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四
關燈
小
中
大
△嚴武備
▲總論威武之道(上)
《易師》之象曰:地中有水,師。
君子以容民畜衆。
程頤曰:“《師》為卦,坤上坎下。
以二體言之,地中有水為衆聚之象;以二卦之義言之,内險外順,險道而以順,行師之義也;以爻言之,一陽而為衆陰之主,統衆之象也,《比》以一陽為衆陰之主而在上,君之象也,《師》以一陽為衆陰之主而在下,将帥之象也。
地中有水,水聚于地中為衆聚之象,故為師也。
君子觀地中有水之象,以容保其民、畜聚其衆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師,兵衆也。
下坎上坤,坎險坤順,坎水坤地。
古者寓兵于農,伏至險于大順,藏不測于至靜之中,水不外于地,兵不外于民,故能養民則可以得衆矣。
” 臣按:先儒謂古者兵農合一,居則為比闾族黨之民,役則為卒伍軍旅之衆,容之畜之于無事之時而用之于有事之日,此衆即此民也,容之則保愛而不傷,畜之則聚處而不散,有以容之故無事之時得以生養而自遂,有以畜之則有事之時易于召集以相衛。
國家之有衆亦猶土地之有險也,地有險則人莫敢逾,國有兵則人不敢犯,然兵雖險而用之又必以順焉,不順不動也。
《序卦》曰:師者衆也,衆必有所比,故受之以《比》。
程頤曰:“人之類必相親輔然後能安,故既有衆則必有所比,《比》所以次《師》也。
” 呂祖謙曰:“《師》以二為主,二将帥也,以一陽而為衆陰之所聽命者;《比》以五為主,以一陽而為衆陰之所親輔者也。
《比》所以次《師》者,言衆雖聽命于将帥,而心當親輔于君也。
” 《雜卦》曰:《比》樂《師》憂。
蘇轼曰:“有親則樂,動衆則憂。
” 餘芑舒曰:“在上而得衆故樂,居下而任衆故憂。
中天下而立,定四海之民,比之樂也;鞠躬盡力,死而後已,成敗利鈍非所逆睹,師之憂也。
” 臣按:《師》之為卦,萬世論行師之道皆不出乎此。
六爻之間,凡軍旅之用,所謂出師、駐師、将兵、将将,與夫奉辭伐罪、旋師班賞,無所不有。
先儒謂雖後世兵書之繁,不如《師》卦六爻之略,且所論者王者之師,比後世權謀之書奇正甚遠。
為天下者制師以立武,立武以衛國,衛國以安民,烏可舍此而他求哉? 《謙》:六五,不富,以其鄰利用侵伐,無不利。
象曰:利用侵伐,征不服也。
程頤曰:“富者衆之所歸,惟财為能聚人,五以君位之尊而執謙順以接于下,衆所歸也,故不富而能有其鄰也。
鄰,近也。
不富而得人之親也,為人君而持謙順,天下所歸心也。
然君道不可專尚謙柔,必須威武相濟,然後能懷服天下,故利行侵伐也。
威德并著,然後盡君道之宜而無所不利也。
征不服者征其文德,謙遜所不能服者也,文德所不能服而不用威武,何以奔馳天下?非人君之中道,謙之過也。
” 朱熹曰:“以柔居尊,在上而能謙者也,故為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,蓋從之者衆矣。
猶有未服者,則利以征之,而于它事亦無不利。
” 楊萬裡曰:“征不服者,不服而征,不得已爾。
舜征苗,不得已也。
漢武征匈奴,豈不得已乎?” 臣按:征者正也,下有不正,上則正之,下之人非有不正之事,而上之人辄興師以侵伐之,則上已不正矣,如正人何?在上之人且謙柔和順,而下之人乃負固不服,桀骜不馴,其不正甚矣,上之人專尚文德而不奮威武以正之,則流于姑息,失之寬縱,乃謙之過,非謙之益也,又豈所謂稱物平施者哉? 《豫》:利建侯行師。
程頤曰:“豫順而動也,豫之義所利在于建侯行師。
夫建侯樹屏所以共安天下,諸侯和順則萬民悅服,兵師之興,衆心和悅則順從而有功,故豫悅之道利于建侯行師也。
又上動而下順,諸侯從王師,衆順令之象,君萬邦聚大衆,非和悅不能使之服從也。
” 朱熹曰:“豫,和樂也。
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也。
”又曰:“建侯行師,順動之大者。
” 臣按:兵師之興所以為民也,興師而民心不悅,則其所行必非王者之師、仁義之舉也。
是以人君舉事既揆之己,複詢之衆,衆心和悅然後從而順之,苟有不悅必中止焉,甯失勢于他人,不失心于己衆。
《酺》之彖曰:酺,揚于王庭
君子以容民畜衆。
程頤曰:“《師》為卦,坤上坎下。
以二體言之,地中有水為衆聚之象;以二卦之義言之,内險外順,險道而以順,行師之義也;以爻言之,一陽而為衆陰之主,統衆之象也,《比》以一陽為衆陰之主而在上,君之象也,《師》以一陽為衆陰之主而在下,将帥之象也。
地中有水,水聚于地中為衆聚之象,故為師也。
君子觀地中有水之象,以容保其民、畜聚其衆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師,兵衆也。
下坎上坤,坎險坤順,坎水坤地。
古者寓兵于農,伏至險于大順,藏不測于至靜之中,水不外于地,兵不外于民,故能養民則可以得衆矣。
” 臣按:先儒謂古者兵農合一,居則為比闾族黨之民,役則為卒伍軍旅之衆,容之畜之于無事之時而用之于有事之日,此衆即此民也,容之則保愛而不傷,畜之則聚處而不散,有以容之故無事之時得以生養而自遂,有以畜之則有事之時易于召集以相衛。
國家之有衆亦猶土地之有險也,地有險則人莫敢逾,國有兵則人不敢犯,然兵雖險而用之又必以順焉,不順不動也。
《序卦》曰:師者衆也,衆必有所比,故受之以《比》。
程頤曰:“人之類必相親輔然後能安,故既有衆則必有所比,《比》所以次《師》也。
” 呂祖謙曰:“《師》以二為主,二将帥也,以一陽而為衆陰之所聽命者;《比》以五為主,以一陽而為衆陰之所親輔者也。
《比》所以次《師》者,言衆雖聽命于将帥,而心當親輔于君也。
” 《雜卦》曰:《比》樂《師》憂。
蘇轼曰:“有親則樂,動衆則憂。
” 餘芑舒曰:“在上而得衆故樂,居下而任衆故憂。
中天下而立,定四海之民,比之樂也;鞠躬盡力,死而後已,成敗利鈍非所逆睹,師之憂也。
” 臣按:《師》之為卦,萬世論行師之道皆不出乎此。
六爻之間,凡軍旅之用,所謂出師、駐師、将兵、将将,與夫奉辭伐罪、旋師班賞,無所不有。
先儒謂雖後世兵書之繁,不如《師》卦六爻之略,且所論者王者之師,比後世權謀之書奇正甚遠。
為天下者制師以立武,立武以衛國,衛國以安民,烏可舍此而他求哉? 《謙》:六五,不富,以其鄰利用侵伐,無不利。
象曰:利用侵伐,征不服也。
程頤曰:“富者衆之所歸,惟财為能聚人,五以君位之尊而執謙順以接于下,衆所歸也,故不富而能有其鄰也。
鄰,近也。
不富而得人之親也,為人君而持謙順,天下所歸心也。
然君道不可專尚謙柔,必須威武相濟,然後能懷服天下,故利行侵伐也。
威德并著,然後盡君道之宜而無所不利也。
征不服者征其文德,謙遜所不能服者也,文德所不能服而不用威武,何以奔馳天下?非人君之中道,謙之過也。
” 朱熹曰:“以柔居尊,在上而能謙者也,故為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,蓋從之者衆矣。
猶有未服者,則利以征之,而于它事亦無不利。
” 楊萬裡曰:“征不服者,不服而征,不得已爾。
舜征苗,不得已也。
漢武征匈奴,豈不得已乎?” 臣按:征者正也,下有不正,上則正之,下之人非有不正之事,而上之人辄興師以侵伐之,則上已不正矣,如正人何?在上之人且謙柔和順,而下之人乃負固不服,桀骜不馴,其不正甚矣,上之人專尚文德而不奮威武以正之,則流于姑息,失之寬縱,乃謙之過,非謙之益也,又豈所謂稱物平施者哉? 《豫》:利建侯行師。
程頤曰:“豫順而動也,豫之義所利在于建侯行師。
夫建侯樹屏所以共安天下,諸侯和順則萬民悅服,兵師之興,衆心和悅則順從而有功,故豫悅之道利于建侯行師也。
又上動而下順,諸侯從王師,衆順令之象,君萬邦聚大衆,非和悅不能使之服從也。
” 朱熹曰:“豫,和樂也。
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也。
”又曰:“建侯行師,順動之大者。
” 臣按:兵師之興所以為民也,興師而民心不悅,則其所行必非王者之師、仁義之舉也。
是以人君舉事既揆之己,複詢之衆,衆心和悅然後從而順之,苟有不悅必中止焉,甯失勢于他人,不失心于己衆。
《酺》之彖曰:酺,揚于王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