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七
關燈
小
中
大
之意;立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,即漢北軍衛京之意。
漢調兵之制,民年二十三為正,一歲為衛士,二歲為材官騎士,習射禦馳戰陳;年六十五衰老乃得免為庶民,就田裡。
更有三品,有卒更、有踐更、有過更。
古者正卒無常,人皆疊為之,一月一更,為更卒也。
如淳曰:“卒更者正身供正役也,踐更者以錢雇直代行者也,過更者亦以錢雇直,不行者輸之縣官以給代者也。
”臣按:以上漢一代軍制大略具焉。
《唐志》雲:唐有天下二百餘年,而兵之大勢三變。
其始盛時有府兵,府兵後廢而為廣騎,廣騎又廢為方鎮之兵,及其末也,強臣悍将兵布天下,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師,曰禁軍。
臣按:唐一代軍制大略具于此。
府兵之制,起自西魏、後周而備于隋,唐興因之。
武德初,始置軍府,以骠騎、車騎兩将軍領之,析關中為十二道,道皆置府,三年更以道為軍,軍置将、副各一人,以車騎府統之,六年廢十二軍,既而複之,軍置将軍一人,軍有坊置主一人。
太宗貞觀十年,總置折沖府,凡天下十道,置府六百三十四,皆有名号,而關内二百六十有一,皆以隸諸衛。
杜牧曰:“為國者不能無兵也,居外則叛,韓、黥、七國、祿山、仆固是也;居内則篡,卓、莽、曹、馬以下是也。
使外不叛、内不篡,兵不離伍,無自焚之患,将保頸領,無烹狗之谕。
古今已還,法術最長,其置府立衛乎?” 歐陽修曰:“古之有天下國家者,其興亡治亂未始不以德,而自戰國、秦漢以來,鮮不以兵,夫兵豈非重事哉?然其因時制變,以苟趨利便,至于無所不為,而考其法制雖可用于一時,而不足施于後世者多矣,惟唐立府兵之制頗有足稱焉。
蓋古者兵法起于井田,自周衰王制壞而不複,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農,其居處教養、蓄财待事、動作休息皆有節目,雖不能盡合古法,蓋得其大意焉,此高祖、太宗之所以盛也。
” 臣按:史謂府兵之置,居無事時耕于野,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,若四方有事,則命将以出,事解辄罷兵散于府、将歸于朝,故士不失業而将帥無握兵之重,所以防微杜漸、絕禍亂之源也。
嗚呼,太宗遠矣,而子孫不能守,唐遂因以衰而至于亡,後之世主其于祖宗之法固不可輕改,而于兵尤當加慎重焉。
凡民年二十為兵,六十而免,其能騎而射者為越騎,其餘為步兵、武騎、排手、步射。
自高宗、武後時天下久不用兵,府兵之法浸壞,番役更代多不以時,衛士稍稍亡匿,至是益耗散,宿衛不能給,宰相張說乃請一切募士宿衛。
十一年,取京兆、蒲、同、岐、華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長從兵共二十萬,号“長從宿衛”,明年更号曰“廣騎”。
臣按:歐陽修謂夫置兵所以止亂,及其弊也适足為亂,又其甚也至困天下以養亂而遂至于亡焉。
蓋以唐之子孫驕弱,不能謹守高祖、太宗之法,屢變其制,馴緻于天子弱而方鎮強,而唐遂以亡滅,以為措置之勢使然。
嗚呼,茲豈獨勢之使哉,蓋亦人謀之不臧也。
德宗與李泌議複府兵,泌因為上曆叙府兵興廢之由,且言:“府兵平日皆安田畝,每府有折沖領之,折沖以農隙教習戰陳,國家有事征發則以符契下其州及府參驗,發之至所期處将帥按閱,有教習不精者罪其折沖,甚者罪及刺史。
軍還賜勳加賞,便道罷之,行者近不逾時、遠不經歲。
高宗以劉仁軌為洮河鎮守使以圖吐蕃,于是始有久戍之役。
武後以來承平日久,府兵漸堕,為人所賤,百姓恥為之。
又牛仙客以積财得宰相,邊将效之,誘戍卒以缯帛寄府庫,晝則苦役,夜絷地牢,利其死而沒入其财,戍卒還者十無一二,其殘虐如此,然未嘗有外叛内侮、殺帥自擅者,誠以顧戀田園,恐累宗族故也。
自張說募長征兵謂之廣騎,李林甫為相,又奏募人為兵,兵不土著,又無宗族,不自重惜,忘身徇利,禍亂自生,至今為梗。
向使府兵之法常存不廢,安有如此上陵下替之患哉?陛下思複府兵,乃社稷之福,太平有日矣。
”上曰:“俟平河中當與卿議之。
” 臣按:李泌此言可見府兵之善,三代以後所僅見者也。
蓋有恒産者有恒心,有所顧惜者,然後不敢恣肆,有所系累者然後不肯棄舍,凡民皆然而兵尤甚。
自井田之法廢而兵農遂分而不可複合,惟唐府兵之制稍近于古,然行之未久而遂廢,李泌當上陵下替之時,思欲複之,然終不能複,可慨也夫。
穆宗之初立也,兩河略定,蕭俯、段文昌以為天下已太平,漸宜銷兵,請密诏天下兵鎮,有兵處每歲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。
穆宗方荒宴,不以國事為意,遂可其奏。
軍士落籍者衆,皆聚山澤為盜,及朱克融、王庭湊作亂,一呼而亡卒皆集,诏諸道兵讨之,諸道兵既少,皆臨時召募烏合之衆。
臣按:安不忘危,天下不可一日無兵備,甯備而無用,不可欲用而無人,此國家之大戒也。
宋之兵制大概有三,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、備征戍,曰禁軍;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,曰廂軍;選于戶籍或
漢調兵之制,民年二十三為正,一歲為衛士,二歲為材官騎士,習射禦馳戰陳;年六十五衰老乃得免為庶民,就田裡。
更有三品,有卒更、有踐更、有過更。
古者正卒無常,人皆疊為之,一月一更,為更卒也。
如淳曰:“卒更者正身供正役也,踐更者以錢雇直代行者也,過更者亦以錢雇直,不行者輸之縣官以給代者也。
”臣按:以上漢一代軍制大略具焉。
《唐志》雲:唐有天下二百餘年,而兵之大勢三變。
其始盛時有府兵,府兵後廢而為廣騎,廣騎又廢為方鎮之兵,及其末也,強臣悍将兵布天下,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師,曰禁軍。
臣按:唐一代軍制大略具于此。
府兵之制,起自西魏、後周而備于隋,唐興因之。
武德初,始置軍府,以骠騎、車騎兩将軍領之,析關中為十二道,道皆置府,三年更以道為軍,軍置将、副各一人,以車騎府統之,六年廢十二軍,既而複之,軍置将軍一人,軍有坊置主一人。
太宗貞觀十年,總置折沖府,凡天下十道,置府六百三十四,皆有名号,而關内二百六十有一,皆以隸諸衛。
杜牧曰:“為國者不能無兵也,居外則叛,韓、黥、七國、祿山、仆固是也;居内則篡,卓、莽、曹、馬以下是也。
使外不叛、内不篡,兵不離伍,無自焚之患,将保頸領,無烹狗之谕。
古今已還,法術最長,其置府立衛乎?” 歐陽修曰:“古之有天下國家者,其興亡治亂未始不以德,而自戰國、秦漢以來,鮮不以兵,夫兵豈非重事哉?然其因時制變,以苟趨利便,至于無所不為,而考其法制雖可用于一時,而不足施于後世者多矣,惟唐立府兵之制頗有足稱焉。
蓋古者兵法起于井田,自周衰王制壞而不複,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農,其居處教養、蓄财待事、動作休息皆有節目,雖不能盡合古法,蓋得其大意焉,此高祖、太宗之所以盛也。
” 臣按:史謂府兵之置,居無事時耕于野,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,若四方有事,則命将以出,事解辄罷兵散于府、将歸于朝,故士不失業而将帥無握兵之重,所以防微杜漸、絕禍亂之源也。
嗚呼,太宗遠矣,而子孫不能守,唐遂因以衰而至于亡,後之世主其于祖宗之法固不可輕改,而于兵尤當加慎重焉。
凡民年二十為兵,六十而免,其能騎而射者為越騎,其餘為步兵、武騎、排手、步射。
自高宗、武後時天下久不用兵,府兵之法浸壞,番役更代多不以時,衛士稍稍亡匿,至是益耗散,宿衛不能給,宰相張說乃請一切募士宿衛。
十一年,取京兆、蒲、同、岐、華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長從兵共二十萬,号“長從宿衛”,明年更号曰“廣騎”。
臣按:歐陽修謂夫置兵所以止亂,及其弊也适足為亂,又其甚也至困天下以養亂而遂至于亡焉。
蓋以唐之子孫驕弱,不能謹守高祖、太宗之法,屢變其制,馴緻于天子弱而方鎮強,而唐遂以亡滅,以為措置之勢使然。
嗚呼,茲豈獨勢之使哉,蓋亦人謀之不臧也。
德宗與李泌議複府兵,泌因為上曆叙府兵興廢之由,且言:“府兵平日皆安田畝,每府有折沖領之,折沖以農隙教習戰陳,國家有事征發則以符契下其州及府參驗,發之至所期處将帥按閱,有教習不精者罪其折沖,甚者罪及刺史。
軍還賜勳加賞,便道罷之,行者近不逾時、遠不經歲。
高宗以劉仁軌為洮河鎮守使以圖吐蕃,于是始有久戍之役。
武後以來承平日久,府兵漸堕,為人所賤,百姓恥為之。
又牛仙客以積财得宰相,邊将效之,誘戍卒以缯帛寄府庫,晝則苦役,夜絷地牢,利其死而沒入其财,戍卒還者十無一二,其殘虐如此,然未嘗有外叛内侮、殺帥自擅者,誠以顧戀田園,恐累宗族故也。
自張說募長征兵謂之廣騎,李林甫為相,又奏募人為兵,兵不土著,又無宗族,不自重惜,忘身徇利,禍亂自生,至今為梗。
向使府兵之法常存不廢,安有如此上陵下替之患哉?陛下思複府兵,乃社稷之福,太平有日矣。
”上曰:“俟平河中當與卿議之。
” 臣按:李泌此言可見府兵之善,三代以後所僅見者也。
蓋有恒産者有恒心,有所顧惜者,然後不敢恣肆,有所系累者然後不肯棄舍,凡民皆然而兵尤甚。
自井田之法廢而兵農遂分而不可複合,惟唐府兵之制稍近于古,然行之未久而遂廢,李泌當上陵下替之時,思欲複之,然終不能複,可慨也夫。
穆宗之初立也,兩河略定,蕭俯、段文昌以為天下已太平,漸宜銷兵,請密诏天下兵鎮,有兵處每歲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。
穆宗方荒宴,不以國事為意,遂可其奏。
軍士落籍者衆,皆聚山澤為盜,及朱克融、王庭湊作亂,一呼而亡卒皆集,诏諸道兵讨之,諸道兵既少,皆臨時召募烏合之衆。
臣按:安不忘危,天下不可一日無兵備,甯備而無用,不可欲用而無人,此國家之大戒也。
宋之兵制大概有三,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、備征戍,曰禁軍;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,曰廂軍;選于戶籍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