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六

關燈
災,颛顼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,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,遞興遞廢,勝者用事,所受于天也。

    自是之後,名士疊興,晉用舅犯而齊用王子(子成父),吳用孫武,申明軍約,賞罰必信,卒伯諸侯,兼列邦土,雖不及三代之诰誓,然身寵君尊,當世顯揚,可不謂榮焉?豈與世儒闇于大較(法也),不權輕重,猥雲德化,不當用兵,大至窘辱失守,小乃侵犯削弱,遂執不移等哉!故教笞不可廢于家,刑罰不可捐于國,誅伐不可偃于天下,用之有巧拙、行之有逆順耳。

    夏桀、殷纣手搏豺狼、足追驷馬,勇非微也;百戰克勝,諸侯攝伏,權非輕也;秦二世宿軍無用之地,連兵于邊陲,力非弱也;結怨匈奴,絓禍于越,勢非寡也。

    及其威盡勢極,闾巷之人為敵國,咎生窮武之不知足,甘得之心不息也。

     臣按:司馬遷載此于《律書》,言律而先言兵,不言兵之用而言兵之偃,首推原兵戎之始而及春秋、戰國善戰之士,次及桀、纣二世之失,而以孝文拒陳武之言終焉。

    蓋欲世主偃兵息民、綏和通使,使民氣歡洽,陰陽協和,以為造律之本,其意善矣。

    但其謂孫武輩申明軍約,身寵君尊以為榮,則猶戰國之氣習也。

    夫帝王用兵,出于不得已以除民害耳,豈所以為身榮哉?若夫所謂世儒闇于大較,不權輕重,權之一字,誠用兵可否之決也。

    臣以為權于輕重以事言之,不若權于是非則以理決之之為得也。

     漢高祖時,陸賈時時前說《詩》《書》,帝罵之曰:“乃公居馬上而得之,安事《詩》《書》?”賈曰:“居馬上得之,甯可以馬上治之乎?文武并用,長久之道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文武并用,長久之道也,必古有是言而賈稱之,其言僅八字,古今為治,所以立國本、成國治、延國祚誠莫外焉。

    承天命以安民生者,其可用一而遺一乎? 陸賈曰:“天下安,注意相;天下危,注意将。

    将相和調則士豫附,天下雖有變,權不分。

    ” 臣按:陸賈此言雖一時為陳平畫計以謀諸呂,然而國家有變,未有将相乖異而能安定者,此則百世之所同也。

     漢宣帝時,魏相上書曰:“臣聞之,救亂誅暴謂之義兵,兵義者王;敵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,兵應者勝;争恨小故、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,兵忿者敗;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,兵貪者破;恃國家之大、矜民人之衆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,兵驕者滅。

    此五者非但人事,乃天道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魏相論用兵之名有五,首以臣聞之為言,蓋自古有此言而相引之以為宣帝告也。

    後世人主有欲用兵者,恒必以其所遇之敵、所行之事揆之以五者之名,于茲五者果何當欤?必合于義而王、應而勝,然後不得已而興師動衆,苟或有類于所謂忿、貪、驕者則亟止之,而不使其淪于敗破滅之地,則所行者下順人心、上合天道而無敵于天下矣。

     宋歐陽修言于仁宗曰:“自古王者之治天下,雖有憂勤之心而不知緻理之要則心愈勞而事愈乖,雖有納谏之明而無力行之果斷則言愈多而聽愈惑。

    伏思聖心所甚憂而當今所最阙者,不過曰無兵也、無将也、無财用也、無禦戎之策也、無可任之臣也。

    此五者陛下憂其末,而臣謂今皆有之,然陛下未得而用之者,何哉?曰朝廷有三大弊故也,何謂三大弊?一曰不謹号令,二曰不明賞罰,三曰不責功實,三弊因循于上,則萬事廢壞于下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歐陽修當仁宗時上此疏,其言雖為宋而發,然而天下後世威武所以不振、治道所以不立者,政坐此三者而已。

    誠能謹号令之頒、明賞罰之施、責功實之效,則兵将财用不患其無,任用有其臣、禦戎有其策矣,内修外攘,百事具舉,威武豈有不振也哉? 韓琦言于仁宗曰:“今獻策陳邊事者,不過欲朝廷選擇将帥、訓習士卒、修利戈甲、營葺城隍、廣畜資糧,以待黠羌之可勝,此為安邊捍寇之切務,然而凡人之慮皆能及之。

    臣竊以謂此特外憂而已,雖漢唐全盛之時,豈能使四夷常自竄伏而保不為盜哉?若乃綱紀不立、忠佞不分、賞罰不明、号令不信、浮費靡節、橫賜無常、務宴安之逸遊、縱宮庭之奢靡、受女谒之幹請,容近昵之僥幸,此臣所謂内患也。

    且四夷内窺中國,必觀釁而後動,故外憂之起必始内患。

    臣今為陛下計,莫若先治内患以去外憂,内患既平外憂自息,譬若木之有本末,未有本固而枝葉不盛者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為治之大綱曰文與武,文事修而武事不備,猶天之有陽而無陰、地之有柔而無剛、人之有仁而無義也。

    是以自古帝王雖以文德為治,而所以濟其文而使之久安長治者,未嘗不資于武事焉。

    然武之為用,不以用之為功而以不用為大故,武之為文以止戈為義也,是以國家常以武備與文教并行,先事而為之備,無事而為之防,所以遏禍亂于将萌、衛治安于長久,不待乎臨事而始為之、有事而後備之也,不然,則無及矣。

    臣故曆考經史所載威武之事備載之,而舉韓琦先治内患之說終焉。

    昔所謂上策莫如自治者也,琦謂自治之策,立紀綱、分忠佞、明賞罰、慎号令、節浮費、罷橫賜、省逸遊、禁奢靡、絕幹請、抑僥幸,能行此數者則内無患矣,内既無患則威武之本立矣,雖有外患,庸何憂哉? 已上總論威武之道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