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六
關燈
小
中
大
▲寶玉之器
《書》:輯(斂也)五瑞(信也),既月乃日,觐四嶽群牧,班瑞于群後。
朱熹曰:“公執桓圭、侯執信圭、伯執躬圭、子執谷璧、男執蒲璧,五等諸侯執之以合符于天子而驗其信否也。
” 臣按:物質之美而貴者莫如玉,故天子而下皆執之,蓋以至貴之人而執至美之物,天子則以是而緻敬于天,諸侯則用是而盡誠于天子也。
《禹貢》:揚州,厥貢瑤琨。
梁州,厥貢纮。
雍州,厥貢惟球琳、琅玕。
蔡沈曰:“瑤琨,玉石名,《詩》曰‘何以舟之,維玉及瑤琨’,《說文》雲:‘石之美似玉者,取之可以為禮器。
’纮,玉磬也。
球琳,美玉也。
琅玕,石之似珠者,《爾雅》曰:‘西北之美者,有昆侖虛之球琳、琅玕。
’” 臣按:玉之為物,自古中國所在有之,觀諸《山海經》可見矣。
在堯舜之世已用為圭璧,《禹貢》之時揚、梁、雍三州所貢已有玉石,在戰國時卞和所獻之玉出于荊山,漢之時關中之藍田、幽州之玉田皆有玉焉,是時西域未通于中國也。
今中國未聞有出玉之處,而所用之玉皆自于阗國來,于阗之玉有白、玄、綠三種,皆出于河,亦與古人所謂玉蘊石而山輝者異,是則中國之玉出于石而必用斫,外夷之玉生于水而必用撈也,豈古今土地生物有不同欤,抑玉乃土石之精粹者,其生也有限而取之也有盡耶?況古人以玉比德,無故不去其身,用以為器用、雜佩之類不一而足,是以制字者如瓊瑤、瑄璟之類逾二百,則玉在古多而為用夥可知矣,今世闾閻小民有不識玉者,何古如彼之多而今如此之少耶?由是推之,漢之金以斤計而每以萬為言,唐則以兩計而比于漢者少,而宋又少于唐,今日又少于宋,無乃數千年之後,中國之金殆将與玉同耶?為世道遠慮者不可不為之限節也。
《詩鄘風君子偕老》曰:副(祭服首飾)笄六珈(以玉加于笄為飾)。
臣按:先儒謂副,祭服之首飾,編發為之。
笄,衡笄也,垂于副之兩旁當耳,其下以紞懸瑱。
衡笄以玉為之,今之簪也。
紞織如條,上屬于衡。
瑱以玉為之,以纩縛之而屬于紞,懸之當耳,似今之珥也。
《衛風淇奧》曰:充耳琇瑩。
朱熹曰:“充耳,瑱也。
琇瑩,美石也。
天子玉瑱,諸侯以石。
”《鄭風》之《女曰雞鳴》曰:雜佩以贈之。
朱熹曰:“雜佩者左右佩玉也,上橫曰珩,下系三組,貫以蠙珠,中組之半貫一大珠曰瑀,末懸一玉兩端皆銳曰沖牙,兩旁組半各懸一玉長博而方曰琚,其末各懸一玉如半璧而内向曰璜,又以兩組貫珠,上系珩兩端、下交貫于瑀而下系兩璜,行則沖牙觸璜而有聲也。
” 《齊風》之《著》曰:尚之以瓊華乎而,尚之以瓊瑩乎而,尚之以瓊英乎而。
朱熹曰:“瓊華,美石似玉者,即所以為瑱也。
瓊瑩、瓊英,亦皆美石似玉者。
”《秦風》之《渭陽》曰:何以贈之,瓊瑰玉佩。
孔穎達曰:“瓊者,玉之美名,非玉名也。
瑰者,美石之名。
” 《小雅》之《采芑》曰:朱芾斯皇,有玱蔥珩。
朱熹曰:“玱,玉聲。
蔥,蒼色如蔥者也。
珩,佩首橫玉也。
禮,三命赤芾、蔥珩。
”《斯幹》曰:乃生男子,載弄之璋。
朱熹曰:“半圭曰璋。
” 《大東》曰:鞙鞙(長貌)佩殽。
鄭玄曰:“佩殽者,以瑞玉為佩。
” 《大雅》之《棫樸》曰:濟濟辟王,左右奉璋,奉璋峨峨。
又曰:追琢其章,金玉其相。
朱熹曰:“祭祀之禮,王祼以圭瓒,諸臣助之;亞祼以璋瓒,左右奉之。
其判在内,亦有趣向之意。
峨峨,盛壯也。
追,雕也,金曰雕、玉曰琢。
” 《旱麓》曰:瑟(缜密貌)彼玉瓒,黃流在中。
朱熹曰:“玉瓒,圭瓒也,以圭為柄,黃金為勺,青金為外而朱其中也。
黃流,郁鬯也。
釀黍為酒,築郁金煮而和之,使芬芳條鬯,以瓒酌而禮之也。
” 《韓奕》曰:韓侯入觐,以其介圭。
朱熹曰:“介圭,封圭,執之為贽,以合瑞于王也。
”《江漢》曰:厘爾圭瓒,鬯一卣。
朱熹曰:“厘,賜;卣,尊也。
” 《商頌》之《長發》曰:受小球大球。
鄭玄曰:“小球,鎮圭尺有二寸;大球,大圭三尺也,皆天子之所執也。
” 臣按:以上皆三百篇《詩》中所言及玉者,大抵先王之世所用以為首飾、佩服、祭器、貢贽者皆玉也,後世乃舍中國比德之玉而寶遠夷無用之石以為用,甚至傾帑藏以易之,此何見也? 《周禮
朱熹曰:“公執桓圭、侯執信圭、伯執躬圭、子執谷璧、男執蒲璧,五等諸侯執之以合符于天子而驗其信否也。
” 臣按:物質之美而貴者莫如玉,故天子而下皆執之,蓋以至貴之人而執至美之物,天子則以是而緻敬于天,諸侯則用是而盡誠于天子也。
《禹貢》:揚州,厥貢瑤琨。
梁州,厥貢纮。
雍州,厥貢惟球琳、琅玕。
蔡沈曰:“瑤琨,玉石名,《詩》曰‘何以舟之,維玉及瑤琨’,《說文》雲:‘石之美似玉者,取之可以為禮器。
’纮,玉磬也。
球琳,美玉也。
琅玕,石之似珠者,《爾雅》曰:‘西北之美者,有昆侖虛之球琳、琅玕。
’” 臣按:玉之為物,自古中國所在有之,觀諸《山海經》可見矣。
在堯舜之世已用為圭璧,《禹貢》之時揚、梁、雍三州所貢已有玉石,在戰國時卞和所獻之玉出于荊山,漢之時關中之藍田、幽州之玉田皆有玉焉,是時西域未通于中國也。
今中國未聞有出玉之處,而所用之玉皆自于阗國來,于阗之玉有白、玄、綠三種,皆出于河,亦與古人所謂玉蘊石而山輝者異,是則中國之玉出于石而必用斫,外夷之玉生于水而必用撈也,豈古今土地生物有不同欤,抑玉乃土石之精粹者,其生也有限而取之也有盡耶?況古人以玉比德,無故不去其身,用以為器用、雜佩之類不一而足,是以制字者如瓊瑤、瑄璟之類逾二百,則玉在古多而為用夥可知矣,今世闾閻小民有不識玉者,何古如彼之多而今如此之少耶?由是推之,漢之金以斤計而每以萬為言,唐則以兩計而比于漢者少,而宋又少于唐,今日又少于宋,無乃數千年之後,中國之金殆将與玉同耶?為世道遠慮者不可不為之限節也。
《詩鄘風君子偕老》曰:副(祭服首飾)笄六珈(以玉加于笄為飾)。
臣按:先儒謂副,祭服之首飾,編發為之。
笄,衡笄也,垂于副之兩旁當耳,其下以紞懸瑱。
衡笄以玉為之,今之簪也。
紞織如條,上屬于衡。
瑱以玉為之,以纩縛之而屬于紞,懸之當耳,似今之珥也。
《衛風淇奧》曰:充耳琇瑩。
朱熹曰:“充耳,瑱也。
琇瑩,美石也。
天子玉瑱,諸侯以石。
”《鄭風》之《女曰雞鳴》曰:雜佩以贈之。
朱熹曰:“雜佩者左右佩玉也,上橫曰珩,下系三組,貫以蠙珠,中組之半貫一大珠曰瑀,末懸一玉兩端皆銳曰沖牙,兩旁組半各懸一玉長博而方曰琚,其末各懸一玉如半璧而内向曰璜,又以兩組貫珠,上系珩兩端、下交貫于瑀而下系兩璜,行則沖牙觸璜而有聲也。
” 《齊風》之《著》曰:尚之以瓊華乎而,尚之以瓊瑩乎而,尚之以瓊英乎而。
朱熹曰:“瓊華,美石似玉者,即所以為瑱也。
瓊瑩、瓊英,亦皆美石似玉者。
”《秦風》之《渭陽》曰:何以贈之,瓊瑰玉佩。
孔穎達曰:“瓊者,玉之美名,非玉名也。
瑰者,美石之名。
” 《小雅》之《采芑》曰:朱芾斯皇,有玱蔥珩。
朱熹曰:“玱,玉聲。
蔥,蒼色如蔥者也。
珩,佩首橫玉也。
禮,三命赤芾、蔥珩。
”《斯幹》曰:乃生男子,載弄之璋。
朱熹曰:“半圭曰璋。
” 《大東》曰:鞙鞙(長貌)佩殽。
鄭玄曰:“佩殽者,以瑞玉為佩。
” 《大雅》之《棫樸》曰:濟濟辟王,左右奉璋,奉璋峨峨。
又曰:追琢其章,金玉其相。
朱熹曰:“祭祀之禮,王祼以圭瓒,諸臣助之;亞祼以璋瓒,左右奉之。
其判在内,亦有趣向之意。
峨峨,盛壯也。
追,雕也,金曰雕、玉曰琢。
” 《旱麓》曰:瑟(缜密貌)彼玉瓒,黃流在中。
朱熹曰:“玉瓒,圭瓒也,以圭為柄,黃金為勺,青金為外而朱其中也。
黃流,郁鬯也。
釀黍為酒,築郁金煮而和之,使芬芳條鬯,以瓒酌而禮之也。
” 《韓奕》曰:韓侯入觐,以其介圭。
朱熹曰:“介圭,封圭,執之為贽,以合瑞于王也。
”《江漢》曰:厘爾圭瓒,鬯一卣。
朱熹曰:“厘,賜;卣,尊也。
” 《商頌》之《長發》曰:受小球大球。
鄭玄曰:“小球,鎮圭尺有二寸;大球,大圭三尺也,皆天子之所執也。
” 臣按:以上皆三百篇《詩》中所言及玉者,大抵先王之世所用以為首飾、佩服、祭器、貢贽者皆玉也,後世乃舍中國比德之玉而寶遠夷無用之石以為用,甚至傾帑藏以易之,此何見也? 《周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