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六
關燈
小
中
大
又倍地(并燕而增一倍之地)而不行仁政,是動天下之兵也。
王速出令,反其旄(老人)倪(小兒),止其重器,謀于燕衆,置君而後去之,則猶(尚也)可及止(及其未發而止之也)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千裡畏人,指齊王也。
一征,初征也。
天下信之,信其志在救民不為暴也。
此言湯之所以七十裡而為政于天下也,齊之取燕,若能如湯之征葛則燕人悅之,而齊可為政于天下矣。
今乃不行仁政而肆為殘虐,則無以慰燕民之望而服諸侯之心,是以不免乎以千裡而畏人也。
” 齊人伐燕,或問曰:“勸齊伐燕,有諸?”曰:“未也。
沈同問燕可伐與,吾應之曰‘可’,彼然而伐之也。
彼如曰‘孰可以伐之’,則将應之曰‘為天吏則可以伐之’。
” 呂大臨曰:“奉行天命謂之天吏。
廢興存亡惟天所命,不敢不從,若湯武是也。
” 臣按:燕、齊皆列國也,燕雖不道,齊非天子而擅興師以伐之,律之以春秋之法固有不當然者,此孟子所以有天吏之說也。
況燕之與齊,地醜德齊,無甚相遠,然燕之君不當以先君之位而予諸人,而其臣亦不當受其君之位而不辭,是時周室微弱,不能執九伐之權,燕齊接壤而鄰國有變亂為之救正,亦不為過。
然是時燕民無罪而為亂者在子哙、子之,齊人既勝燕之後,即當如孟子所言,速出令而返其民之老小,置其國之寶器,誅其君臣之作亂者,然後謀于燕之世臣耆舊,别立君而去,其于燕之土地、人民無所利之,如此,則是為鄰國定亂非取而有之也。
齊王雖非天吏,然存興滅繼絕之心、誅亂安人之意,亦庶幾乎湯武之師矣。
先儒謂湯十一征不是全滅其國取之,則是蹊田而奪之牛,齊王殺其父兄、系累其子弟、毀其宗廟、遷其重器,則是滅絕其國矣,安能逆止諸侯之兵哉?此孟子為齊人畫為區處取燕之策,可以為後世用兵定亂之法。
孟子曰:“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三裡之城、七裡之郭(外城),環而攻之而不勝,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不如地利也;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(甲也)非不堅利也,米粟(谷也)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
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,寡助之至親戚畔之,多助之至天下順之。
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” 朱熹曰:“天時,謂時日支幹、孤虛旺相之屬也。
地利,險阻城池之固也。
人和,得民心之和也。
三裡、七裡,城郭之小者。
郭,外城;環,圍也。
言四面攻圍,曠日持久,必有值天時之善者。
委,棄也。
言不得民心,民不為守也。
域,界限也。
言不戰則已,戰則必勝。
” 張栻曰:“得道者順乎理而已,舉措順理則人心悅服矣,先王之所以緻人和者在此而極。
夫多助之效至于天下順之,其王也孰能禦之?失道則違拂人心,心之所暌,雖親亦疏也,不亦孤且殆哉?雖有高城深池,誰與為守?” 臣按:孟子言天時、地利、人和三言者,萬世用兵之要也,然就其中權其輕重而言,則天不如地、地不如人,用兵以争天下而不得人心之和,雖得天時、地利,猶無得也。
先儒謂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,得人心在得道,本乎道以得人心,則地利之險有人以為之守,天時之善有人以為之乘,先王之守國家用天下,本末具舉,如此,則固以得道得人心為本,而亦不廢天時、地利之末也。
夫用兵者固欲夫三者之兼舉,然所以收人心而使之和者,又非臨時可緻者也,則又在乎平日省刑罰、薄稅斂,教之以孝弟忠信,行先王之政以恤其民,如此,則無敵于天下而為天吏矣,則雖地利不固而天時未順,亦足以自守矣,況兼得天時、地利也哉? 孟子曰:“《春秋》無義戰,彼善于此則有之矣。
征者上伐下也,敵國不相征也。
” 朱熹曰:“《春秋》每書諸侯戰伐之事必加譏貶,以著其擅興之罪,無有以為合于義而許之者,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則有之,如召陵之師之類是也。
征所以正人也,諸侯有罪則天子讨而正之,此《春秋》所以無義戰也。
” 孟子曰:“仁人無敵于天下,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(舂杵)也。
” 朱熹曰:“《武成》言武王伐纣,纣之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,血流漂杵。
孟子言此則其不可信者,然《書》本意乃謂商人自相殺,非謂武王殺之也。
孟子之設是言懼後世之惑,且長不仁之心耳。
” 孟子曰:“有人曰我善為陳、我善為戰,大罪也。
國君好仁,天下無敵焉,南面而征北狄怨,東面而征西夷怨,曰‘奚為後我’。
武王之伐殷也,革車三百兩、虎贲三千人,王曰‘無畏,甯爾也’,非敵百姓也,若崩厥角稽首。
征之為言正也,各欲正己也,焉用戰?” 朱熹曰:“制行伍曰陳,交兵曰戰。
民為暴君所虐皆欲仁者來正己之國也。
” 張栻曰:“不志于仁而徒欲以功力取勝,則天下孰非吾敵?勝與負均為殘民而逆行耳。
” 許謙曰:“孟子之時,皆尚攻戰,能者為賢臣,而孟子乃以為大罪。
蓋國君苟能行仁政以愛其民,使之飽暖安佚,則下民親戴其上矣,其他國之民受虐于
王速出令,反其旄(老人)倪(小兒),止其重器,謀于燕衆,置君而後去之,則猶(尚也)可及止(及其未發而止之也)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千裡畏人,指齊王也。
一征,初征也。
天下信之,信其志在救民不為暴也。
此言湯之所以七十裡而為政于天下也,齊之取燕,若能如湯之征葛則燕人悅之,而齊可為政于天下矣。
今乃不行仁政而肆為殘虐,則無以慰燕民之望而服諸侯之心,是以不免乎以千裡而畏人也。
” 齊人伐燕,或問曰:“勸齊伐燕,有諸?”曰:“未也。
沈同問燕可伐與,吾應之曰‘可’,彼然而伐之也。
彼如曰‘孰可以伐之’,則将應之曰‘為天吏則可以伐之’。
” 呂大臨曰:“奉行天命謂之天吏。
廢興存亡惟天所命,不敢不從,若湯武是也。
” 臣按:燕、齊皆列國也,燕雖不道,齊非天子而擅興師以伐之,律之以春秋之法固有不當然者,此孟子所以有天吏之說也。
況燕之與齊,地醜德齊,無甚相遠,然燕之君不當以先君之位而予諸人,而其臣亦不當受其君之位而不辭,是時周室微弱,不能執九伐之權,燕齊接壤而鄰國有變亂為之救正,亦不為過。
然是時燕民無罪而為亂者在子哙、子之,齊人既勝燕之後,即當如孟子所言,速出令而返其民之老小,置其國之寶器,誅其君臣之作亂者,然後謀于燕之世臣耆舊,别立君而去,其于燕之土地、人民無所利之,如此,則是為鄰國定亂非取而有之也。
齊王雖非天吏,然存興滅繼絕之心、誅亂安人之意,亦庶幾乎湯武之師矣。
先儒謂湯十一征不是全滅其國取之,則是蹊田而奪之牛,齊王殺其父兄、系累其子弟、毀其宗廟、遷其重器,則是滅絕其國矣,安能逆止諸侯之兵哉?此孟子為齊人畫為區處取燕之策,可以為後世用兵定亂之法。
孟子曰:“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三裡之城、七裡之郭(外城),環而攻之而不勝,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不如地利也;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(甲也)非不堅利也,米粟(谷也)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
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,寡助之至親戚畔之,多助之至天下順之。
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” 朱熹曰:“天時,謂時日支幹、孤虛旺相之屬也。
地利,險阻城池之固也。
人和,得民心之和也。
三裡、七裡,城郭之小者。
郭,外城;環,圍也。
言四面攻圍,曠日持久,必有值天時之善者。
委,棄也。
言不得民心,民不為守也。
域,界限也。
言不戰則已,戰則必勝。
” 張栻曰:“得道者順乎理而已,舉措順理則人心悅服矣,先王之所以緻人和者在此而極。
夫多助之效至于天下順之,其王也孰能禦之?失道則違拂人心,心之所暌,雖親亦疏也,不亦孤且殆哉?雖有高城深池,誰與為守?” 臣按:孟子言天時、地利、人和三言者,萬世用兵之要也,然就其中權其輕重而言,則天不如地、地不如人,用兵以争天下而不得人心之和,雖得天時、地利,猶無得也。
先儒謂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,得人心在得道,本乎道以得人心,則地利之險有人以為之守,天時之善有人以為之乘,先王之守國家用天下,本末具舉,如此,則固以得道得人心為本,而亦不廢天時、地利之末也。
夫用兵者固欲夫三者之兼舉,然所以收人心而使之和者,又非臨時可緻者也,則又在乎平日省刑罰、薄稅斂,教之以孝弟忠信,行先王之政以恤其民,如此,則無敵于天下而為天吏矣,則雖地利不固而天時未順,亦足以自守矣,況兼得天時、地利也哉? 孟子曰:“《春秋》無義戰,彼善于此則有之矣。
征者上伐下也,敵國不相征也。
” 朱熹曰:“《春秋》每書諸侯戰伐之事必加譏貶,以著其擅興之罪,無有以為合于義而許之者,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則有之,如召陵之師之類是也。
征所以正人也,諸侯有罪則天子讨而正之,此《春秋》所以無義戰也。
” 孟子曰:“仁人無敵于天下,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(舂杵)也。
” 朱熹曰:“《武成》言武王伐纣,纣之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,血流漂杵。
孟子言此則其不可信者,然《書》本意乃謂商人自相殺,非謂武王殺之也。
孟子之設是言懼後世之惑,且長不仁之心耳。
” 孟子曰:“有人曰我善為陳、我善為戰,大罪也。
國君好仁,天下無敵焉,南面而征北狄怨,東面而征西夷怨,曰‘奚為後我’。
武王之伐殷也,革車三百兩、虎贲三千人,王曰‘無畏,甯爾也’,非敵百姓也,若崩厥角稽首。
征之為言正也,各欲正己也,焉用戰?” 朱熹曰:“制行伍曰陳,交兵曰戰。
民為暴君所虐皆欲仁者來正己之國也。
” 張栻曰:“不志于仁而徒欲以功力取勝,則天下孰非吾敵?勝與負均為殘民而逆行耳。
” 許謙曰:“孟子之時,皆尚攻戰,能者為賢臣,而孟子乃以為大罪。
蓋國君苟能行仁政以愛其民,使之飽暖安佚,則下民親戴其上矣,其他國之民受虐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