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一三
關燈
小
中
大
智者,為其鑿也。
文帝既以任智而獲大位,故凡事皆以所謂智者處之,欲人莫測吾之所為而知所畏懼,将以得其情而攝其心也。
嗚呼,聖人所謂智者豈若是耶?彼蓋自智其智,非吾聖人之智也。
智與仁勇為天下之三達德,缺一不可也,而其所以然者則本于誠焉,誠以用智則所謂行其所無事也。
噫,隋文用其奸謀詭詐以為智,天之未定則因之以奸天位,天之既定則因之以滅宗祀,後世人君有任私智者,尚文帝之鑒哉。
文帝尚慘急而奸回不止,定盜一錢棄市法,聞見不告者坐至死,自此四人共盜一榱桷、三人共竊一瓜,即時行決。
有數人劫執事而謂之曰:“吾豈求财者耶,但為枉人米耳。
而為我奏至尊,自古以來體國立法未有盜一錢而死也,而不為我以聞,吾更來而屬無類矣。
”帝聞之,為停盜取一錢棄市之法。
臣按:先王因情以立法,如衡之于輕重,少者不可多,大者不可小,物有多少、大小而衡一以無心待之,随其多少、大小而權之也。
盜一錢者則坐以死,盜萬錢者又何以加之哉?以是立法,是教天下之為盜者不為盜則已,如必為盜則為其大而毋為其小,甯取其多而不取其少,豈所謂辟以止辟者耶? 唐武後自以久專國事,且内行不謹,欲大誅殺以威之,乃盛開告密之門,擢胡人索元禮為遊擊将軍,令按制獄,元禮推一人必令引數十百人。
周興、來俊臣之徒效之,紛紛繼起,私蓄無賴數百人,專以告密為事,欲陷一人辄令數處俱告,事狀如一。
俊臣與萬國俊共撰《羅織經》數千言,教其徒網羅無辜,織成反狀,構造布置皆有支節。
太後得告密者辄令索元禮等推之,競為訊囚酷法,作大枷有定百脈、突地吼、死豬愁、求破家、反是實,及鳳凰曬開、驢駒拔橛、仙人獻果等名,或倒懸石缒其首,或以醋灌鼻。
每得囚辄先陳其械具以示之,皆戰栗流汗,望風自誣。
胡寅曰:“自古酷刑未有甚于武後之時,其技與其具皆非人理,蓋出于佛氏所說地獄之事也。
佛之意本以怖愚人使之信也,然其說自南北朝瀾漫至唐,未有用以治獄者,佛之言在冊,知之者少,至閻立本圖《地獄變相》形于繪畫則人之得見,而慘刻之吏智巧由是滋矣。
是故惟仁人之言其利溥,佛本以善言之謂治鬼罪于幽陰間耳,不虞其弊使人真受此若也。
籲,亦不仁之甚矣。
” 臣按:先王制刑本以制民使之不敢為惡,後世為惡者乃以刑為行惡之具,其慘酷有如武後時酷吏之所為者,盍思曰吾人也,彼亦人也,人以是加我,我能堪之乎?天道好還,吾害人以保己之富貴,人雖不奈我何,其如天道何?吾雖尊貴,彼雖卑賤,同一知識蠢動也,我與彼均禀性賦形于天地間,天生我亦猶生彼也,不畏于人,獨不畏于天乎? 武後長壽元年,來俊臣羅告同平章事狄仁傑等謀反。
先是,俊臣奏請降敕,一問即承反者得減死,及仁傑下獄,俊臣以此誘之,仁傑即承反是實,俊臣乃少寬之。
仁傑令其子上冤狀,武後覽之以問俊臣,對曰:“仁傑等下獄,未嘗褫其巾帶,寝處安甚。
苟無事實,安肯承反?”太後使通事舍人周綝往視之,俊臣暫假仁傑等巾帶,羅立于西,使綝視之,俊臣詐為仁傑等謝死表,使綝奏之。
樂思晦男數歲,沒入司農,上變,得召見,武後問狀,對曰:“臣父已死,臣家已破,但惜陛下法為俊臣等所弄,陛下不信臣言,可擇朝臣之忠清、陛下素所信任者,為反狀以付俊臣,無不承反矣。
”武後意稍悟,召見仁傑曰:“卿承反何也?”對曰:“不承則已死于拷掠矣。
”武後曰:“何為作謝死表?”對曰:“無之。
”出表示之,乃知其詐。
臣按:路溫舒言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,棰楚刑具之輕者也,人之肌膚尚有所不堪者,況用非法之重刑乎?後世人主觀武後時來俊臣治狄仁傑謀反之獄,及詳樂思晦幼男之言,與仁傑召見之對,則酷吏害人之情狀、罪人承罪之因由,灼然見矣。
武後謂侍臣曰:“頃者周興、來俊臣按獄多連引朝臣,雲其謀反,中間疑有不實,使近臣就獄引問、得其手狀皆自承服,朕不以為疑。
自興、俊臣死,不複聞有反者,然則前死者不有冤耶?”姚元崇對曰:“自垂拱以來,坐謀反死者率皆興等羅織自以為功,陛下使近臣問之,近臣亦不自保,何敢動搖?所問者若有翻覆,懼遭慘毒,不若速死。
賴天啟聖心,興等伏誅,臣以百口為陛下保,自今内外之臣無複反者,若微有實狀,臣請受知而不告之罪。
”武後悅,曰:“烝時宰相皆順成其事,陷朕為淫刑之主,聞卿所言,深合朕心。
”賜元崇錢千缗。
臣按:武後雖女主,然其本心之天理亦未嘗無也,雖以一時酷吏逢其惡用淫刑以逞,彼雖昧于其初,然事久而天理定,事過而善心生,卒亦未嘗不知其非也,是以酷吏無不坐誅,而當時宰臣順成之者亦咎其陷己于淫刑焉。
後世人主觀仁傑之對及元崇此言,凡有大獄必須自引所犯者于前,躬自诘問而毋為所蔽,為刑官者毋逢君之惡,為大臣者必匡君之失,毋使他日其君之悔悟而誅戮之及、咎怨之歸也。
武後時
文帝既以任智而獲大位,故凡事皆以所謂智者處之,欲人莫測吾之所為而知所畏懼,将以得其情而攝其心也。
嗚呼,聖人所謂智者豈若是耶?彼蓋自智其智,非吾聖人之智也。
智與仁勇為天下之三達德,缺一不可也,而其所以然者則本于誠焉,誠以用智則所謂行其所無事也。
噫,隋文用其奸謀詭詐以為智,天之未定則因之以奸天位,天之既定則因之以滅宗祀,後世人君有任私智者,尚文帝之鑒哉。
文帝尚慘急而奸回不止,定盜一錢棄市法,聞見不告者坐至死,自此四人共盜一榱桷、三人共竊一瓜,即時行決。
有數人劫執事而謂之曰:“吾豈求财者耶,但為枉人米耳。
而為我奏至尊,自古以來體國立法未有盜一錢而死也,而不為我以聞,吾更來而屬無類矣。
”帝聞之,為停盜取一錢棄市之法。
臣按:先王因情以立法,如衡之于輕重,少者不可多,大者不可小,物有多少、大小而衡一以無心待之,随其多少、大小而權之也。
盜一錢者則坐以死,盜萬錢者又何以加之哉?以是立法,是教天下之為盜者不為盜則已,如必為盜則為其大而毋為其小,甯取其多而不取其少,豈所謂辟以止辟者耶? 唐武後自以久專國事,且内行不謹,欲大誅殺以威之,乃盛開告密之門,擢胡人索元禮為遊擊将軍,令按制獄,元禮推一人必令引數十百人。
周興、來俊臣之徒效之,紛紛繼起,私蓄無賴數百人,專以告密為事,欲陷一人辄令數處俱告,事狀如一。
俊臣與萬國俊共撰《羅織經》數千言,教其徒網羅無辜,織成反狀,構造布置皆有支節。
太後得告密者辄令索元禮等推之,競為訊囚酷法,作大枷有定百脈、突地吼、死豬愁、求破家、反是實,及鳳凰曬開、驢駒拔橛、仙人獻果等名,或倒懸石缒其首,或以醋灌鼻。
每得囚辄先陳其械具以示之,皆戰栗流汗,望風自誣。
胡寅曰:“自古酷刑未有甚于武後之時,其技與其具皆非人理,蓋出于佛氏所說地獄之事也。
佛之意本以怖愚人使之信也,然其說自南北朝瀾漫至唐,未有用以治獄者,佛之言在冊,知之者少,至閻立本圖《地獄變相》形于繪畫則人之得見,而慘刻之吏智巧由是滋矣。
是故惟仁人之言其利溥,佛本以善言之謂治鬼罪于幽陰間耳,不虞其弊使人真受此若也。
籲,亦不仁之甚矣。
” 臣按:先王制刑本以制民使之不敢為惡,後世為惡者乃以刑為行惡之具,其慘酷有如武後時酷吏之所為者,盍思曰吾人也,彼亦人也,人以是加我,我能堪之乎?天道好還,吾害人以保己之富貴,人雖不奈我何,其如天道何?吾雖尊貴,彼雖卑賤,同一知識蠢動也,我與彼均禀性賦形于天地間,天生我亦猶生彼也,不畏于人,獨不畏于天乎? 武後長壽元年,來俊臣羅告同平章事狄仁傑等謀反。
先是,俊臣奏請降敕,一問即承反者得減死,及仁傑下獄,俊臣以此誘之,仁傑即承反是實,俊臣乃少寬之。
仁傑令其子上冤狀,武後覽之以問俊臣,對曰:“仁傑等下獄,未嘗褫其巾帶,寝處安甚。
苟無事實,安肯承反?”太後使通事舍人周綝往視之,俊臣暫假仁傑等巾帶,羅立于西,使綝視之,俊臣詐為仁傑等謝死表,使綝奏之。
樂思晦男數歲,沒入司農,上變,得召見,武後問狀,對曰:“臣父已死,臣家已破,但惜陛下法為俊臣等所弄,陛下不信臣言,可擇朝臣之忠清、陛下素所信任者,為反狀以付俊臣,無不承反矣。
”武後意稍悟,召見仁傑曰:“卿承反何也?”對曰:“不承則已死于拷掠矣。
”武後曰:“何為作謝死表?”對曰:“無之。
”出表示之,乃知其詐。
臣按:路溫舒言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,棰楚刑具之輕者也,人之肌膚尚有所不堪者,況用非法之重刑乎?後世人主觀武後時來俊臣治狄仁傑謀反之獄,及詳樂思晦幼男之言,與仁傑召見之對,則酷吏害人之情狀、罪人承罪之因由,灼然見矣。
武後謂侍臣曰:“頃者周興、來俊臣按獄多連引朝臣,雲其謀反,中間疑有不實,使近臣就獄引問、得其手狀皆自承服,朕不以為疑。
自興、俊臣死,不複聞有反者,然則前死者不有冤耶?”姚元崇對曰:“自垂拱以來,坐謀反死者率皆興等羅織自以為功,陛下使近臣問之,近臣亦不自保,何敢動搖?所問者若有翻覆,懼遭慘毒,不若速死。
賴天啟聖心,興等伏誅,臣以百口為陛下保,自今内外之臣無複反者,若微有實狀,臣請受知而不告之罪。
”武後悅,曰:“烝時宰相皆順成其事,陷朕為淫刑之主,聞卿所言,深合朕心。
”賜元崇錢千缗。
臣按:武後雖女主,然其本心之天理亦未嘗無也,雖以一時酷吏逢其惡用淫刑以逞,彼雖昧于其初,然事久而天理定,事過而善心生,卒亦未嘗不知其非也,是以酷吏無不坐誅,而當時宰臣順成之者亦咎其陷己于淫刑焉。
後世人主觀仁傑之對及元崇此言,凡有大獄必須自引所犯者于前,躬自诘問而毋為所蔽,為刑官者毋逢君之惡,為大臣者必匡君之失,毋使他日其君之悔悟而誅戮之及、咎怨之歸也。
武後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