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四
關燈
小
中
大
之,事之至難者也,然詩人頌高宗不徒曰武而曰殷武,而又以為湯之緒,以見高宗所以用武遠伐暴亂者,不過承其先世餘烈,以孫而成祖之功緒而已,然則後人所成之功,何者而非前人之緒哉?
《皇矣》,美周也。
其五章曰:帝謂文王(設為天命文王之辭),無然(不可如此)畔(離也)援(攀援),無然歆(欲之動也)羨(愛慕),誕先登于岸(道之極至處)。
密人(密須氏,吉姓之國)不恭,敢距大邦,侵阮(國名)徂(往也)共(阮國之地名)。
王赫斯怒,爰整其旅(周師),以按(遏也)徂旅(密師之往共者),以笃于周祜(福也),以對(答也)于天下。
孟子曰:“此文王之勇也,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。
” 朱熹曰:“人心有所畔援,有所歆羨,則溺于人欲之流而不能以自濟。
文王無是二者,故獨能先知先覺以造道之極至,蓋天實命之而非人力之所及也,是以密人不恭,敢違其命,而擅興師旅以侵阮而往至于共,則赫怒整兵而往,遏其衆以厚周家之福,而答天下之心。
蓋亦因其可怒而怒之,初未嘗有所畔援歆羨也,此文王征伐之始。
” 王安石曰:“有所畔援歆羨,不得其欲而怒,則其怒也私而已,文王之怒是乃與民同怒而異乎人之私怒也。
” 臣按:怒者七情之一,怒而無所畔援歆羨,是怒而得其中,中而中其節,是之謂和。
聖人一心中和之極,是惟不怒,而其所怒者必其所當怒而不可不怒者焉,無所偏倚無所乖戾,乃合天理人情于一心,故一怒而可以安天下之民。
彼秦皇漢武之窮兵黩武,是怒所不當怒者也,所怒者一己之私,一怒而害天下之民,乃至毒流于四海,禍延于子孫。
嗚呼,可不戒哉。
其七章曰:帝謂文王,予(設為上帝之自稱)懷(眷念也)明德(文王之德),不大聲以(猶與也)色,不長夏以革(未詳)。
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(法也)。
帝謂文王,詢爾仇方(仇國),同爾兄弟(與國也),以爾鈎援(鈎梯也),與爾臨(臨車也)沖,以伐崇(國名)墉(城也)。
司馬遷曰:“崇侯虎谮西伯于纣,纣囚西伯于泚裡,其後赦西伯,賜之弓矢鈇钺,得專征伐。
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,西伯歸三年,伐崇侯虎而作豐邑。
” 朱熹曰:“言上帝眷念文王而言其德之深微,不暴著其形迹,又能不作聰明以循天理,故又命之以伐崇也。
呂氏謂此言文王德不形而功無迹,與天同體而已,雖興兵以伐崇,莫非順帝之則而非我也。
” 嚴粲曰:“崇侯谮文王而文王伐之,疑于報私怨者,然虎倡纣為不道,乃天人之所共怒,文王奉天讨罪,何容心哉?蓋由其心純乎天理,故喜怒皆與天合,所仇者非私怒,所同者非苟合也。
” 八章曰:臨沖閑閑(徐緩也),崇墉言言(高大也)。
執訊連連(屬續狀),攸馘(割耳也)安安(不輕暴也)。
是類(祭上帝)是祃(祭始造軍法者),是緻(緻其至)是附(使之來附)。
四方以無侮。
臨沖茀茀(強盛貌),崇墉仡仡(強壯貌)。
是伐是肆(縱兵也)是絕是忽(滅也)。
四方以無拂(戾也)。
左氏曰:“文王伐崇,三旬不降,退修教而複伐之,因壘而降。
” 朱熹曰:“言文王伐崇之初,緩攻徐戰,告祀群神,以緻附來者而四方無不畏服。
及終不服則縱兵以滅之,而四方無不順從也。
夫始攻之緩、戰之徐也,非力不足也,非示之弱也,将以緻附而全之也。
及其終不下而肆之也,則天誅不可以留而罪人不可以不得故也。
此所謂文王之師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文王之伐始于密,王功之始也;終于崇,天下遂無不服,王功之成也。
文王伐崇之師,詩人于其卒章形容文王所以緩攻、徐戰之方,緻至待附之故,及其終不服從而後縱兵誅滅之意。
朱子所以解釋之者明白詳悉,後世帝王伐叛讨罪所當取法焉者也。
《文王有聲》之一章曰:文王有聲,魌(發語辭)駿(大也)有聲。
魌求厥甯,魌觀厥成。
文王烝哉。
其二章曰:文王受命,有此武功。
既伐于崇,作邑于豐(即崇國之地)。
文王烝哉。
孔穎達曰:“武功非獨伐崇而已,所伐邗、耆、密須、昆夷之屬皆是也,别言伐崇者,以其功最大、其伐最後,故特言之,為作邑張本,言功
其五章曰:帝謂文王(設為天命文王之辭),無然(不可如此)畔(離也)援(攀援),無然歆(欲之動也)羨(愛慕),誕先登于岸(道之極至處)。
密人(密須氏,吉姓之國)不恭,敢距大邦,侵阮(國名)徂(往也)共(阮國之地名)。
王赫斯怒,爰整其旅(周師),以按(遏也)徂旅(密師之往共者),以笃于周祜(福也),以對(答也)于天下。
孟子曰:“此文王之勇也,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。
” 朱熹曰:“人心有所畔援,有所歆羨,則溺于人欲之流而不能以自濟。
文王無是二者,故獨能先知先覺以造道之極至,蓋天實命之而非人力之所及也,是以密人不恭,敢違其命,而擅興師旅以侵阮而往至于共,則赫怒整兵而往,遏其衆以厚周家之福,而答天下之心。
蓋亦因其可怒而怒之,初未嘗有所畔援歆羨也,此文王征伐之始。
” 王安石曰:“有所畔援歆羨,不得其欲而怒,則其怒也私而已,文王之怒是乃與民同怒而異乎人之私怒也。
” 臣按:怒者七情之一,怒而無所畔援歆羨,是怒而得其中,中而中其節,是之謂和。
聖人一心中和之極,是惟不怒,而其所怒者必其所當怒而不可不怒者焉,無所偏倚無所乖戾,乃合天理人情于一心,故一怒而可以安天下之民。
彼秦皇漢武之窮兵黩武,是怒所不當怒者也,所怒者一己之私,一怒而害天下之民,乃至毒流于四海,禍延于子孫。
嗚呼,可不戒哉。
其七章曰:帝謂文王,予(設為上帝之自稱)懷(眷念也)明德(文王之德),不大聲以(猶與也)色,不長夏以革(未詳)。
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(法也)。
帝謂文王,詢爾仇方(仇國),同爾兄弟(與國也),以爾鈎援(鈎梯也),與爾臨(臨車也)沖,以伐崇(國名)墉(城也)。
司馬遷曰:“崇侯虎谮西伯于纣,纣囚西伯于泚裡,其後赦西伯,賜之弓矢鈇钺,得專征伐。
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,西伯歸三年,伐崇侯虎而作豐邑。
” 朱熹曰:“言上帝眷念文王而言其德之深微,不暴著其形迹,又能不作聰明以循天理,故又命之以伐崇也。
呂氏謂此言文王德不形而功無迹,與天同體而已,雖興兵以伐崇,莫非順帝之則而非我也。
” 嚴粲曰:“崇侯谮文王而文王伐之,疑于報私怨者,然虎倡纣為不道,乃天人之所共怒,文王奉天讨罪,何容心哉?蓋由其心純乎天理,故喜怒皆與天合,所仇者非私怒,所同者非苟合也。
” 八章曰:臨沖閑閑(徐緩也),崇墉言言(高大也)。
執訊連連(屬續狀),攸馘(割耳也)安安(不輕暴也)。
是類(祭上帝)是祃(祭始造軍法者),是緻(緻其至)是附(使之來附)。
四方以無侮。
臨沖茀茀(強盛貌),崇墉仡仡(強壯貌)。
是伐是肆(縱兵也)是絕是忽(滅也)。
四方以無拂(戾也)。
左氏曰:“文王伐崇,三旬不降,退修教而複伐之,因壘而降。
” 朱熹曰:“言文王伐崇之初,緩攻徐戰,告祀群神,以緻附來者而四方無不畏服。
及終不服則縱兵以滅之,而四方無不順從也。
夫始攻之緩、戰之徐也,非力不足也,非示之弱也,将以緻附而全之也。
及其終不下而肆之也,則天誅不可以留而罪人不可以不得故也。
此所謂文王之師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文王之伐始于密,王功之始也;終于崇,天下遂無不服,王功之成也。
文王伐崇之師,詩人于其卒章形容文王所以緩攻、徐戰之方,緻至待附之故,及其終不服從而後縱兵誅滅之意。
朱子所以解釋之者明白詳悉,後世帝王伐叛讨罪所當取法焉者也。
《文王有聲》之一章曰:文王有聲,魌(發語辭)駿(大也)有聲。
魌求厥甯,魌觀厥成。
文王烝哉。
其二章曰:文王受命,有此武功。
既伐于崇,作邑于豐(即崇國之地)。
文王烝哉。
孔穎達曰:“武功非獨伐崇而已,所伐邗、耆、密須、昆夷之屬皆是也,别言伐崇者,以其功最大、其伐最後,故特言之,為作邑張本,言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