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六

關燈
君者心必歸于此,人既樂歸于我,我以親上之民而征虐民之君,則其民豈肯與我為敵哉?” 臣按:孟子此三章皆明征伐之事,一章言春秋之時無義戰之兵,二章言武王仁義之師無血流漂杵之事,三章言湯武仁義之師必不用我善為戰之人。

     《老子》曰: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強天下。

    其事好還,師之所處荊棘生焉,大軍之後必有兇年,故善者果而已矣,不敢以取強焉。

    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驕,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強。

    物壯則老,是謂非道,非道早已。

     林希逸曰:“兵,兇器也。

    我以害人,人亦将以害我,故曰其事好還。

    用師之地,農不得耕,則荊棘生焉;用兵之後,傷天地之和氣,則必有兇年之災。

    ” 臣按:人臣之佐君,當以道勝天下,使天下之臣庶皆出于吾道化之下,若不能以道勝而惟以兵強焉,則所以佐其君者非其道矣。

    所以然者,好勝者必遇其敵,吾以兵加人,而人亦以兵加我,一往一返,必然之理也。

    矧兵戈一興,農業必廢,殺戮既盛,天和必傷,在地則生荊棘,在天則召水旱,在人則緻疾疫,兵雖不可用,亦不能不用,是以善于用兵者必果焉。

    果者何?果決其所行也。

    所以除殘暴、戡禍亂,不果則民害不除而無有已時,如是用兵,斯之謂善,非用以之取強于天下也,用之取強則非善矣。

    然所謂果者,若矜伐自驕,得已而不已,恃強以陵人,則不可也。

    必勿矜、勿伐、勿驕、勿強,不得已焉,恒于果敢之中而存抑謹之意,如是,則吾之兵不至于過壯而老矣。

    蓋兵直為壯,曲為老,凡物皆然,故曰物壯則老。

    苟用兵而矜伐驕強,可以已而不已,則必過壯而老矣,如此,則是不能以道佐主,不能以道佐主則有速死之理,故曰非道早已。

     又曰:夫佳兵者不祥之器。

    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

    是以君子居則貴左,用兵則貴右。

    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為上,故不美也。

    若美必樂之,樂之者是樂殺人也。

    夫樂殺人者,不可得志于天下矣。

     臣按:佳之為言美也,兵者兇事而以之為佳美,是乃世間一種不吉利不祥善之器具也,惟其為不祥之器,是以其用也,在物無不惡之,乃人亦或有以為佳美不惡之者,無乃反以兵為佳乎哉?有道之士心恬淡而志無為,惟以道德為樂,不以兵戎為佳,豈肯處其身于不祥之地而殺人以為樂哉?後世人主如以用兵為佳、殺人為樂,本欲求以得志于天下,卒之殒身覆宗者多矣,老氏之言所宜深戒。

     又曰: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,以無事取天下。

     臣按:老氏此三言所謂以正治國、以無事取天下,與聖人之道無以異也。

    以奇用兵,說者謂奇為詐術,臣竊以為不然,蓋所謂奇者,若所謂攻其無備、出其不意、避實擊虛、乘機設覆,非所謂偏邪不正也。

     又曰:善為士者不武,善戰者不怒,善勝敵者不與,善用人者為之下,是謂不争之德,是謂用人之力。

     臣按:為士者必以文事,而武自名非以善士矣。

    戰所以行天讨,非以洩己怒也,以怒為戰,非善戰矣。

    與人戰而勝焉非善勝也,不與敵戰而敵服,斯乃為善勝矣。

    用人而為之下,不以己長勝物,不以己有陵物,則于用人之道善矣。

    若是者,皆是不争之德而能用人之力者也。

     又曰:用兵有言,吾不敢為主而為客,不敢進寸而退尺,是謂行無行、攘無臂、仍無敵、執無兵。

    禍莫大于輕敵,輕敵幾喪吾寶,故抗兵相加,哀者勝矣。

     臣按:老氏所謂用兵有言,謂世人之用兵者有如此言也。

    我不敢先動而惟應人,是為不敢為主而為客;我之進也固寸步不敢先,若其退也雖至于尺亦不計焉。

    行然後能行,吾之用兵行而若不行;攘者必以臂,吾之行兵如人之攘而不用臂;遇敵必因仍之,吾所因者敵而若無敵;執持必以兵,吾所執者兵而若無兵,若是者蓋以不争為德也。

    然争固不可,而輕敵亦不可,是故行兵之禍,輕敵為最大,輕敵而忽之,不以為哀而反以為喜,則吾所以為國之寶,幾何而不為所喪乎?故兩敵之國,抗兵以相加,其一自哀者常勝,哀者不以用兵為喜,恒戚戚然悲念也。

    惟其不喜于用兵,其志恒有哀矜之意,惟恐或至失誤以喪吾所恃之寶也,則寶常為我所有矣。

    寶者何?國寶于民也,用兵而能哀,其亦異乎以兵為佳者矣。

    不以兵為佳而以為哀,非不得已不用焉,則必不至于敗衄而喪吾之所寶者矣。

     《荀子》曰:觀國之強弱,貧富有征驗,上不隆禮則兵弱,下不愛民則兵弱,己諾不信則兵弱,慶賞不漸則兵弱,将率(與帥同)不能則兵弱。

     臣按:國之強弱在乎兵,就《荀子》之言而反觀之,是故上隆禮則兵強矣,下愛民則兵強矣,己諾而能信則兵強矣,慶賞以其漸則兵強矣,将率能其任則兵強矣。

    觀人之國者不必觀乎其卒伍,觀是五者有能有不能者,則其強弱可知也已。

     臨武君(蓋楚将,不知其姓名)與孫卿議兵于趙成王前,王曰:“請問兵要。

    ”對曰:“上得天時,下得地利,觀敵之變動,後之發,先之至,此用兵之要術也。

    ”孫卿曰:“不然。

    臣所聞古之道,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一民,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六微,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緻遠,士民不親附則湯、武不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