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三

關燈
▲戒濫縱之失 《周書呂刑》曰:惟時苗民匪察于獄之麗(附也),罔擇吉人觀于五刑之中,惟時庶威奪貨,斷制五刑以亂無辜,上帝不蠲,降咎于苗,苗民無辭于罰,乃絕厥世。

     蔡沈曰:“苗民不察于獄辭之所麗,又不擇吉人俾觀于五刑之中,惟是貴者以威亂政、富者以貨奪法,斷制五刑,亂虐無罪,上帝不蠲貸而降罰于苗,苗民無所辭其罰而遂殄滅之也。

    ” 陳大猷曰:“自古酷吏如郅都、甯成、嚴延年、王溫舒、周興、來俊臣之流,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孫者,上帝不蠲而絕厥世,古今一律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刑罰之所以不中者非訖于威則訖于富,訖于威所以徇人之勢,訖于富所以阜己之财,用是以斷制刑獄,虐亂無辜之人,民怨于下,天怒于上,卒之所依之勢不可怙,所得之财不能保,而并與己之所有者而喪之,遂使自受姓以來之宗祀亦殄滅而無遺類焉。

    嗚呼,《呂刑》此言豈非萬世典獄者之永鑒哉。

     獄貨非寶,惟府(聚也)辜功,報以庶尤。

    永畏惟罰,非天不中,惟人在命。

    天罰不極,庶民罔有令(善也)政在于天下。

     蔡沈曰:“獄貨,鬻獄而得貨也。

    府,聚也。

    辜功,猶雲罪狀也。

    報以庶尤者,降之百殃也。

    非天不中,惟人在命者,非天不以中道待人,惟人自取其殃禍之命爾。

    ” 吳澂曰:“非天不中而偏罰之,蓋以人之為人,在于有生之命,陷人命以至于死,天豈容之哉?若天之罰不如此其極,則猶吏将無所畏,恣于深刻而施之庶民者皆酷虐之政,無複有令善之政在于天下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獄之于人乃性命之所關系,顧不以公而以私,不以理而以欲,以人之性命而成吾之私家,其與殺越人于貨其心一也。

    盍思曰人之生也乃天之所命,吾以貨而殺人,是逆天命也,天豈容我哉?以貨殺人且不可,況又假天之讨有罪者以殺無罪?是重得罪于天矣。

     《左傳》:僖公二十三年,晉懷公執狐突曰:“子來則免(突之子毛及偃從公子重耳在秦)。

    ”對曰:“父教子貳,何以事君?刑之不濫,君之明也,臣之願也。

    淫刑以逞,誰則無罪?” 臣按:刑以弼教,必原父子之親、君臣之義,以權其輕重以為取舍焉。

    苟在上者理有不明,而惟欲之徇,至用刑誅以快其志,則凡所惡者大者可誅、小者可論而人無容足措手之地矣。

    下拂乎人心,上逆于天道,人雖無如我,何其如天何? 秦文公二十年,初有三族罪。

    孝公用衛鞅變法令,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,不告奸者腰斬。

    始皇并吞六國,毀先王之法,減禮誼之官,專任刑罰,躬摽文墨,晝斷獄,夜理書,目程決事,日懸石之一,而奸邪并生,赭衣塞路,囹圄成市,天下愁怨,潰而叛之。

     臣按:秦不師古,專用刑法,以緻民不聊生而天下潰叛,後世所當以為鑒戒者也。

     漢高祖除秦苛法。

    孝惠欲除三族罪、妖言令,議未決而崩,高後除之。

    孝文元年,盡除收帑相坐律令。

     臣按:古者五刑極于大辟,死一身之外無餘刑也,至秦人始有三族之法,罪及于妻子同産,夫以一人之有罪而其妻子固無罪也,況一族乎?父之族同一氣脈之相傳且猶不可,又況于母族、妻族乎?是人家以一女子适人之故,而累及其一家一族無辜而至于絕宗殒祀,若推其類而至于義之盡,則生女可以不舉矣。

    使家家皆懲之而不舉,則人類不幾于絕乎?所謂妖言之令,尤為無可憑據,言出于人之口而入于人之耳,甚無形迹也,徒以一人之言而坐其一人之罪且不可,況其家族乎?有國者恐其搖民惑衆,或至奸宄之生、禍亂之作,必明立禁條,須必見于手書著于簡牍,成夫文理,質證對驗,明白無疑,然後坐之,不然且将有如賈生之論秦者矣。

    生之言曰:“忠谏者謂之诽謗,深計者謂之妖言,非徒不能禁亂,且因以生亂而至于亡矣。

    ”漢承秦後而一切禁之,其享國至四百餘年,宜哉。

     武帝即位之後,自公孫弘以《春秋》之義繩下,張湯以峻文決理,于是見知之法生而廢格沮诽窮治之獄用。

    湯奏顔異九卿見令不便,不入言而腹诽,論死。

    是後有腹诽之法比,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。

     胡寅曰:“昏主奸臣未有不惡嫉言者,武帝非昏主也,而信張湯立此令,何哉?古者立诽謗之木以求謗言,故士傳言、庶人謗,既許之謗則有口者皆得盡其情矣。

    周厲王雖監謗,亦見其時言路之不隘也,監之而後隘矣。

    秦禁偶語則兩人不得相與言矣,其後又有妖言令,則一人而為國家深計者亦不得獨獻言矣。

    雖然,是猶或發之于口、或筆之于書,得一據證,反是為非,加之罪辟也,若夫腹诽之法不亦異哉?自堯舜大聖猶以知人為難,知人之道必自聽言始,是故敷奏以言,既觀其言,明試以功,又考其事,庶乎盡之而大奸似忠、大佞似信者尚不得而知也,乃探心腹不用形顯而罪之。

    嗚呼,異哉!人心難測甚于知天,腹之所藏何從而驗,今指孝子曰爾欲弑父,指忠臣曰爾欲弑君,指廉人曰爾欲為穿窬,指義士曰爾欲為盜賊,爾雖不言不為吾知,爾之心也。

    然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