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九
關燈
小
中
大
者少,故七軌;野塗所由者又少,故五軌。
此内外、廣狹之制異也。
” 臣按:太平之治,非止政教流行于王朝國都之内,則雖道塗往來之所無一而不合于轍迹之度,然後為天下一統焉。
苟有一之或窒閡閉隔焉,則有所不行者矣,豈所謂車同軌哉? 《史記》:禹開九州,通九道,陂九澤,度九山。
孔穎達曰:“通九州之道路。
”臣按:《左傳》“禹經啟九道”即此。
《春秋》:昭公元年,秦公子爇奔晉,造舟于河。
臣按《初學記》,公子爇造舟處在蒲阪夏陽津,今蒲津浮橋是也。
《禮記》:季春之月,命司空曰:“時雨将降,下水上騰,循行國邑,周視原野,修利堤防,道達溝渎,開通道路,毋有障塞。
” 鄭玄曰:“溝渎與道路皆不得不通,所以除水潦便民事也。
古者溝上有路。
” 方悫曰:“修利則修而利之使無害,道達則道而達之使無壅,開通則開而通之使無窮,皆欲其無有障塞而已。
障言蔽顯以為隐,塞言窒虛以為實,凡此皆豫備水災之術也。
” 臣按:先王當季春之月,恐自時厥後大雨時行,水潦将至,或至于淹沒道路而成淖濘,有妨車馬行旅之往來,故先時而為之備水患也如此。
《爾雅》:路、旅,途也。
路、場、猷、行,道也(博說道之異名)。
一達謂之道路(長道),二達謂之岐旁(岐道旁出也),三達謂之劇旁(數道交錯謂之劇),四達謂之衢(交道四出),五達謂之康(康莊之衢),六達謂之莊,七達謂之劇骖(一道交複有一岐出者),八達謂之崇期(四道交出),九達謂之逵(四道交出複有旁通)。
臣按:此則╉道之異名也。
天子造舟,諸侯維舟,大夫方舟,士特舟,庶人乘。
郭璞曰:“造舟,比船為橋。
維者,維連四船。
方者,并兩船。
特,單船也。
,并木以渡。
” 臣按:造舟、維舟、方舟即今所謂浮橋,特舟即今渡船,即今殽筏。
《國語》:周定王使單襄公聘于宋,遂假道于陳以聘于楚,火(心星也)朝觌(謂晨見也)矣,道(路也)茀(穢塞也)不可行也,候不在疆,司空不視塗,澤不陂,川不梁,單子曰:“夫辰角(大辰蒼龍之角,星名也)見而雨畢,天根(亢氐之間)見而水涸,故先王之教曰‘雨畢而除道,水涸而成梁’,故《夏令》曰‘九月除道,十月成梁’。
” 臣按:《夏令》,夏後氏之令,周所因也。
除道所以便行旅,成梁所以便民,使不病涉也。
孟子曰:“歲十一月徒杠(方橋可通徒行者)成,十二月輿梁(橋可通車輿者)成,民未病涉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周十一月,夏九月也;周十二月,夏十月也。
《夏令》曰‘十月成梁’,蓋農工已畢,可用民力,又時将寒冱,水有橋梁則民不患于徒涉,亦王政之一事也。
”又曰:“先王之政,細大具舉,而無事不合人心、順天理,故其公平正大之體、紀綱法度之施,雖纖悉之間亦無遺恨如此。
” 臣按:先王之治非獨其大綱大法無有偏而不舉之處,則雖一道徑之微、一津河之小,民之所以經行之處亦必委曲而為之處置焉,惟恐其行步之龃龉、足徑之瘒瘃也。
聖人仁民之政無往而不存,其小者尚如此,況其關系之大者哉? 漢薛宣子惠為彭城令,宣至其縣,橋梁、郵亭不修,宣心知惠不能。
臣按:鄭子産以乘輿濟人于溱洧,孟轲氏譏其不知為政;陳國道茀不可行而川不梁,單襄公知其必亡。
蓋道路、橋梁雖于政治無大幹系,然王道至大而全備,一有所阙,雖若無甚害者,然而一人不遂其欲、一事不當其理、一物不得其濟,亦足以為大段之累、全體之虧也。
故大人行政,雖受一命、居一邑,亦無不盡其心焉者。
薛宣于見其子之為邑,橋梁不修而知其無所能,由是推而大之,知夫觇人之國者,因其塗不治、川不梁則知其國之不振也,豈不然哉?是以君子欲成其大,必盡力于其小,欲成其全,惟恐其一之或有虧也,良以此夫。
晉杜預以孟津渡險有覆沒之患,請建河橋于富平津,議者謂殷周所都,曆聖賢而不作者,必不可立故也。
預曰:“造舟為梁,則河橋之謂也。
”及橋成,武帝從百寮臨會,舉觞屬預曰:“非君此橋不立也。
”對曰:“非陛下之明,臣亦不敢施其微巧。
” 臣按:《元和志》雲:河陽浮橋,架黃河為之,以船為腳,竹褷互之。
初,預造橋時,議者多謂殷周無有作橋于河者,預引《詩大明》“造舟為梁”為證,然《詩》不言其所造之處,《史記》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二月,初作河橋,蓋橋作于河也。
然是時秦未有孟津之地,而所作之橋不在此爾。
唐開元九年,複作于蒲津。
唐開元九年,新作蒲津橋,熔鐵為牛。
張說曰:“河有三橋,蒲津居其一。
舊制,橫百丈,連船千艘,辮修笮以維之,系圍木以距之。
開元十二載,俾鐵代竹,取堅易脆,結為連鎖,熔以為伏牛,偶立于兩岸,禁連于河中,潬鎖以持航,牛以系纜,亦将厭水物、奠浮梁。
” 臣按:凡于水必用鐵,非徒以其堅,亦以其能厭水物也。
以上道塗之備
此内外、廣狹之制異也。
” 臣按:太平之治,非止政教流行于王朝國都之内,則雖道塗往來之所無一而不合于轍迹之度,然後為天下一統焉。
苟有一之或窒閡閉隔焉,則有所不行者矣,豈所謂車同軌哉? 《史記》:禹開九州,通九道,陂九澤,度九山。
孔穎達曰:“通九州之道路。
”臣按:《左傳》“禹經啟九道”即此。
《春秋》:昭公元年,秦公子爇奔晉,造舟于河。
臣按《初學記》,公子爇造舟處在蒲阪夏陽津,今蒲津浮橋是也。
《禮記》:季春之月,命司空曰:“時雨将降,下水上騰,循行國邑,周視原野,修利堤防,道達溝渎,開通道路,毋有障塞。
” 鄭玄曰:“溝渎與道路皆不得不通,所以除水潦便民事也。
古者溝上有路。
” 方悫曰:“修利則修而利之使無害,道達則道而達之使無壅,開通則開而通之使無窮,皆欲其無有障塞而已。
障言蔽顯以為隐,塞言窒虛以為實,凡此皆豫備水災之術也。
” 臣按:先王當季春之月,恐自時厥後大雨時行,水潦将至,或至于淹沒道路而成淖濘,有妨車馬行旅之往來,故先時而為之備水患也如此。
《爾雅》:路、旅,途也。
路、場、猷、行,道也(博說道之異名)。
一達謂之道路(長道),二達謂之岐旁(岐道旁出也),三達謂之劇旁(數道交錯謂之劇),四達謂之衢(交道四出),五達謂之康(康莊之衢),六達謂之莊,七達謂之劇骖(一道交複有一岐出者),八達謂之崇期(四道交出),九達謂之逵(四道交出複有旁通)。
臣按:此則╉道之異名也。
天子造舟,諸侯維舟,大夫方舟,士特舟,庶人乘。
郭璞曰:“造舟,比船為橋。
維者,維連四船。
方者,并兩船。
特,單船也。
,并木以渡。
” 臣按:造舟、維舟、方舟即今所謂浮橋,特舟即今渡船,即今殽筏。
《國語》:周定王使單襄公聘于宋,遂假道于陳以聘于楚,火(心星也)朝觌(謂晨見也)矣,道(路也)茀(穢塞也)不可行也,候不在疆,司空不視塗,澤不陂,川不梁,單子曰:“夫辰角(大辰蒼龍之角,星名也)見而雨畢,天根(亢氐之間)見而水涸,故先王之教曰‘雨畢而除道,水涸而成梁’,故《夏令》曰‘九月除道,十月成梁’。
” 臣按:《夏令》,夏後氏之令,周所因也。
除道所以便行旅,成梁所以便民,使不病涉也。
孟子曰:“歲十一月徒杠(方橋可通徒行者)成,十二月輿梁(橋可通車輿者)成,民未病涉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周十一月,夏九月也;周十二月,夏十月也。
《夏令》曰‘十月成梁’,蓋農工已畢,可用民力,又時将寒冱,水有橋梁則民不患于徒涉,亦王政之一事也。
”又曰:“先王之政,細大具舉,而無事不合人心、順天理,故其公平正大之體、紀綱法度之施,雖纖悉之間亦無遺恨如此。
” 臣按:先王之治非獨其大綱大法無有偏而不舉之處,則雖一道徑之微、一津河之小,民之所以經行之處亦必委曲而為之處置焉,惟恐其行步之龃龉、足徑之瘒瘃也。
聖人仁民之政無往而不存,其小者尚如此,況其關系之大者哉? 漢薛宣子惠為彭城令,宣至其縣,橋梁、郵亭不修,宣心知惠不能。
臣按:鄭子産以乘輿濟人于溱洧,孟轲氏譏其不知為政;陳國道茀不可行而川不梁,單襄公知其必亡。
蓋道路、橋梁雖于政治無大幹系,然王道至大而全備,一有所阙,雖若無甚害者,然而一人不遂其欲、一事不當其理、一物不得其濟,亦足以為大段之累、全體之虧也。
故大人行政,雖受一命、居一邑,亦無不盡其心焉者。
薛宣于見其子之為邑,橋梁不修而知其無所能,由是推而大之,知夫觇人之國者,因其塗不治、川不梁則知其國之不振也,豈不然哉?是以君子欲成其大,必盡力于其小,欲成其全,惟恐其一之或有虧也,良以此夫。
晉杜預以孟津渡險有覆沒之患,請建河橋于富平津,議者謂殷周所都,曆聖賢而不作者,必不可立故也。
預曰:“造舟為梁,則河橋之謂也。
”及橋成,武帝從百寮臨會,舉觞屬預曰:“非君此橋不立也。
”對曰:“非陛下之明,臣亦不敢施其微巧。
” 臣按:《元和志》雲:河陽浮橋,架黃河為之,以船為腳,竹褷互之。
初,預造橋時,議者多謂殷周無有作橋于河者,預引《詩大明》“造舟為梁”為證,然《詩》不言其所造之處,《史記》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二月,初作河橋,蓋橋作于河也。
然是時秦未有孟津之地,而所作之橋不在此爾。
唐開元九年,複作于蒲津。
唐開元九年,新作蒲津橋,熔鐵為牛。
張說曰:“河有三橋,蒲津居其一。
舊制,橫百丈,連船千艘,辮修笮以維之,系圍木以距之。
開元十二載,俾鐵代竹,取堅易脆,結為連鎖,熔以為伏牛,偶立于兩岸,禁連于河中,潬鎖以持航,牛以系纜,亦将厭水物、奠浮梁。
” 臣按:凡于水必用鐵,非徒以其堅,亦以其能厭水物也。
以上道塗之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