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七
關燈
小
中
大
應募,使之團結訓煉,以為在所防守,則曰鄉兵。
又有蕃兵,其法始于國初,且籍塞下,團結以為藩籬之兵,其後分隊伍,給旗幟,繕營堡,備器械,一律以鄉兵之制。
太祖起戎行,有天下,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,以備宿衛,分班屯戍,以捍邊圉。
于時将帥之臣入奉朝請,犷暴之民收隸尺籍,雖有桀骜而無所施于其間。
鹹平以後,承平既久,武備漸寬,仁宗之世,西兵招剌太多,将驕士惰,徒耗國用。
神宗更制,聯比其民以為保甲,崇甯、大觀間增額日廣而乏精銳。
建炎南渡,收兵卒、招群盜,其初兵不滿萬,光、甯以後募兵雖衆而土宇日蹙。
臣按:宋一代軍制具于此。
臣嘗因漢、唐、宋之軍制而論之,漢之材官踵秦而置,唐之府兵沿隋而立,宋人鑒五代之失而萃兵京師,然亦多因其舊,本朝雖接元之後,而未嘗因元之舊,是何也?元起朔漠,兵制簡略,不可為法故也。
我祖宗得國之初,在内設錦衣等上十二衛以衛宮禁,設留守等四十八衛以衛京城。
上十二衛為親軍指揮使司,番上宿衛,無所隸屬,而京城之衛分屬五軍都督府,遇有征行則調發之。
今天下都指揮使司凡十六處而為行都司者四,近又于湖廣添一行司為五焉,内外衛凡若幹處,其所設軍士俱有定數,大率以五千六百名為一衛,一千一百十二名為一千戶所,一百一十二名為一百戶所,衛分軍數或有多寡,而千百戶所統則一,每一百戶内總旗二名、小旗十名,管領钤束以成隊伍,此則本朝軍伍之制也。
竊考曆代兵制,前後多有變更加減,惟今日立制一定,百世不易,蓋前代之制多因勝國之舊,或臨時制宜,或因時救弊,往往皆出有司之處置、臣子之建請,惟我聖祖久曆戎行,洞燭古今之利病,斷自宸衷,制為畫一之法,可以經久,遵行萬世無弊。
故自開國至今百有餘年矣,聖子神孫恪守成規,以為宗社不拔之基,其間固有軍伍懸空之處、将領積多之患,惟在設法填補調停之則盡善矣。
蘇轼應诏作策,别其一曰定軍制:“昔漢之制有踐更之卒而無營田之兵,雖皆出于農夫,而方其為兵也不知農夫之事,是故郡縣無常屯之兵,而京師亦不過有南北軍、期門、羽林而已。
邊境有事,諸侯有變,皆以虎符調發郡國之兵,至于事已而兵休則渙然各複其故,是以其兵雖不知農,而天下不至于弊者,未嘗聚也。
唐有天下,置十六衛府兵,天下之府八百餘所,而屯于關中者至有五百,然皆無事則力耕而積谷,不惟以自贍養而又足以廣縣官之儲,是以兵雖聚于京師而天下亦不至于弊者,未嘗無事而食也。
今天下之兵不耕而聚于畿輔者以數十萬計,皆仰給于縣官,有漢唐之患而無漢唐之利,擇其偏而兼用之,是以兼受其弊而莫之分也。
天下之财,近自淮甸而遠至于吳楚,凡舟車所至、人力所及,莫不盡取以歸于京師,晏然無事而賦斂之厚至于不可複加,而三司之用猶恐其不給,其弊皆起于不耕之兵聚于内而食四方之貢賦。
非特如此而已,又有循環往來屯戍于郡縣者,皆出自禁兵,大自藩府小至于縣鎮,往往皆有京師之兵,由是觀之,則是天下之地一尺一寸皆天子自為守也。
且費莫大于養兵,養兵之費莫大于征行,今出禁兵而戍郡縣,遠者或數千裡,其月廪歲給之外又日供其刍糧,三歲而一遷,往者紛紛,來者累累,雖不過數百為輩,而要其歸無以異于數十萬之兵三歲而一出征也,農夫之力安得而不竭,饋運之卒安得而不疲。
且今天下未嘗有戰鬥之事,武夫悍卒非有勞伐可以邀其上之人,然皆不得為休息閑居無用之兵者,其意以為為天子出戍也,是故美衣豐食,開府庫,辇金帛,若有所負,一逆其意則欲群起而噪呼,此何為者也?” 臣按:蘇轼此策于漢、唐、宋軍制之得失了然明白,就其三者而論之,宋之禁軍不如漢之踐更,漢之踐更不如唐之府兵,三代之制不可遽複,必欲複古之漸以壯國勢、以省國費,皆莫若唐府兵之盡善焉。
然唐行之未百年而中變者,何也?蓋府兵之制,無事則番上宿衛京師,有事則調發出征四遠,雖曰寓兵于農,暇則耕稼,然軍府雜郡縣之中,士卒混編民之内,其他徭役科征未能盡蠲,況又承平日久,兵政廢弛,番易更代多不以時,非法征求分外驅役,此其立制非不善而其行之既久終不能以無弊也。
設使當時知其弊之所在,補其罅、舉其偏而振其所廢墜,雖至今存可也。
惟今聖朝建國幽燕直隸八府之地,蓋古幽冀之域也,杜牧所謂山東、河北“王不得不王、霸不得不霸之所,其人沈鸷,多材力、重許可、耐辛苦、敦五種、本兵矢,他不能蕩者,複産健馬,下者日馳二百裡,所以兵常當天下。
唐自天寶末失此地,其後罄天下之力以經營之不能得其尺寸,人望之若回鹘、吐蕃,無有敢窺者。
必欲使生人無事,其要先去兵,不得山東兵不可去,是兵殺人無有已也。
”由牧此言觀之,則今日京畿之形勝、物力,天下莫敵焉可知已。
彼區區叛将以逆犯順,苟得地之形便尚敢以拒王師,況居萬乘之尊、有萬方之衆而又據形勢之便者哉?文皇建都于此餘六十年
又有蕃兵,其法始于國初,且籍塞下,團結以為藩籬之兵,其後分隊伍,給旗幟,繕營堡,備器械,一律以鄉兵之制。
太祖起戎行,有天下,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,以備宿衛,分班屯戍,以捍邊圉。
于時将帥之臣入奉朝請,犷暴之民收隸尺籍,雖有桀骜而無所施于其間。
鹹平以後,承平既久,武備漸寬,仁宗之世,西兵招剌太多,将驕士惰,徒耗國用。
神宗更制,聯比其民以為保甲,崇甯、大觀間增額日廣而乏精銳。
建炎南渡,收兵卒、招群盜,其初兵不滿萬,光、甯以後募兵雖衆而土宇日蹙。
臣按:宋一代軍制具于此。
臣嘗因漢、唐、宋之軍制而論之,漢之材官踵秦而置,唐之府兵沿隋而立,宋人鑒五代之失而萃兵京師,然亦多因其舊,本朝雖接元之後,而未嘗因元之舊,是何也?元起朔漠,兵制簡略,不可為法故也。
我祖宗得國之初,在内設錦衣等上十二衛以衛宮禁,設留守等四十八衛以衛京城。
上十二衛為親軍指揮使司,番上宿衛,無所隸屬,而京城之衛分屬五軍都督府,遇有征行則調發之。
今天下都指揮使司凡十六處而為行都司者四,近又于湖廣添一行司為五焉,内外衛凡若幹處,其所設軍士俱有定數,大率以五千六百名為一衛,一千一百十二名為一千戶所,一百一十二名為一百戶所,衛分軍數或有多寡,而千百戶所統則一,每一百戶内總旗二名、小旗十名,管領钤束以成隊伍,此則本朝軍伍之制也。
竊考曆代兵制,前後多有變更加減,惟今日立制一定,百世不易,蓋前代之制多因勝國之舊,或臨時制宜,或因時救弊,往往皆出有司之處置、臣子之建請,惟我聖祖久曆戎行,洞燭古今之利病,斷自宸衷,制為畫一之法,可以經久,遵行萬世無弊。
故自開國至今百有餘年矣,聖子神孫恪守成規,以為宗社不拔之基,其間固有軍伍懸空之處、将領積多之患,惟在設法填補調停之則盡善矣。
蘇轼應诏作策,别其一曰定軍制:“昔漢之制有踐更之卒而無營田之兵,雖皆出于農夫,而方其為兵也不知農夫之事,是故郡縣無常屯之兵,而京師亦不過有南北軍、期門、羽林而已。
邊境有事,諸侯有變,皆以虎符調發郡國之兵,至于事已而兵休則渙然各複其故,是以其兵雖不知農,而天下不至于弊者,未嘗聚也。
唐有天下,置十六衛府兵,天下之府八百餘所,而屯于關中者至有五百,然皆無事則力耕而積谷,不惟以自贍養而又足以廣縣官之儲,是以兵雖聚于京師而天下亦不至于弊者,未嘗無事而食也。
今天下之兵不耕而聚于畿輔者以數十萬計,皆仰給于縣官,有漢唐之患而無漢唐之利,擇其偏而兼用之,是以兼受其弊而莫之分也。
天下之财,近自淮甸而遠至于吳楚,凡舟車所至、人力所及,莫不盡取以歸于京師,晏然無事而賦斂之厚至于不可複加,而三司之用猶恐其不給,其弊皆起于不耕之兵聚于内而食四方之貢賦。
非特如此而已,又有循環往來屯戍于郡縣者,皆出自禁兵,大自藩府小至于縣鎮,往往皆有京師之兵,由是觀之,則是天下之地一尺一寸皆天子自為守也。
且費莫大于養兵,養兵之費莫大于征行,今出禁兵而戍郡縣,遠者或數千裡,其月廪歲給之外又日供其刍糧,三歲而一遷,往者紛紛,來者累累,雖不過數百為輩,而要其歸無以異于數十萬之兵三歲而一出征也,農夫之力安得而不竭,饋運之卒安得而不疲。
且今天下未嘗有戰鬥之事,武夫悍卒非有勞伐可以邀其上之人,然皆不得為休息閑居無用之兵者,其意以為為天子出戍也,是故美衣豐食,開府庫,辇金帛,若有所負,一逆其意則欲群起而噪呼,此何為者也?” 臣按:蘇轼此策于漢、唐、宋軍制之得失了然明白,就其三者而論之,宋之禁軍不如漢之踐更,漢之踐更不如唐之府兵,三代之制不可遽複,必欲複古之漸以壯國勢、以省國費,皆莫若唐府兵之盡善焉。
然唐行之未百年而中變者,何也?蓋府兵之制,無事則番上宿衛京師,有事則調發出征四遠,雖曰寓兵于農,暇則耕稼,然軍府雜郡縣之中,士卒混編民之内,其他徭役科征未能盡蠲,況又承平日久,兵政廢弛,番易更代多不以時,非法征求分外驅役,此其立制非不善而其行之既久終不能以無弊也。
設使當時知其弊之所在,補其罅、舉其偏而振其所廢墜,雖至今存可也。
惟今聖朝建國幽燕直隸八府之地,蓋古幽冀之域也,杜牧所謂山東、河北“王不得不王、霸不得不霸之所,其人沈鸷,多材力、重許可、耐辛苦、敦五種、本兵矢,他不能蕩者,複産健馬,下者日馳二百裡,所以兵常當天下。
唐自天寶末失此地,其後罄天下之力以經營之不能得其尺寸,人望之若回鹘、吐蕃,無有敢窺者。
必欲使生人無事,其要先去兵,不得山東兵不可去,是兵殺人無有已也。
”由牧此言觀之,則今日京畿之形勝、物力,天下莫敵焉可知已。
彼區區叛将以逆犯順,苟得地之形便尚敢以拒王師,況居萬乘之尊、有萬方之衆而又據形勢之便者哉?文皇建都于此餘六十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