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四
關燈
小
中
大
聚、财用之所出、九谷之所生、六畜之所産,其數要不可以不辨也,其利害不可以不知也。
數則列而計之也,要則總而計之也,利則凡可以利人者也,害則凡可以害人者也。
周知其利害,則将以興其利而除其害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掌天下之地圖而隸于司馬,謹之也。
戰國策士每言窺周室則可以按圖籍争天下,漢大将軍王鳳亦雲《太史公書》有地形厄塞,不宜在諸侯王,然則古人圖志雖司徒營之,即藏之司馬,秘不得見,所以弭盜而防患也。
蕭何入秦,獨收圖籍,自漢掌之司空,浸以洩露,當時如淮南諸王皆按輿地圖謀變,以此知古人之慮遠矣。
觀此說則知古人重圖籍有如此者,唐人設兵部,屬有四,一曰職方部,我朝因之。
職方所掌者兵戎、邊防之政,而沿邊圖本實在焉,但不若周人悉掌天下之地雲爾。
《左傳》:昭公十二年,楚子狩于州來,左史倚相趨過,王曰:“是良史也,是能讀三墳、五典、八索、九丘。
” 孔安國曰:“伏羲始畫八卦,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,繇是文籍生焉。
伏羲、神農、黃帝之書謂之三墳,言大道也;少昊、颛顼、高辛、唐、虞之書謂之五典,言常道也。
至于夏、商、周之書雖設教不倫,雅诰奧義其歸一揆,是故曆代寶之以為大訓。
八卦之說謂之八索,求其義也;九州之志謂之九丘,丘,聚也,言九州所有、土地所生、風氣所宜,皆聚此書也。
” 程頤曰:“所謂大道,若性與天道之說,聖人豈得而去之哉?若言陰陽、四時、七政、五行之道,亦必至要之理,非如後世之繁衍末術也,固亦常道,聖人所不去也。
或者所謂羲、農之書乃後人稱述當時之事,失其義理,如許行為神農之言,及陰陽權變、醫方稱黃帝之說耳,此聖人所以去之也。
五典既皆常道,又去其三,蓋上古雖已有文字而制立法度,為治有迹得以紀載,有史官以識其事,自堯始耳。
” 臣按:三墳五典之說始見于此,孔安國謂此即上世帝王遺書,則是書之來也久矣。
《周禮》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,此書之掌于朝廷官職者也;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、五典、八索、九丘,此書之傳于學士、大夫者也。
今三皇五帝之書存于世者惟堯、舜二典,其他如九頭、五龍、攝提等十紀,其說荒誕不經,其後宋毛漸所得之《三墳》則又僞妄顯然,斷非古昔聖神之舊典也。
孔子删《書》始于堯、舜,所以為萬世法者,皆日用常行之理,萬世帝王為治之大經大法無出此者矣。
《史記》:孔子之時,周室微而禮樂廢、《詩》《書》缺。
追迹三代之禮,序《書》傳,上紀唐虞之際,下至秦缪。
古者《詩》三千餘篇,孔子去其重,取其可施于禮義,上采契、後稷,中述殷、周之盛,至幽、厲之缺,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,以求合《韶》《武》《雅》《頌》之音。
禮樂自此可得而述,以備王道,成六藝。
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《系》《象》《說卦》《文言》。
孔子以《詩》《書》、禮、樂教,子弟蓋三千焉,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。
魯哀公十四年春,狩大野。
叔孫氏車子商獲獸,以為不祥。
仲尼視之,曰:“麟也。
”取之。
曰:“河不出,圖雒不出書,吾已矣夫!”乃因史記作《春秋》,上至隐公,下訖哀公十四年。
孔安國曰:“孔子生于周末,睹史籍之繁文,懼覽者之不一,遂乃定禮樂、明舊章,删《詩》為三百篇,約史記而修《春秋》,贊《易》道以黜八索,述職方以除九丘,讨論墳典,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。
” 朱熹曰:“孔子删《詩》《書》、定禮樂、修《春秋》、贊《周易》,皆傳先王之舊。
” 臣按:萬世儒道宗于孔子,天下書籍本于六經,六經者萬世經典之祖也,為學而不本于六經非正學,立言而不祖于六經非雅言,施治而不本于六經非善治,是以自古帝王欲繼天而建極闡道以為治,莫不崇尚孔子焉。
所謂崇尚之者,非謂加其封号、優其祀典、複其子孫也,明六經之文使其義之不舛,正六經之義使其道之不悖,行六經之道使其言之不虛,夫然斯謂崇尚孔子也已。
秦始皇三十四年,燒《詩》《書》、百家語。
臣按:秦無道之罪十數,如壞井田、刑三族、坑儒生、罪妖言之類,然皆一時之事也,繼其後者苟一旦興改革起廢之心,其弊端可撤而去,其墜緒可尋而理也,若夫《詩》《書》、百家語皆自古聖帝明王、賢人君子精神心術之微、道德文章之懿、行義事功之大、建置議論之詳,所以闡明已往而垂示将來者,固非一人之事,亦非一日可成,累千百人之見、積千萬年之久而後備具者也,乃以一人之私,快一時之意,付之烈焰,使之散為飛煙、蕩為寒灰,以贻千萬世無窮之恨。
嗚呼,秦之罪上通于天矣,始皇、李斯所以為萬世之罪人欤。
《漢書藝文志》序曰:昔仲尼沒而微言絕,七十子喪而大義乖。
戰國縱橫,真僞分争,諸子之言紛然殽(雜也)亂。
至秦患之,乃燔滅文章,以愚黔首。
漢興,改秦之敗,大收篇籍,廣開獻書之路。
迄孝武世,書缺簡脫,禮壞樂崩。
聖上喟然而稱曰:“朕甚闵焉。
”于是建藏書之策,置寫書之官,下及諸子傳說,皆充秘府。
至成帝時,以書頗散亡,使谒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,诏光祿大夫劉向校諸經傳諸子詩賦,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,太史令尹鹹校數術,侍醫李柱國校方技。
每一書已(畢也),向辄條其篇目、撮其指意,錄而奏之。
會向卒,哀帝複使向子歆卒父業,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《七略》,故有“輯(與集同)略”(謂諸書之總要)、有“六藝略”(六藝,六經也)、有“諸子略”、有“詩賦略”、有“
數則列而計之也,要則總而計之也,利則凡可以利人者也,害則凡可以害人者也。
周知其利害,則将以興其利而除其害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掌天下之地圖而隸于司馬,謹之也。
戰國策士每言窺周室則可以按圖籍争天下,漢大将軍王鳳亦雲《太史公書》有地形厄塞,不宜在諸侯王,然則古人圖志雖司徒營之,即藏之司馬,秘不得見,所以弭盜而防患也。
蕭何入秦,獨收圖籍,自漢掌之司空,浸以洩露,當時如淮南諸王皆按輿地圖謀變,以此知古人之慮遠矣。
觀此說則知古人重圖籍有如此者,唐人設兵部,屬有四,一曰職方部,我朝因之。
職方所掌者兵戎、邊防之政,而沿邊圖本實在焉,但不若周人悉掌天下之地雲爾。
《左傳》:昭公十二年,楚子狩于州來,左史倚相趨過,王曰:“是良史也,是能讀三墳、五典、八索、九丘。
” 孔安國曰:“伏羲始畫八卦,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,繇是文籍生焉。
伏羲、神農、黃帝之書謂之三墳,言大道也;少昊、颛顼、高辛、唐、虞之書謂之五典,言常道也。
至于夏、商、周之書雖設教不倫,雅诰奧義其歸一揆,是故曆代寶之以為大訓。
八卦之說謂之八索,求其義也;九州之志謂之九丘,丘,聚也,言九州所有、土地所生、風氣所宜,皆聚此書也。
” 程頤曰:“所謂大道,若性與天道之說,聖人豈得而去之哉?若言陰陽、四時、七政、五行之道,亦必至要之理,非如後世之繁衍末術也,固亦常道,聖人所不去也。
或者所謂羲、農之書乃後人稱述當時之事,失其義理,如許行為神農之言,及陰陽權變、醫方稱黃帝之說耳,此聖人所以去之也。
五典既皆常道,又去其三,蓋上古雖已有文字而制立法度,為治有迹得以紀載,有史官以識其事,自堯始耳。
” 臣按:三墳五典之說始見于此,孔安國謂此即上世帝王遺書,則是書之來也久矣。
《周禮》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,此書之掌于朝廷官職者也;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、五典、八索、九丘,此書之傳于學士、大夫者也。
今三皇五帝之書存于世者惟堯、舜二典,其他如九頭、五龍、攝提等十紀,其說荒誕不經,其後宋毛漸所得之《三墳》則又僞妄顯然,斷非古昔聖神之舊典也。
孔子删《書》始于堯、舜,所以為萬世法者,皆日用常行之理,萬世帝王為治之大經大法無出此者矣。
《史記》:孔子之時,周室微而禮樂廢、《詩》《書》缺。
追迹三代之禮,序《書》傳,上紀唐虞之際,下至秦缪。
古者《詩》三千餘篇,孔子去其重,取其可施于禮義,上采契、後稷,中述殷、周之盛,至幽、厲之缺,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,以求合《韶》《武》《雅》《頌》之音。
禮樂自此可得而述,以備王道,成六藝。
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《系》《象》《說卦》《文言》。
孔子以《詩》《書》、禮、樂教,子弟蓋三千焉,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。
魯哀公十四年春,狩大野。
叔孫氏車子商獲獸,以為不祥。
仲尼視之,曰:“麟也。
”取之。
曰:“河不出,圖雒不出書,吾已矣夫!”乃因史記作《春秋》,上至隐公,下訖哀公十四年。
孔安國曰:“孔子生于周末,睹史籍之繁文,懼覽者之不一,遂乃定禮樂、明舊章,删《詩》為三百篇,約史記而修《春秋》,贊《易》道以黜八索,述職方以除九丘,讨論墳典,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。
” 朱熹曰:“孔子删《詩》《書》、定禮樂、修《春秋》、贊《周易》,皆傳先王之舊。
” 臣按:萬世儒道宗于孔子,天下書籍本于六經,六經者萬世經典之祖也,為學而不本于六經非正學,立言而不祖于六經非雅言,施治而不本于六經非善治,是以自古帝王欲繼天而建極闡道以為治,莫不崇尚孔子焉。
所謂崇尚之者,非謂加其封号、優其祀典、複其子孫也,明六經之文使其義之不舛,正六經之義使其道之不悖,行六經之道使其言之不虛,夫然斯謂崇尚孔子也已。
秦始皇三十四年,燒《詩》《書》、百家語。
臣按:秦無道之罪十數,如壞井田、刑三族、坑儒生、罪妖言之類,然皆一時之事也,繼其後者苟一旦興改革起廢之心,其弊端可撤而去,其墜緒可尋而理也,若夫《詩》《書》、百家語皆自古聖帝明王、賢人君子精神心術之微、道德文章之懿、行義事功之大、建置議論之詳,所以闡明已往而垂示将來者,固非一人之事,亦非一日可成,累千百人之見、積千萬年之久而後備具者也,乃以一人之私,快一時之意,付之烈焰,使之散為飛煙、蕩為寒灰,以贻千萬世無窮之恨。
嗚呼,秦之罪上通于天矣,始皇、李斯所以為萬世之罪人欤。
《漢書藝文志》序曰:昔仲尼沒而微言絕,七十子喪而大義乖。
戰國縱橫,真僞分争,諸子之言紛然殽(雜也)亂。
至秦患之,乃燔滅文章,以愚黔首。
漢興,改秦之敗,大收篇籍,廣開獻書之路。
迄孝武世,書缺簡脫,禮壞樂崩。
聖上喟然而稱曰:“朕甚闵焉。
”于是建藏書之策,置寫書之官,下及諸子傳說,皆充秘府。
至成帝時,以書頗散亡,使谒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,诏光祿大夫劉向校諸經傳諸子詩賦,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,太史令尹鹹校數術,侍醫李柱國校方技。
每一書已(畢也),向辄條其篇目、撮其指意,錄而奏之。
會向卒,哀帝複使向子歆卒父業,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《七略》,故有“輯(與集同)略”(謂諸書之總要)、有“六藝略”(六藝,六經也)、有“諸子略”、有“詩賦略”、有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