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九

關燈
▲京輔之屯 《禹貢》:五百裡甸服。

     蔡沈曰:“甸服,畿内之地也。

    五百裡者,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裡也。

    ”臣按:傳謂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裡,則是方千裡矣。

     《漢志》:周因井田而制軍賦,地方一裡為井,井十為通,通十為成,成十為終,終十為同,同十為封,封十為畿。

    天子之畿方千裡,提封百萬井,定出賦六十四萬井,戎馬四萬匹、兵車萬乘。

     章氏(失其名)曰:“王畿千裡,近郊五十裡、遠郊百裡,郊為鄉,六鄉百裡,通十為同,同為百裡者十,提封九萬井、九十萬夫之地,除山川城邑之屬三萬六千井地,除公田九分之一為五十萬二千夫,又以一易、再易、三易通之三分去一,為三十五萬四百夫,率三百五十家賦一乘,積六鄉為千乘,而餘率七家賦一兵,積六鄉為七萬五千人,此六軍之制也。

    六遂及三等侯國皆如鄉之法,畿方千裡,為千裡者十,如鄉之除為三百五十萬四千夫,賦車千乘、卒七十五萬人。

    為六軍者十此通畿之師也,大司徒遞而征之,十年而役一遍,凡三家可任者率十有一人,則終身無過一再給公上事,蓋先王忠厚之志,更勞均逸,不欲窮民之力也。

    古者畿内之兵不出,所以重内也,卒有四方之役,即用諸侯入耳,或遣上公帥王賦,亦不過元戎十乘以先啟行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古者兵出于農,天子之兵出于六軍,六軍之兵出于六鄉,其出而為士、卒、旅、軍、師者即其居而為比、闾、黨、旅、州、鄉者也。

    甸服千裡之間,其所賦之兵而所出之稅自足以給之,無勞遠餫,内足以衛王室,而外足以鎮壓天下之大、四夷之遠,非若後世簽軍于遠方則人不土著而易于消耗,列軍以長屯則人無别業而難于供億。

    後世有志于三代之盛者,壯根本、安國家以為千萬世不拔之基者,尚有考于斯。

     漢《百官表》:中尉,秦官,掌徼巡京師,武帝更名執金吾。

     易祓曰:“南軍以衛宮城而乃調之于郡國,北軍以護京城而乃調之三輔,抑何輕重遠近之不倫欤?蓋郡國去京師為甚遠,民情無所适莫而緩急為可恃,故以之衛宮城;三輔距京師為甚迩,民情有闾裡墳墓族屬之愛而利害必不相棄,故以之護京城,其防微杜漸之意深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史謂北軍中尉主之,掌京城門内之兵,軍而謂之北,對南言也。

    南軍衛宮取之郡國,北軍衛京取之三輔,說者有防微杜漸之意,臣竊以為衛京之兵取之近輔極是,臣于“軍旅之制”條已節約漢唐遺意,妄為朝廷處置矣。

    若夫衛宮而取郡國之兵,恐未為得策,夫以疏外之兵、無鄉土親屬之顧戀,而使之番上執戟以衛王宮,無事則已,一有事焉安能保其無外顧之心乎?我朝宿衛之兵用世将以統士卒,其慮深而遠矣。

     漢《百官表》:左右京輔都尉、尉丞兵卒皆屬中尉。

     易祓曰:“北軍番上與南軍等,南軍衛士調之郡國而北軍兵卒調之左右京輔,夫中尉乃天子北軍之統帥,而其屬乃左右京輔都尉等,其所調亦左右京輔之兵卒,何也?左即扶風,右即馮翊,京即京兆,謂之三輔,三輔之委寄固重于郡國矣,而所領兵事則非郡國之比。

    蓋漢太守謂之郡将,兼領武事,都尉掌佐守典武職,在王國則相比郡守、中尉比都尉,皆掌兵之任,若三輔則異是矣,夾輔京國,錯列畿甸,其勢為甚逼則兵權為甚重,故都尉、尉丞兵卒不屬郡卒而特屬中尉之北軍,其番上亦然,何以明之?黃霸尹京兆,發騎士詣北軍,以馬不适士劾乏軍興連貶秩,則知左右京輔兵卒皆番上北軍而屬中尉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此所謂都尉乃京輔之都尉也,與主南軍都尉者不同。

     唐初,始置軍府,以骠騎、車騎兩将軍府領之,析關中為十二道,皆置府。

    三年,更以道為軍,置将、副各一人,以督耕戰,以車騎府統之。

    六年,廢十二軍,改骠騎曰統軍、車騎曰别将。

    居歲餘,十二軍複而軍置将軍一人,軍有坊置主一人,以檢察戶口,勸課農桑。

    太宗更号統軍為折沖都尉、别将為果毅都尉,總曰折沖府。

    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,皆有名号,而關内二百六十有一,皆以隸諸衛,凡府三等,兵千二百人為上、千人為中、八百人為下。

    府置折沖都尉一人,左、右果毅都尉各一人,長史、兵曹、别将各一人,校尉六人。

    士以三百人為團,團有校尉,五十人為隊,隊有正,十人為火,火有長。

    火備六馱馬,凡火具、烏布幕、鐵馬盂、布槽、锸、、鑿、碓、筐、斧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