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三
關燈
小
中
大
▲曆象之法(下)
《揚子》:或問渾天,曰:“落下闳營之,鮮于妄人度之,耿中丞象之,幾幾(近也)乎莫之能違也。
”請問蓋天,曰:“蓋哉蓋哉,應難未幾也。
” 李軌曰:“幾,近也。
落下闳為武帝經營之,鮮于妄人為武帝算度之,耿壽昌為宣帝考象之,言乎近其理矣,談天者無能違也。
再言蓋哉者應難,以事未有近其理也。
” 朱熹曰:“渾天儀,古必有其法,遭秦而滅,至漢武帝時落下闳始經營之,鮮于妄人又量度之,至宣帝時耿壽昌始鑄銅而為之象。
宋錢樂又鑄銅作渾天儀,衡長八尺,孔徑一寸,玑徑八尺,圓周二丈五尺,強轉而望之以知日月星辰之所在,即璇玑玉衡之遺法也。
曆代以來其法漸密,宋朝因之為儀三重,其在外曰六合儀,平置黑單環,上刻十二辰、八幹、四隅在地之位以準地面而定四方,側立黑雙環,背刻去極度數以中分天脊,直跨地上,使其半入地下而結于其子午以為天經,斜倚赤單環,背刻赤道度數以平分天腹、橫繞天經,亦使半出地上、半入地下而結于其卯酉以為天緯三環,表裡相結不動,其天經之環則南北二極皆為圓軸,虛中而内向,以挈三辰四遊之環,以其上下四方于是可考,故曰六合;次其内曰三辰儀,側立黑雙環,亦刻去極度數,外貫天經之軸,内挈黃赤二道,其赤道則為赤單環,外依天緯,亦刻宿度而結于黑雙環之卯酉,其黃道則為黃單環,亦刻宿度而又斜倚于赤道之腹,以交結于卯酉,而半入其内以為春分後之日軌,半出其外以為秋分後之日軌,又為白單環以承其交,使不傾墊,下設機輪以水激之,使其日夜随天東西運轉以象天行,以其日月星辰于是可考,故曰三辰;其最在内者曰四遊儀,亦為黑雙環如三辰儀之制,以貫天經之軸,其環之内則兩面當中各施直距外指兩軸而當其要(平聲),中之内面又為小窾以受玉衡要,中之小軸使衡,既得随環東西運轉,又可随處南北低昂,以待占候者之仰窺焉,以其東西南北無不周遍,故曰四遊。
此其法之大略也。
” 沈括曰:“舊法規環一面刻周天度、一面加銀釘,蓋以夜候天,晦不可目察則以手切之也。
古人有璇飾玑,疑亦為此。
今太史局秘書省銅儀制極精緻,亦以銅釘為之。
” 臣按:自落下闳造渾天之後,魏晉以來率因之以為儀,至宋朝熙甯沈括之儀、宣和玑衡之制始詳密精緻,有出于淳風、令瓒之表者。
靖康之亂,儀象之器盡歸于金,元人襲用金舊而規環不協,難複施用,于是郭守敬乃創為簡儀、仰儀及諸儀表,其說以謂昔人以管窺天,宿度餘分約為大半,少未得其的,乃用二線推測于餘分,纖微皆有可考,而又當時四海測賓之所凡二十有七,東極高麗、西極滇池、南逾朱崖、北盡鐵勒,皆古人所未及為者,其法俱載《元史》,而其儀表至今遵用之。
夫自堯曆象之後而有舜之玑衡,所謂玑衡蓋堯之象也,舜玑衡之後而有漢之渾天儀象,所謂儀象蓋舜之玑衡也,後世加以六合、三辰、四遊,愈精愈密,然曆代相因、千載相承,未嘗有改也,而改之始自于此。
蓋天欲啟中國文明之治,必豫生知巧之人于數千載之前,而創為一代觀天之器,以待聖人之生,夫豈偶然之故哉? 《史記》:太史公曰:“神農以前尚矣,蓋黃帝考定星曆,建立五行,起消息,正閏餘,于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,是謂五官。
各司其序,不相亂也,民是以能有信,神是以能有明德。
民神異業,敬而不渎,故神降之嘉生(嘉谷也),民以物享,災禍不生,所求不匮。
少氏之衰也,九黎亂德,民神雜擾,不可放(依也)物,禍災薦至,莫盡其氣。
颛顼受之,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,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,使複舊常,無相侵渎。
其後三苗複九黎之德,故二官鹹廢所職,而閏餘乖次,孟陬殄滅,攝提無紀,曆數失序。
堯複遂重黎之後,不忘舊者,使複典之而立羲和之官,明時正度則陰陽調、風雨節、茂氣至,民無夭疫。
年耆禅舜,申戒文祖,雲‘天之曆數在爾躬’,舜亦以命禹。
繇是觀之,王者所重也。
夏正以正月,殷正以十二月,周正以十一月,蓋三王之正若循環,窮則反本。
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,無道則正朔不行于諸侯。
幽厲之後,周室微,陪臣執政,史不記時,君不告朔,故疇(世世相傳為疇)人子弟分散,或在諸夏、或在夷狄,是以其禨祥廢而不統,周襄王二十六年閏三月而《春秋》非之。
先王之正時也,履端于始,舉正于中,歸邪(音餘)于終。
履端于始,序則不愆;舉正于中,民則不惑;歸邪于終,事則不悖。
其後戰國并争,在于強國禽敵,救急解紛而已,豈遑念斯哉!是時獨有鄒衍,明于五德之傳而散消息之分,以顯諸侯
”請問蓋天,曰:“蓋哉蓋哉,應難未幾也。
” 李軌曰:“幾,近也。
落下闳為武帝經營之,鮮于妄人為武帝算度之,耿壽昌為宣帝考象之,言乎近其理矣,談天者無能違也。
再言蓋哉者應難,以事未有近其理也。
” 朱熹曰:“渾天儀,古必有其法,遭秦而滅,至漢武帝時落下闳始經營之,鮮于妄人又量度之,至宣帝時耿壽昌始鑄銅而為之象。
宋錢樂又鑄銅作渾天儀,衡長八尺,孔徑一寸,玑徑八尺,圓周二丈五尺,強轉而望之以知日月星辰之所在,即璇玑玉衡之遺法也。
曆代以來其法漸密,宋朝因之為儀三重,其在外曰六合儀,平置黑單環,上刻十二辰、八幹、四隅在地之位以準地面而定四方,側立黑雙環,背刻去極度數以中分天脊,直跨地上,使其半入地下而結于其子午以為天經,斜倚赤單環,背刻赤道度數以平分天腹、橫繞天經,亦使半出地上、半入地下而結于其卯酉以為天緯三環,表裡相結不動,其天經之環則南北二極皆為圓軸,虛中而内向,以挈三辰四遊之環,以其上下四方于是可考,故曰六合;次其内曰三辰儀,側立黑雙環,亦刻去極度數,外貫天經之軸,内挈黃赤二道,其赤道則為赤單環,外依天緯,亦刻宿度而結于黑雙環之卯酉,其黃道則為黃單環,亦刻宿度而又斜倚于赤道之腹,以交結于卯酉,而半入其内以為春分後之日軌,半出其外以為秋分後之日軌,又為白單環以承其交,使不傾墊,下設機輪以水激之,使其日夜随天東西運轉以象天行,以其日月星辰于是可考,故曰三辰;其最在内者曰四遊儀,亦為黑雙環如三辰儀之制,以貫天經之軸,其環之内則兩面當中各施直距外指兩軸而當其要(平聲),中之内面又為小窾以受玉衡要,中之小軸使衡,既得随環東西運轉,又可随處南北低昂,以待占候者之仰窺焉,以其東西南北無不周遍,故曰四遊。
此其法之大略也。
” 沈括曰:“舊法規環一面刻周天度、一面加銀釘,蓋以夜候天,晦不可目察則以手切之也。
古人有璇飾玑,疑亦為此。
今太史局秘書省銅儀制極精緻,亦以銅釘為之。
” 臣按:自落下闳造渾天之後,魏晉以來率因之以為儀,至宋朝熙甯沈括之儀、宣和玑衡之制始詳密精緻,有出于淳風、令瓒之表者。
靖康之亂,儀象之器盡歸于金,元人襲用金舊而規環不協,難複施用,于是郭守敬乃創為簡儀、仰儀及諸儀表,其說以謂昔人以管窺天,宿度餘分約為大半,少未得其的,乃用二線推測于餘分,纖微皆有可考,而又當時四海測賓之所凡二十有七,東極高麗、西極滇池、南逾朱崖、北盡鐵勒,皆古人所未及為者,其法俱載《元史》,而其儀表至今遵用之。
夫自堯曆象之後而有舜之玑衡,所謂玑衡蓋堯之象也,舜玑衡之後而有漢之渾天儀象,所謂儀象蓋舜之玑衡也,後世加以六合、三辰、四遊,愈精愈密,然曆代相因、千載相承,未嘗有改也,而改之始自于此。
蓋天欲啟中國文明之治,必豫生知巧之人于數千載之前,而創為一代觀天之器,以待聖人之生,夫豈偶然之故哉? 《史記》:太史公曰:“神農以前尚矣,蓋黃帝考定星曆,建立五行,起消息,正閏餘,于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,是謂五官。
各司其序,不相亂也,民是以能有信,神是以能有明德。
民神異業,敬而不渎,故神降之嘉生(嘉谷也),民以物享,災禍不生,所求不匮。
少氏之衰也,九黎亂德,民神雜擾,不可放(依也)物,禍災薦至,莫盡其氣。
颛顼受之,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,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,使複舊常,無相侵渎。
其後三苗複九黎之德,故二官鹹廢所職,而閏餘乖次,孟陬殄滅,攝提無紀,曆數失序。
堯複遂重黎之後,不忘舊者,使複典之而立羲和之官,明時正度則陰陽調、風雨節、茂氣至,民無夭疫。
年耆禅舜,申戒文祖,雲‘天之曆數在爾躬’,舜亦以命禹。
繇是觀之,王者所重也。
夏正以正月,殷正以十二月,周正以十一月,蓋三王之正若循環,窮則反本。
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,無道則正朔不行于諸侯。
幽厲之後,周室微,陪臣執政,史不記時,君不告朔,故疇(世世相傳為疇)人子弟分散,或在諸夏、或在夷狄,是以其禨祥廢而不統,周襄王二十六年閏三月而《春秋》非之。
先王之正時也,履端于始,舉正于中,歸邪(音餘)于終。
履端于始,序則不愆;舉正于中,民則不惑;歸邪于終,事則不悖。
其後戰國并争,在于強國禽敵,救急解紛而已,豈遑念斯哉!是時獨有鄒衍,明于五德之傳而散消息之分,以顯諸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