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六
關燈
小
中
大
▲總論威武之道(下)
梁惠王曰:“晉國,天下莫強焉,叟之所知也。
及寡人之身,東敗于齊,長子死焉,西喪地于秦七百裡,南辱于楚,寡人恥之。
願比死者一灑之,如之何則可?”孟子對曰:“地方百裡而可以王,王如施仁政于民,省刑罰,薄稅斂,深耕易(治也)耨(耘也),壯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,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長上,可使制梃(杖也)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。
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,父母凍餓,兄弟妻子離散,彼陷溺其民,王往而征之,夫誰與王敵?故曰仁者無敵,王請勿疑。
” 朱熹曰:“百裡,小國也,然能行仁政則天下之民歸之矣。
省刑罰、薄稅斂,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。
君行仁政則民得盡力于農畝,而又有暇日以修禮義,是以尊君親上而樂于效死也,以彼暴虐其民而率吾尊君親上之民往正其罪,彼民方怨其上而樂歸于我,則誰與我為敵哉?仁者無敵,蓋古語也。
百裡可王,以此而已,恐王疑其迂闊,故勉使勿疑也。
” 孔文子曰:“惠王之志在于報怨,孟子之論在于救民,所謂惟天吏則可以伐之,蓋孟子之本意。
” 臣按:惠王之問孟子,意欲強兵以報怨,孟子乃教之以施仁政于民,以為天下莫敵之策。
徐觀其策,不過使民深耕易耨、孝弟忠信則可以制梃而撻秦楚之兵,夫車徒之衆、兵刃之利不足以當秦楚之強,乃欲制梃以撻之,豈不大迂闊而不切于事情哉?然觀戰國之時其國有六,其後皆亡于秦,固以秦之強而有堅甲利兵也,及秦之亡乃不過起于折竿斬木之匹夫,當是時也,天下一家、萬國一君,豈無堅甲利兵哉?然而無救于秦之亡,由是觀之,堅甲利兵雖可以張國威于一時,而孝弟忠信終可以結民心于悠久也,孰謂孟子之言迂闊哉? 齊宣王曰:“寡人有疾,寡人好勇。
”對曰:“王請無好小勇,夫撫劍疾視(怒目而視)曰彼惡敢當我哉?此匹夫之勇,敵一人者也,王請大之。
《詩》雲:‘王赫(怒貌)斯怒,爰(于也)整其旅(衆也),以遏(止也)徂(往也)莒(密人侵阮,徂共之衆),以笃(厚也)周祜(福也),以對(答也)于天下。
’此文王之勇也,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。
《書》曰:‘天降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師,惟曰其助上帝,寵之四方。
有罪無罪,惟我在天下遏敢有越厥志?’一人衡行(謂作亂也)于天下,武王恥之,此武王之勇也,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。
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,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小勇血氣所為,大勇義理所發。
《詩》,《大雅皇矣》篇,此文王之大勇也;《書》,《周書泰誓》之篇也,言武王亦大勇也。
王若能如文、武之為,則天下之民望其一怒以除暴亂而拯己于水火之中,惟恐王之不好勇耳。
” 又曰:“此章言人君能懲小忿則能恤小事,大以交鄰國能養大勇,則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。
” 張栻曰:“小勇者血氣之怒也,大勇者禮義之怒也。
血氣之怒不可有,禮義之怒不可無,知此則可以見性情之正而識天理、人欲之分矣。
” 臣按:怒者七情之一也,怒與喜對,聖人之情發皆中節,其喜也則為慶賞,天下莫不仰其澤,其怒也則為刑戮,天下莫不畏其威。
密人侵阮徂共,二國之人塗炭極矣,文王一怒而二國之人得其安;商辛橫行于天下,天下之人荼毒甚矣,武王一怒而天下之人除其害,是則當世之民惟恐吾君之不怒也。
若夫漢武帝之出師塞北,隋炀帝之渡海征遼,元世祖之興師日本,斯民生于元狩、太初之間,大業至元之世者,何不幸而遭其君之怒哉。
籲,文武之怒,上怒而下喜;三君之怒,上怒而下怨,後世人君尚知所鑒戒哉! 齊人伐燕勝之,宣王問曰:“或謂寡人勿取,或謂寡人取之,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,五旬而舉之,人力不至于此,不取必有天殃,取之何如?”孟子對曰:“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,古之人有行之者,武王是也;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,古之人有行之者,文王是也。
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,箪食壺漿以迎王師,豈有他哉?避水火也。
如水益深,如火益熱,亦運而已矣。
” 朱熹曰:“按《史記》,燕王哙讓國于其相子之而國大亂,齊因伐之,燕士卒不戰、城門不閉,遂大勝燕。
運,轉也。
言齊若更為暴虐,則民将轉而望救于他人矣。
” 趙岐曰:“征伐之道當順民心,民心悅則天意得矣。
” 齊人伐燕取之,諸侯将救燕,宣王曰:“諸侯多謀伐寡人者,何以待之?”孟子對曰:“臣聞七十裡為政于天下者,湯是也,未聞以千裡畏人者也。
《書》(《商書仲虺之诰》,下同)曰‘湯一征,自葛始’,天下信之,東面而征西夷怨,南面而征北狄怨,曰:‘奚為後(言何為不先來伐我)我。
’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(虹也)也,歸市者不止,耕者不變(動也),誅其君而吊其民,若時雨降,民大悅,《書》曰:‘徯(待也)我後(君也),後來其蘇(複生也)。
’今燕虐其民,王往而征之,民以為将拯(救也)己于水火之中也,箪食壺漿以迎王師,若殺其父兄、系累(絷縛也)其子弟、毀其宗廟、遷其重器(寶玉之器),如之何其可也?天下固畏齊之強也,今
及寡人之身,東敗于齊,長子死焉,西喪地于秦七百裡,南辱于楚,寡人恥之。
願比死者一灑之,如之何則可?”孟子對曰:“地方百裡而可以王,王如施仁政于民,省刑罰,薄稅斂,深耕易(治也)耨(耘也),壯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,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長上,可使制梃(杖也)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。
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,父母凍餓,兄弟妻子離散,彼陷溺其民,王往而征之,夫誰與王敵?故曰仁者無敵,王請勿疑。
” 朱熹曰:“百裡,小國也,然能行仁政則天下之民歸之矣。
省刑罰、薄稅斂,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。
君行仁政則民得盡力于農畝,而又有暇日以修禮義,是以尊君親上而樂于效死也,以彼暴虐其民而率吾尊君親上之民往正其罪,彼民方怨其上而樂歸于我,則誰與我為敵哉?仁者無敵,蓋古語也。
百裡可王,以此而已,恐王疑其迂闊,故勉使勿疑也。
” 孔文子曰:“惠王之志在于報怨,孟子之論在于救民,所謂惟天吏則可以伐之,蓋孟子之本意。
” 臣按:惠王之問孟子,意欲強兵以報怨,孟子乃教之以施仁政于民,以為天下莫敵之策。
徐觀其策,不過使民深耕易耨、孝弟忠信則可以制梃而撻秦楚之兵,夫車徒之衆、兵刃之利不足以當秦楚之強,乃欲制梃以撻之,豈不大迂闊而不切于事情哉?然觀戰國之時其國有六,其後皆亡于秦,固以秦之強而有堅甲利兵也,及秦之亡乃不過起于折竿斬木之匹夫,當是時也,天下一家、萬國一君,豈無堅甲利兵哉?然而無救于秦之亡,由是觀之,堅甲利兵雖可以張國威于一時,而孝弟忠信終可以結民心于悠久也,孰謂孟子之言迂闊哉? 齊宣王曰:“寡人有疾,寡人好勇。
”對曰:“王請無好小勇,夫撫劍疾視(怒目而視)曰彼惡敢當我哉?此匹夫之勇,敵一人者也,王請大之。
《詩》雲:‘王赫(怒貌)斯怒,爰(于也)整其旅(衆也),以遏(止也)徂(往也)莒(密人侵阮,徂共之衆),以笃(厚也)周祜(福也),以對(答也)于天下。
’此文王之勇也,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。
《書》曰:‘天降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師,惟曰其助上帝,寵之四方。
有罪無罪,惟我在天下遏敢有越厥志?’一人衡行(謂作亂也)于天下,武王恥之,此武王之勇也,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。
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,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小勇血氣所為,大勇義理所發。
《詩》,《大雅皇矣》篇,此文王之大勇也;《書》,《周書泰誓》之篇也,言武王亦大勇也。
王若能如文、武之為,則天下之民望其一怒以除暴亂而拯己于水火之中,惟恐王之不好勇耳。
” 又曰:“此章言人君能懲小忿則能恤小事,大以交鄰國能養大勇,則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。
” 張栻曰:“小勇者血氣之怒也,大勇者禮義之怒也。
血氣之怒不可有,禮義之怒不可無,知此則可以見性情之正而識天理、人欲之分矣。
” 臣按:怒者七情之一也,怒與喜對,聖人之情發皆中節,其喜也則為慶賞,天下莫不仰其澤,其怒也則為刑戮,天下莫不畏其威。
密人侵阮徂共,二國之人塗炭極矣,文王一怒而二國之人得其安;商辛橫行于天下,天下之人荼毒甚矣,武王一怒而天下之人除其害,是則當世之民惟恐吾君之不怒也。
若夫漢武帝之出師塞北,隋炀帝之渡海征遼,元世祖之興師日本,斯民生于元狩、太初之間,大業至元之世者,何不幸而遭其君之怒哉。
籲,文武之怒,上怒而下喜;三君之怒,上怒而下怨,後世人君尚知所鑒戒哉! 齊人伐燕勝之,宣王問曰:“或謂寡人勿取,或謂寡人取之,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,五旬而舉之,人力不至于此,不取必有天殃,取之何如?”孟子對曰:“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,古之人有行之者,武王是也;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,古之人有行之者,文王是也。
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,箪食壺漿以迎王師,豈有他哉?避水火也。
如水益深,如火益熱,亦運而已矣。
” 朱熹曰:“按《史記》,燕王哙讓國于其相子之而國大亂,齊因伐之,燕士卒不戰、城門不閉,遂大勝燕。
運,轉也。
言齊若更為暴虐,則民将轉而望救于他人矣。
” 趙岐曰:“征伐之道當順民心,民心悅則天意得矣。
” 齊人伐燕取之,諸侯将救燕,宣王曰:“諸侯多謀伐寡人者,何以待之?”孟子對曰:“臣聞七十裡為政于天下者,湯是也,未聞以千裡畏人者也。
《書》(《商書仲虺之诰》,下同)曰‘湯一征,自葛始’,天下信之,東面而征西夷怨,南面而征北狄怨,曰:‘奚為後(言何為不先來伐我)我。
’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(虹也)也,歸市者不止,耕者不變(動也),誅其君而吊其民,若時雨降,民大悅,《書》曰:‘徯(待也)我後(君也),後來其蘇(複生也)。
’今燕虐其民,王往而征之,民以為将拯(救也)己于水火之中也,箪食壺漿以迎王師,若殺其父兄、系累(絷縛也)其子弟、毀其宗廟、遷其重器(寶玉之器),如之何其可也?天下固畏齊之強也,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