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○九
關燈
小
中
大
▲伸冤抑之情
《周禮》:大司寇以肺石(赤石)達窮民,凡遠近騑(無兄弟)獨(無子孫)、老幼之欲有複(猶報也)于上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,三日士聽其辭,以告于上而罪其長。
鄭玄曰:“窮民,天民之窮而無告者。
” 王安石曰:“立三日然後聽之,則又惡民之渎其上,則上瞆毛而不渫,雖誠無告,反不暇治矣。
” 臣按:先儒謂肺者氣之府而外達乎皮毛,惸獨、老幼,天民之窮無告者其微弱也猶國之皮毛焉,心之氣靡不通之也,不通則疾病生焉,故用之達窮民,其有取于是乎?立于肺石三日者,審究考核得其情實,然後以其辭告于上,罪其長焉。
先王之時,民之窮困無告者皆得達于上,牧長不敢遏,左右不能蔽,盡天下之獨、老幼,無一人不得自言其情,又豈有無罪而罹于深文密網者哉? 朝士掌外朝之法,左嘉石(文石)平罷民焉,右肺石(赤石)達窮民焉。
朱申曰:“嘉石設于左,平罷急之民,使之自強于善;肺石設于右,達窮困之民,使之申其情。
” 大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門外而掌其政,以待達窮者與遽,令,聞鼓聲則速逆禦仆與禦庶子。
鄭玄曰:“大寝,路寝也,其門外則内朝之中。
窮,謂窮冤失職,以達于王。
遽,傳也。
” 王安石曰:“路鼓四面,示欲四方無所不達。
大寝之門外,自外至者莫近焉,則欲其聞之速也。
” 臣按:吏治不能以皆善,民情未易以上達,是以成周盛時,思所以通幽隐之情、防壅隔之患,于是有肺石、路鼓之設焉。
民之窮困者則俾之立肺石之上,使人人得而見焉,見之斯知其為窮矣;民之冤抑者則俾之擊路門之鼓,使人人得而聞焉,聞之斯知其為冤矣。
肺石設于外朝,大司寇掌之,而聽之者朝士也,朝士見有立肺石者則以達司寇,司寇以複諸王;路鼓在寝門之外,大仆主之,而守之者禦仆也,禦仆聞有擊鼓聲者則以達大仆,大仆以聞諸王。
瑀然其人立于朝着之間無不見者,朝士雖欲不達司寇、司寇雖欲不達諸王,不可也;填然其聲鳴諸路寝之中無不聞者,仆禦雖欲不聞大仆、大仆雖欲不聞天子,不能也。
是以闾閻之幽悉達于殿陛之上,庶之賤鹹通乎冕旒之前,民無窮而不達,士無冤而不伸,此和氣所以暢達而天地以之而交,治道以之而泰也欤。
漢明帝時,窮治楚王英謀逆獄者累年,系獄者數千人,其人多引列侯皆所未嘗相見者,侍禦史寒朗上書言其誣,帝曰:“即如是,何故引之?”對曰:“其人自知所犯不道,故多有虛引,冀以自明。
”帝曰:“即如是,何不早奏?”怒捶之,左右方引去,朗曰:“願一言而死。
”曰:“臣考囚在事者,鹹共言妖惡大故,臣子所同疾,今出之不如入之,可無後責。
是以考一連十,考十連百。
及公卿相會陛下問以得失,皆長跪言舊制大罪禍及九族,陛下大恩,裁止于身,天下幸甚。
及其歸舍,口雖不言,而仰屋竊歎,莫不知其冤,無敢為陛下言者。
臣今所言,誠死無悔。
”帝意解,後二日,車駕自幸洛陽獄錄囚徒,理出千餘人。
臣按:寒朗所言囚人多引貴顯者冀以自明,及出之不如入,可無後責,與夫公卿相會口不言而歸仰屋竊歎,非但漢時為然,而後世典獄之吏、執事之臣往往皆然,明主所宜深鑒也。
唐高宗時,唐臨為大理卿,帝常錄系囚,前卿所處者多号呼稱冤,臨所處者獨無言,高宗怪問其故,囚曰:“唐卿所處本自無冤。
”高宗歎息良久,曰:“治獄者不當如是耶?” 臣按:前代帝王皆躬自錄囚,蓋以人命至重故也,雖以高宗之昏制于悍後,猶不廢此制。
後世一惟法司是信,而有冤者無由得見上而訴之,此獄所以不清,冤氣郁而和氣為之感傷,有由然也。
武後時,告密者誘人奴告主以求功賞,窦德妃父孝谌妻龐有奴妄為妖異,恐之,請夜祠禱解,奴因發其事,監察禦史薛季昶誣奏以為德妃同祝詛龐氏,當斬其子。
希瑊詣侍禦史徐有功訟冤,有功上奏論之以為無罪,季昶奏有功阿黨惡逆,付法司,法司處有功罪當絞,有功歎曰:“豈我獨死,諸人皆不死邪?”既食熟寝,太後召有功,迎謂曰:“卿比按獄,失出何多?”對曰:“失出,人臣之小過;好生,聖人之大德。
”由是龐氏得減死。
臣按:武後雖稱好殺,然獨容徐有功,後世人主,其臣一拂其意即不知其善矣。
有功謂“失出,人臣之小過;好生,聖人之大德”,可為人主斷刑之鑒。
又曰“豈我獨死,諸人皆不死”,可為人臣陷人之戒。
以上伸冤抑之情 ▲慎眚災之赦 《易解》大象曰:“雷雨作,解。
君子以赦過宥罪。
” 程頤曰:“天地解散而成雷雨,故雷雨作而為解也。
赦釋之,宥寬之。
過失則赦之可也,罪惡而赦之則非義也,故寬之而已。
君子觀雷雨作解之象,體其發育則施恩仁,體其解散則行寬釋也。
” 張子清曰:“雷雨交作則為解,
鄭玄曰:“窮民,天民之窮而無告者。
” 王安石曰:“立三日然後聽之,則又惡民之渎其上,則上瞆毛而不渫,雖誠無告,反不暇治矣。
” 臣按:先儒謂肺者氣之府而外達乎皮毛,惸獨、老幼,天民之窮無告者其微弱也猶國之皮毛焉,心之氣靡不通之也,不通則疾病生焉,故用之達窮民,其有取于是乎?立于肺石三日者,審究考核得其情實,然後以其辭告于上,罪其長焉。
先王之時,民之窮困無告者皆得達于上,牧長不敢遏,左右不能蔽,盡天下之獨、老幼,無一人不得自言其情,又豈有無罪而罹于深文密網者哉? 朝士掌外朝之法,左嘉石(文石)平罷民焉,右肺石(赤石)達窮民焉。
朱申曰:“嘉石設于左,平罷急之民,使之自強于善;肺石設于右,達窮困之民,使之申其情。
” 大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門外而掌其政,以待達窮者與遽,令,聞鼓聲則速逆禦仆與禦庶子。
鄭玄曰:“大寝,路寝也,其門外則内朝之中。
窮,謂窮冤失職,以達于王。
遽,傳也。
” 王安石曰:“路鼓四面,示欲四方無所不達。
大寝之門外,自外至者莫近焉,則欲其聞之速也。
” 臣按:吏治不能以皆善,民情未易以上達,是以成周盛時,思所以通幽隐之情、防壅隔之患,于是有肺石、路鼓之設焉。
民之窮困者則俾之立肺石之上,使人人得而見焉,見之斯知其為窮矣;民之冤抑者則俾之擊路門之鼓,使人人得而聞焉,聞之斯知其為冤矣。
肺石設于外朝,大司寇掌之,而聽之者朝士也,朝士見有立肺石者則以達司寇,司寇以複諸王;路鼓在寝門之外,大仆主之,而守之者禦仆也,禦仆聞有擊鼓聲者則以達大仆,大仆以聞諸王。
瑀然其人立于朝着之間無不見者,朝士雖欲不達司寇、司寇雖欲不達諸王,不可也;填然其聲鳴諸路寝之中無不聞者,仆禦雖欲不聞大仆、大仆雖欲不聞天子,不能也。
是以闾閻之幽悉達于殿陛之上,庶之賤鹹通乎冕旒之前,民無窮而不達,士無冤而不伸,此和氣所以暢達而天地以之而交,治道以之而泰也欤。
漢明帝時,窮治楚王英謀逆獄者累年,系獄者數千人,其人多引列侯皆所未嘗相見者,侍禦史寒朗上書言其誣,帝曰:“即如是,何故引之?”對曰:“其人自知所犯不道,故多有虛引,冀以自明。
”帝曰:“即如是,何不早奏?”怒捶之,左右方引去,朗曰:“願一言而死。
”曰:“臣考囚在事者,鹹共言妖惡大故,臣子所同疾,今出之不如入之,可無後責。
是以考一連十,考十連百。
及公卿相會陛下問以得失,皆長跪言舊制大罪禍及九族,陛下大恩,裁止于身,天下幸甚。
及其歸舍,口雖不言,而仰屋竊歎,莫不知其冤,無敢為陛下言者。
臣今所言,誠死無悔。
”帝意解,後二日,車駕自幸洛陽獄錄囚徒,理出千餘人。
臣按:寒朗所言囚人多引貴顯者冀以自明,及出之不如入,可無後責,與夫公卿相會口不言而歸仰屋竊歎,非但漢時為然,而後世典獄之吏、執事之臣往往皆然,明主所宜深鑒也。
唐高宗時,唐臨為大理卿,帝常錄系囚,前卿所處者多号呼稱冤,臨所處者獨無言,高宗怪問其故,囚曰:“唐卿所處本自無冤。
”高宗歎息良久,曰:“治獄者不當如是耶?” 臣按:前代帝王皆躬自錄囚,蓋以人命至重故也,雖以高宗之昏制于悍後,猶不廢此制。
後世一惟法司是信,而有冤者無由得見上而訴之,此獄所以不清,冤氣郁而和氣為之感傷,有由然也。
武後時,告密者誘人奴告主以求功賞,窦德妃父孝谌妻龐有奴妄為妖異,恐之,請夜祠禱解,奴因發其事,監察禦史薛季昶誣奏以為德妃同祝詛龐氏,當斬其子。
希瑊詣侍禦史徐有功訟冤,有功上奏論之以為無罪,季昶奏有功阿黨惡逆,付法司,法司處有功罪當絞,有功歎曰:“豈我獨死,諸人皆不死邪?”既食熟寝,太後召有功,迎謂曰:“卿比按獄,失出何多?”對曰:“失出,人臣之小過;好生,聖人之大德。
”由是龐氏得減死。
臣按:武後雖稱好殺,然獨容徐有功,後世人主,其臣一拂其意即不知其善矣。
有功謂“失出,人臣之小過;好生,聖人之大德”,可為人主斷刑之鑒。
又曰“豈我獨死,諸人皆不死”,可為人臣陷人之戒。
以上伸冤抑之情 ▲慎眚災之赦 《易解》大象曰:“雷雨作,解。
君子以赦過宥罪。
” 程頤曰:“天地解散而成雷雨,故雷雨作而為解也。
赦釋之,宥寬之。
過失則赦之可也,罪惡而赦之則非義也,故寬之而已。
君子觀雷雨作解之象,體其發育則施恩仁,體其解散則行寬釋也。
” 張子清曰:“雷雨交作則為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