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四
關燈
小
中
大
之衆反不及什二三焉,豈《大易》因《萃》象以除戎器、戒不虞之義哉?伏惟聖明留心武事,明敕所司,通将洪武年間原設衛所軍士隊伍并見在數目以聞,下執政大臣,俾其詳究軍伍前後所以多寡之數,必欲複祖宗之舊,其道何繇,或别有它策,具疏備陳,然後集議,除其舊而新之,收其散而聚之,斷斷乎必有益于國、必無損于民然後行之,庶幾合乎《大易》《萃》卦之象以為國家制治保邦千萬年長久之計,宗社生靈不勝大幸。
聖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,吉兇與民同患,神以知來,知以藏往,其孰能與于此哉?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。
朱熹曰:“聖人之德,無一塵之累,無事則其心寂然,人莫能窺,有事則神知之用,随感而應。
神武不殺,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。
”又曰:“武雖是殺人的事,聖人卻存此神武而不殺也。
” 臣按:神武不殺四字雖聖人以贊《易》卦之用,然武而謂之神,神武而謂之不殺,神武而不殺之一言,是誠聖人文化之妙、用武德之至。
仁函陰陽生殺之機妙,仁義生成之化,方其事之未來也,運其神妙之機而測度之于幾微、朕兆之先,及其事之既往也,斂其明照之用而包函之于幽微陰密之地,用是以立武則變化而莫測,運用而無方,仁厚而不傷,廣大而無間,是即帝堯廣運之武、成湯天錫之勇也。
伏惟聖人在上,體《大易》神智之德,存神武不殺之心,民之有患,不得已而用武,本仁心而運神智,仗道義以施德威,以不殺而為殺也,則聖武布昭于天下,則其所謂乃武者不獨并稱于乃文,而且與乃聖乃神之妙用,巍巍乎、蕩蕩乎,與帝堯之德同一廣運矣。
《虞書》:益曰:“帝德廣運,乃聖乃神,乃武乃文。
” 朱熹曰:“廣者大而無外,運者行之不息。
大而能運則變化不測,故自其威之可畏而言則謂之武,自其英華發外而言則謂之文。
” 臣按:益贊堯之德不徒曰德而且曰帝德,廣運不徒曰廣運而繼曰乃聖乃神、乃武乃文。
謂之乃者,以見帝德之所以廣運有此四者,而其所以知其為聖神文武者乃以時而出之也。
本神聖以為文武,此聖人之文所以為文思而光于四表,而其武所以為神武而不殺也欤。
《商書伊尹》曰:惟我商王布昭敷著聖武,代虐以寬,兆民允懷。
蔡沈曰:“聖武猶《易》所謂神武而不殺者,湯之德威敷著于天下,代桀之虐以吾之寬,故天下之民信而懷之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不徒武而謂之聖武,以見其出于德義之勇,故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,此聖武之實也。
至于天下之民莫不信而懷之,此聖武之效也。
《詩商頌長發》之七章曰:武王載旆,有虔秉钺。
如火烈烈,則莫我敢曷(遏同)。
苞有三蘖(旁生萌蘖,謂韋顧、昆吾也),莫遂莫達,九有有截。
韋顧既伐,昆吾夏桀(韋顧、昆吾皆桀之黨)。
朱嘉曰:“武王,湯也。
虔,敬也。
言恭行天讨也。
言湯既受命,載旆秉钺以征不義,桀與三蘖皆不能遂其惡,而天下截然歸商矣。
初伐韋,次伐顧,次伐昆吾,乃伐桀,當時用師之序如此。
” 臣按:先儒謂載旆秉钺,不敢不虔,所謂臨事而懼也。
夫成湯以天錫勇智之資,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猶虔敬如此,況無成湯之德之才而所遇者又非韋、顧、昆吾之敵,而可以恣肆而不知所懼哉? 《殷武》之首章曰:撻(疾貌)彼殷武,奮伐荊楚。
鹔(冒也)入其阻,裒(聚也)荊之旅。
有截其所,湯孫之緒。
朱熹曰:“《殷武》,殷王之武也。
湯孫,謂高宗。
舊說以此為祀高宗之樂,蓋自盤庚沒而殷道衰,楚人叛之,高宗撻然用武以伐其國,入其險阻以緻其衆,盡平其地使截然齊一,皆高宗之功也。
《易》曰‘高宗伐鬼方,三年克之’,蓋謂此欤。
” 李雩曰:“楚為夷狄之國,世亂則先叛,世治則後服,商室中微,往往為患,高宗所以伐之。
” 朱善曰:“自古中興之君未有不以武德勝者,蓋繼衰亂之後,内之則法度之既弛、紀綱之既壞,外之則諸侯之既叛、四夷之既起,自非以武德勝之,則安能舉王綱于已墜、合人心于已離、撥亂而複反于正哉?若殷之高宗是已,信乎其無愧于為湯之孫矣。
” 臣按:高宗伐鬼方,三年克
聖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,吉兇與民同患,神以知來,知以藏往,其孰能與于此哉?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。
朱熹曰:“聖人之德,無一塵之累,無事則其心寂然,人莫能窺,有事則神知之用,随感而應。
神武不殺,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。
”又曰:“武雖是殺人的事,聖人卻存此神武而不殺也。
” 臣按:神武不殺四字雖聖人以贊《易》卦之用,然武而謂之神,神武而謂之不殺,神武而不殺之一言,是誠聖人文化之妙、用武德之至。
仁函陰陽生殺之機妙,仁義生成之化,方其事之未來也,運其神妙之機而測度之于幾微、朕兆之先,及其事之既往也,斂其明照之用而包函之于幽微陰密之地,用是以立武則變化而莫測,運用而無方,仁厚而不傷,廣大而無間,是即帝堯廣運之武、成湯天錫之勇也。
伏惟聖人在上,體《大易》神智之德,存神武不殺之心,民之有患,不得已而用武,本仁心而運神智,仗道義以施德威,以不殺而為殺也,則聖武布昭于天下,則其所謂乃武者不獨并稱于乃文,而且與乃聖乃神之妙用,巍巍乎、蕩蕩乎,與帝堯之德同一廣運矣。
《虞書》:益曰:“帝德廣運,乃聖乃神,乃武乃文。
” 朱熹曰:“廣者大而無外,運者行之不息。
大而能運則變化不測,故自其威之可畏而言則謂之武,自其英華發外而言則謂之文。
” 臣按:益贊堯之德不徒曰德而且曰帝德,廣運不徒曰廣運而繼曰乃聖乃神、乃武乃文。
謂之乃者,以見帝德之所以廣運有此四者,而其所以知其為聖神文武者乃以時而出之也。
本神聖以為文武,此聖人之文所以為文思而光于四表,而其武所以為神武而不殺也欤。
《商書伊尹》曰:惟我商王布昭敷著聖武,代虐以寬,兆民允懷。
蔡沈曰:“聖武猶《易》所謂神武而不殺者,湯之德威敷著于天下,代桀之虐以吾之寬,故天下之民信而懷之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不徒武而謂之聖武,以見其出于德義之勇,故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,此聖武之實也。
至于天下之民莫不信而懷之,此聖武之效也。
《詩商頌長發》之七章曰:武王載旆,有虔秉钺。
如火烈烈,則莫我敢曷(遏同)。
苞有三蘖(旁生萌蘖,謂韋顧、昆吾也),莫遂莫達,九有有截。
韋顧既伐,昆吾夏桀(韋顧、昆吾皆桀之黨)。
朱嘉曰:“武王,湯也。
虔,敬也。
言恭行天讨也。
言湯既受命,載旆秉钺以征不義,桀與三蘖皆不能遂其惡,而天下截然歸商矣。
初伐韋,次伐顧,次伐昆吾,乃伐桀,當時用師之序如此。
” 臣按:先儒謂載旆秉钺,不敢不虔,所謂臨事而懼也。
夫成湯以天錫勇智之資,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猶虔敬如此,況無成湯之德之才而所遇者又非韋、顧、昆吾之敵,而可以恣肆而不知所懼哉? 《殷武》之首章曰:撻(疾貌)彼殷武,奮伐荊楚。
鹔(冒也)入其阻,裒(聚也)荊之旅。
有截其所,湯孫之緒。
朱熹曰:“《殷武》,殷王之武也。
湯孫,謂高宗。
舊說以此為祀高宗之樂,蓋自盤庚沒而殷道衰,楚人叛之,高宗撻然用武以伐其國,入其險阻以緻其衆,盡平其地使截然齊一,皆高宗之功也。
《易》曰‘高宗伐鬼方,三年克之’,蓋謂此欤。
” 李雩曰:“楚為夷狄之國,世亂則先叛,世治則後服,商室中微,往往為患,高宗所以伐之。
” 朱善曰:“自古中興之君未有不以武德勝者,蓋繼衰亂之後,内之則法度之既弛、紀綱之既壞,外之則諸侯之既叛、四夷之既起,自非以武德勝之,則安能舉王綱于已墜、合人心于已離、撥亂而複反于正哉?若殷之高宗是已,信乎其無愧于為湯之孫矣。
” 臣按:高宗伐鬼方,三年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