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四
關燈
小
中
大
▲圖籍之儲
《易》:上古結繩而治,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,百官以治,萬民以察,蓋取諸《愊》。
朱熹曰:“上古結繩而治,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。
天下事有古未之為而後人為之,固不可無者,此類是也。
” 徐幾曰:“上古民淳事簡,事之小大惟結繩以識之亦足以為治,至後世風俗俞薄,欺詐日生,而書契不容不作矣。
書,文字也;契,合約也。
言有不能記者書識之,事有不能信者契驗之。
” 程龍曰:“十三卦制器尚象,凡所以為民生利用安身、養生送死之道已無遺憾矣,然百官以治、萬民以察,卒歸之《愊》之書契,何也?蓋器利用便則巧僞生、憂患作,聖人憂之,故終之以書契之取象,其視網罟等象雖非一時之利,實萬世之大利也。
故結繩初易為網罟,終易為書契,聖人以定大業、斷大疑悉于書契乎,觀百官、治萬民察誠非書契不可也。
十三卦終以《愊》卦之取象,聖人之意深矣。
” 臣按:此字書之祖,萬世書契之所自出、文學之所繇宗者也,豈特一時治百官、察萬民而已哉?然萬世之下所以治百官、察萬民者皆永賴焉,夫百官以治、萬民以察,聖人作為書契以垂萬世之用為此而已,後世乃至用之以駕虛誕之說、紀浮誇之辭、載怪僻之事、寫淫蕩之情,豈聖人始制文字之意哉? 《周禮》: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,以佐王安擾邦國,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(東西為廣)輪(南北為輪)之數,辨其山(積石曰山)林(竹木曰林)、川(注渎曰川)澤(水鐘曰澤)、丘(土高曰丘)陵(大阜曰陵)、墳(水涯曰墳)衍(下平曰衍)、原(高平曰原)隰(下濕曰隰)之名物。
鄭玄曰:“土地之圖,若今郡國輿地圖。
” 臣按:此即後世地志、圖經之所始也。
《周禮》大司徒之職首以建邦之土地之圖為任,可見地官為職所以佐王安擾邦國者,雖無所不統而其最當切而先者,萬民之數、九州之域、五土之名也,後世圖經、地志蓋原于此。
國朝洪武三年,命儒士魏俊民等六人編類天下郡縣地理形勢,降附始末為《大明志》。
永樂十六年又遣官分行天下采摭事實,然未成書。
英宗皇帝乃命儒臣因其舊修成一書,命曰《大明一統志》,然所輯者皆沿前代之舊,載古今事迹,紀形勝、備風俗、考沿革、廣見聞,前古所未有也。
揆之于大司徒所掌之圖則倍之矣,然所謂建邦之土地、人民之數則未備焉。
臣請于地圖之外,依《周禮》别為一籍,凡天下兩畿十三藩及府州縣皆各為一圖,縣合于州、州合于郡、郡合于藩,總為天下圖,掌于戶部,凡其疆域、道理、山川、物産、裡數、戶口、錢谷應所有者皆具其中,一有取舍斂散,按圖而考其實,粲然如指諸掌也。
此成周盛時,大司徒佐王安擾邦國之首務。
小史掌邦國之志,奠系世、辨昭穆。
鄭玄曰:“志謂記也,《春秋》所謂《周志》、《國語》所謂《鄭書》之屬是也。
系世則帝系,《世本》之屬也。
” 王昭禹曰:“父謂之昭,子謂之穆,父子相代謂之世,世之所出謂之系。
奠系世以知其本所出,辨昭穆以知其世序,凡此皆有書,小史則定而辨之。
” 臣按:古者封建之制行,分土列爵各有分地、各有分民,而在其邦國者亦各有其國之私書,所謂志者是也。
志雖作于侯國而籍則掌于王官,其事之大者在奠系世、辨昭穆焉。
後世封建之制廢,仕者無世官、無分地,然魏晉以來官有簿狀、家有譜系,官之選舉必繇于簿狀,家之婚姻必繇于譜系,曆代并有圖譜局,置郎、令、史以掌之,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譜事。
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狀者則上之,官為考定詳實,藏于秘閣,副在左戶,若私書有濫則糾之以官籍,官籍不及則稽之以私書,所以人尚譜牒之學、家藏譜系之書。
自五代以來其書散佚不傳,非獨無官秘閣、左戶之藏,而士大夫能通譜牒之學者蓋亦鮮矣。
今制,惟勳臣、武胄有世官者,襲替之際具其宗圖,藏在所司,而文臣之初應舉入官者亦一具家狀,既仕之後不複究矣,此亦一缺典也。
外史掌書外令,掌四方之志(記也),掌三皇五帝之書,掌達書名于四方。
若以書使于四方則書其令。
鄭玄曰:“外令,王令下畿外也。
四方之志,若晉之《乘》、楚之《梼杌》、魯之《春秋》。
三皇五帝之書,所謂三墳五典也。
” 王昭禹曰:“掌四方之志則下以知風俗之所向,三皇五帝之書則上以考古昔之所行。
” 臣按:孔安國曰:伏羲、神農、皇帝之書謂之三墳,言大道也;少昊、颛顼、高辛、唐、虞之書謂之五典,言常道也;九州之志謂之九丘,丘,聚也,言九州所有土地、所生風氣、所宜者皆聚此書也。
今外史所掌者四方之志,其九丘之類也;三皇五帝之書,即所謂三墳五典也。
達其名于四方,使天下之人皆知有此書也。
今世天下郡縣皆有圖經、地志,藏其副于學校,而總收于禮部,藏于内閣,朝廷又頒五經四書于天下學校,使校官掌之,亦周官外史之遺意也。
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,辨其邦國、都鄙、四夷、八蠻、七閩、九貉、五戎、六狄之人民與其财用,九谷、六畜之數要,周知其利害。
王昭禹曰:“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,以天下之圖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,則其所掌者特圖而已。
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,則其所掌典非特圖也,又掌其地焉。
邦國,諸侯之國也;都鄙,邦國之采邑也。
自邦國、都鄙至于蠻、夷、閩、貉、戎、狄,雖有内外之殊,然先王之政一視而同仁,其人民之所
朱熹曰:“上古結繩而治,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。
天下事有古未之為而後人為之,固不可無者,此類是也。
” 徐幾曰:“上古民淳事簡,事之小大惟結繩以識之亦足以為治,至後世風俗俞薄,欺詐日生,而書契不容不作矣。
書,文字也;契,合約也。
言有不能記者書識之,事有不能信者契驗之。
” 程龍曰:“十三卦制器尚象,凡所以為民生利用安身、養生送死之道已無遺憾矣,然百官以治、萬民以察,卒歸之《愊》之書契,何也?蓋器利用便則巧僞生、憂患作,聖人憂之,故終之以書契之取象,其視網罟等象雖非一時之利,實萬世之大利也。
故結繩初易為網罟,終易為書契,聖人以定大業、斷大疑悉于書契乎,觀百官、治萬民察誠非書契不可也。
十三卦終以《愊》卦之取象,聖人之意深矣。
” 臣按:此字書之祖,萬世書契之所自出、文學之所繇宗者也,豈特一時治百官、察萬民而已哉?然萬世之下所以治百官、察萬民者皆永賴焉,夫百官以治、萬民以察,聖人作為書契以垂萬世之用為此而已,後世乃至用之以駕虛誕之說、紀浮誇之辭、載怪僻之事、寫淫蕩之情,豈聖人始制文字之意哉? 《周禮》: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,以佐王安擾邦國,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(東西為廣)輪(南北為輪)之數,辨其山(積石曰山)林(竹木曰林)、川(注渎曰川)澤(水鐘曰澤)、丘(土高曰丘)陵(大阜曰陵)、墳(水涯曰墳)衍(下平曰衍)、原(高平曰原)隰(下濕曰隰)之名物。
鄭玄曰:“土地之圖,若今郡國輿地圖。
” 臣按:此即後世地志、圖經之所始也。
《周禮》大司徒之職首以建邦之土地之圖為任,可見地官為職所以佐王安擾邦國者,雖無所不統而其最當切而先者,萬民之數、九州之域、五土之名也,後世圖經、地志蓋原于此。
國朝洪武三年,命儒士魏俊民等六人編類天下郡縣地理形勢,降附始末為《大明志》。
永樂十六年又遣官分行天下采摭事實,然未成書。
英宗皇帝乃命儒臣因其舊修成一書,命曰《大明一統志》,然所輯者皆沿前代之舊,載古今事迹,紀形勝、備風俗、考沿革、廣見聞,前古所未有也。
揆之于大司徒所掌之圖則倍之矣,然所謂建邦之土地、人民之數則未備焉。
臣請于地圖之外,依《周禮》别為一籍,凡天下兩畿十三藩及府州縣皆各為一圖,縣合于州、州合于郡、郡合于藩,總為天下圖,掌于戶部,凡其疆域、道理、山川、物産、裡數、戶口、錢谷應所有者皆具其中,一有取舍斂散,按圖而考其實,粲然如指諸掌也。
此成周盛時,大司徒佐王安擾邦國之首務。
小史掌邦國之志,奠系世、辨昭穆。
鄭玄曰:“志謂記也,《春秋》所謂《周志》、《國語》所謂《鄭書》之屬是也。
系世則帝系,《世本》之屬也。
” 王昭禹曰:“父謂之昭,子謂之穆,父子相代謂之世,世之所出謂之系。
奠系世以知其本所出,辨昭穆以知其世序,凡此皆有書,小史則定而辨之。
” 臣按:古者封建之制行,分土列爵各有分地、各有分民,而在其邦國者亦各有其國之私書,所謂志者是也。
志雖作于侯國而籍則掌于王官,其事之大者在奠系世、辨昭穆焉。
後世封建之制廢,仕者無世官、無分地,然魏晉以來官有簿狀、家有譜系,官之選舉必繇于簿狀,家之婚姻必繇于譜系,曆代并有圖譜局,置郎、令、史以掌之,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譜事。
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狀者則上之,官為考定詳實,藏于秘閣,副在左戶,若私書有濫則糾之以官籍,官籍不及則稽之以私書,所以人尚譜牒之學、家藏譜系之書。
自五代以來其書散佚不傳,非獨無官秘閣、左戶之藏,而士大夫能通譜牒之學者蓋亦鮮矣。
今制,惟勳臣、武胄有世官者,襲替之際具其宗圖,藏在所司,而文臣之初應舉入官者亦一具家狀,既仕之後不複究矣,此亦一缺典也。
外史掌書外令,掌四方之志(記也),掌三皇五帝之書,掌達書名于四方。
若以書使于四方則書其令。
鄭玄曰:“外令,王令下畿外也。
四方之志,若晉之《乘》、楚之《梼杌》、魯之《春秋》。
三皇五帝之書,所謂三墳五典也。
” 王昭禹曰:“掌四方之志則下以知風俗之所向,三皇五帝之書則上以考古昔之所行。
” 臣按:孔安國曰:伏羲、神農、皇帝之書謂之三墳,言大道也;少昊、颛顼、高辛、唐、虞之書謂之五典,言常道也;九州之志謂之九丘,丘,聚也,言九州所有土地、所生風氣、所宜者皆聚此書也。
今外史所掌者四方之志,其九丘之類也;三皇五帝之書,即所謂三墳五典也。
達其名于四方,使天下之人皆知有此書也。
今世天下郡縣皆有圖經、地志,藏其副于學校,而總收于禮部,藏于内閣,朝廷又頒五經四書于天下學校,使校官掌之,亦周官外史之遺意也。
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,辨其邦國、都鄙、四夷、八蠻、七閩、九貉、五戎、六狄之人民與其财用,九谷、六畜之數要,周知其利害。
王昭禹曰:“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,以天下之圖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,則其所掌者特圖而已。
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,則其所掌典非特圖也,又掌其地焉。
邦國,諸侯之國也;都鄙,邦國之采邑也。
自邦國、都鄙至于蠻、夷、閩、貉、戎、狄,雖有内外之殊,然先王之政一視而同仁,其人民之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