬匹。
既數出師,馬大耗乏,乃行一切之令,自封君以下至三百石吏以次出馬,則内郡庶民之有馬者欲望複卒難矣;又令民得畜邊者,從官假馬母而歸其息什一,則邊郡之欲蓄牧者難矣;又匿馬者有罪,有以列侯匿馬而腰斬者,有以民或匿馬,馬不具而長安令幾坐死者。
故内郡不足則藉民馬以補車騎,邊郡不足則發酒泉驢駝負出玉門關,輪台之悔,始修馬令,此漢牧于民而用于官之制也。
” 臣按:林芃之言西漢之馬政始末,盛衰之故備于此矣。
唐之初起,得突厥馬二千匹,又得隋馬三千,于赤岸澤徙之隴右。
其官領以太仆,其屬有牧監、副監,監有丞有主簿,直司、團官、牧尉、排馬、牧長、群頭有正有副。
凡群置長一人,十五長置尉一人,歲課功進排馬,又有掌閑調馬習上。
臣按:監牧之制始于此。
尚乘掌天子之禦左右六閑,一曰飛黃、二曰吉良、三曰龍媒、四曰騊駼、五曰駃騠六曰天苑,總十有二閑,為二廄,一曰祥麟、二曰鳳苑,以系飼之,其後禁中又增置飛龍廄。
臣按:此唐一代天子禦馬之制。
所謂飛龍廄,即今禦馬監也。
初用太仆少卿張萬歲領群牧,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匹,置八坊岐、豳、泾、甯間,地廣千裡,一曰保樂、二曰甘露、三曰南普閏、四曰北普閏、五曰岐陽、六曰太平、七曰宜祿、八曰安定,八坊之田千二百三十頃,募民耕之以給刍秣,八坊之馬為四十八監,而馬多地狹不能容,又析八監列布河西豐曠之野,凡馬五千為上監、三千為中監,餘為下監,監皆有左右,因地為之名。
方其時,天下以一缣易一馬,萬歲掌馬久,恩信行于隴右。
臣按:唐人牧馬置八坊四十八監,其牧地在岐、豳、泾、甯間,即今陝西鳳翔府及西安之泆州、平涼之泾州、慶陽之甯州其地也。
募民所耕以為刍秣者,其地止于一千二百三十頃,而用其地出以飼七十萬六千匹馬,而馬之直至以一缣易一匹。
今其地固在,其中閑田民所不耕者何止一千二百三十頃而已,本朝于此地立行太仆寺一及苑馬寺一以司蓄牧,而苑馬之所轄者凡三十監,監皆有馬。
然監之立百年于茲矣,而其馬之蕃盛略不及唐人之一二,豈無其故欤?臣考唐制,始曰置八坊岐、豳、泾、甯間,其後又曰其始置四十八監也,據隴西、金城、平涼、天水,員廣千裡,繇京度隴置八坊為會計都領,其間善水草腴田皆肄之,由此以觀,則其所牧之地又若不專在岐、豳、泾、甯也,蓋跨數州之地,凡其善水草膏腴之田皆以為牧放之所,而又得人以司之,是宜其馬蕃盛至七十萬之多也。
今其地固在,然皆齊民耕種納租之地,一旦奪之以為耕牧刍秣之所,其勢有不可者,然當唐之世民皆不耕田納租乎,何養馬如此之多也?乞敕有司循唐人之故迹,由京兆度秦隴以求夫可以放牧之地,必不奪之民,必不虧于官,然後行唐人監牧之政,萬一有可行者,其于馬政不為無助。
後以太仆少卿鮮于匡俗檢校隴右監牧,儀鳳中以太仆少卿李思文檢校諸牧監使,後又有群牧都使、有閑廄使,使皆置副,有判官,又立四使,南使十五、西使十六、北使七、東使九,其後益置八監于鹽州、三監于岚州。
臣按:監牧有使,自儀鳳中李思文始。
玄宗開元初,國馬益耗,太常少卿姜晦乃請以空名告身市馬于六胡州,率三十匹酬一遊擊将軍。
臣按:此後世以官爵易馬之始。
玄宗以王毛仲領内外閑廄,馬稍稍複,始二十四萬,至十三年乃四十三萬。
其後突厥款塞,玄宗厚撫之,歲許朔方軍西受降城為互市,以金帛市馬,于河東、朔方左右牧之,既雜胡種,馬乃益壯。
天寶後,諸軍戰馬動以萬計,議者謂秦漢以來唐馬最盛。
林駉曰:“唐府兵之制,當給馬者官與其直市之,每匹錢二萬五千,刺史、折沖、果毅歲周不任戰者鬻之,以其錢更市,不足則府供之,此給錢以市也。
至府兵漸壞,兵貧難緻,乃給以監牧之馬,此給馬以用也。
大抵唐之馬政皆給于官,民無與焉,始唐接周、隋亂離之後,承天下征伐之餘,鸠括殘騎,僅得牝牡二千匹,于赤岸澤徙之隴右,始命太仆張萬歲葺其政,肇自貞觀訖于麟德,四十年間至七十萬餘匹,于時天下以一缣易一馬,秦漢之盛未始聞也。
垂拱以後,馬耗大半,開元始命王毛仲為内外閑廄使,牧養有法,雲錦成群,此唐牧馬于官而給于民之制也。
” 臣按:議者謂秦漢以來唐之馬最盛,原其所以盛者,蓋以監牧之置得其地,而監牧之官得其人,而牧養之有其法也。
唐都關中,其地宜馬,我朝都燕冀,亦是良馬所生之地,然馬之蕃息不及唐之盛者,豈與其地與其人欤?蓋襲用宋人保馬之法,牧馬于民而官之所以牧者徒有其名,而政則未嘗舉焉。
必欲舉其政,請下戶部查究永樂以來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