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二

關燈
《禮記月令》:孟春之月,乃命太史守典奉法,司天日月星辰之行,宿離不貸(忒),毋失經紀,以初為常。

    鄭玄曰:“經紀,謂天文進退度數。

    ” 方悫曰:“在人之六典、八法,在天之日、月、星、辰,莫不存乎《書》,故以命太史。

    日循星以進退者也,月應日以死生者也,星者日所舍,辰者星所次,宿言宿于此,離言離于彼。

    日、月、星、辰之宿離有定數,不可忒,忒則司天者之過矣。

    ” 吳澂曰:“宿謂所居,離謂所麗。

    日月所居所麗在何辰何星之第幾度,推算不可差忒,毋令失其所躔次之經紀。

    初謂初始,常謂不變,當依初始以求算曆之法而不改變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太史司天日、月、星、辰之行,即《堯典》所謂曆象日、月、星、辰也。

    曆象有一定之法,當夫國家創業之初已為之定制常法,然每歲日、月、星、辰之行則不能無變動焉,然其變動也,或宿或離,其躔次亦不甚相遠而不能出始初常法之外,是以先王之世每遇歲事更端之初,即申命太史考其行之宿離,或進或退皆不可失其常而必合于初焉。

    後世惟聽司曆者之所自為,而孟春乃命之制不複講矣,此亦一阙典也。

     《春秋》:隐公三年春,王正月己巳,日有食之。

     胡安國曰:“經書日食三十六,去之千有餘歲而精曆算者所能考也,其行有常度矣。

    然每食必書,示後世治曆明時之法也。

    有常度則災而非異矣,每食必書,示後世遇災而懼之意也。

    日者衆陽之宗、人君之表,而有食之,災咎象也。

    克謹天戒,則雖有其象而無其應,弗克畏天災,咎之來必矣。

    凡經所書者,或妾婦乘其夫、或臣子背君父、或政權在臣下、或夷狄侵中國,皆陽微陰盛之證也。

    是故《十月之交》,詩人以刺;日有食之,《春秋》必書,戒人君不可忽天象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先儒謂日有食之,有食之者也。

    太陽,君也,而被侵食,君道所忌也。

    噫,天上之日月有以食之,則天下之君亦将有以災之者矣,是故人君遇此變也則反諸己,乃自咎曰:“吾德毋乃有失欤?吾行毋乃有虧欤?吾之左右毋乃有竊威柄者欤?吾之臣子毋乃有背君父者欤?或者盜賊無乃将于此而竊發欤?夷狄無乃将于此而侵陵欤?”有一于此皆思所以反其事而順于道,尋其緒而折其萌,究其歸而閉其途,使之必不至于如此也。

    夫然,則其過也人皆仰之如日月之複明矣。

     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,日有食之,既。

     胡安國曰:“穀梁曰:‘既,盡也。

    ’言日言朔,日正朔也;言朔不言日,食既朔也;言日不言朔,食晦日也;不言日不言朔,夜食也。

    日者衆陽之宗、人君之象,而有食之既,則其為變大矣。

    ” 《左傳》文公元年曰:于是閏三月,非禮也。

    先王之正時也,履端于始,舉正于中,歸餘于終。

    履端于始,序則不愆;舉正于中,民則不惑;歸餘于終,事則不悖。

     杜預曰:“于曆法,閏當在僖公末年,誤于今年三月置閏,故曰非禮也。

    步曆之始以為術之端首,期之日三百六十有六日,日月之行又有遲速而必分為十二月,舉中氣以正月,有餘日則歸之于終,積而為閏,故言歸餘于終。

    鬥建不失其次,寒暑不失其常,故無疑惑,四時得所則事無悖禮。

    ” 孔穎達曰:“閏後之月中氣在朔,則鬥柄月初已指所建之辰;閏前之月中氣在晦,則鬥柄月末方指所建之辰。

    故月之正在于中氣,則鬥柄常不失其所指之次,如是乃得寒暑不失其常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古今論置閏之法,不出乎此履端于始、舉正于中、歸餘于終三言。

     六年,閏月,不告朔,非禮也。

    閏以正時,時以作事,事以厚生,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。

    不告閏朔,棄時政也,何以為民? 杜預曰:“四時漸差則置閏以正之,順時命事,事不失時則年豐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四時漸差則置閏以正之,斯言也治曆明時之要。

    閏正則寒暑不失,而民知耕藝之候而有有秋之望矣。

    食者民之天,民得其食則生養,遂而禍亂不作矣。

    生民之道,豈外是哉? 昭公七年,晉平公曰:“何謂六物?”伯瑕對曰:“歲、時、日、月、星、辰是謂也。

    ”公曰:“多語寡人辰而莫同,何謂辰?”對曰:“日月之會是謂辰,故以配日。

    ” 孔穎達曰:“《爾雅釋天》雲‘載,歲也。

    夏曰歲,周曰年’,李巡曰:‘載,一歲莫不覆載也。

    ’孫炎曰:‘四時一終曰歲,取歲星行一次也,年取年谷一熟。

    ’是年、歲即年也。

    時謂四時,春、夏、秋、冬也。

    日謂十日,從甲至癸也。

    月,從正月至十二月也。

    星,二十八宿也。

    辰謂日月所會,一歲十二會,從子至亥也。

    配日,言辰無常所,分在十二,以十幹配之,明非一所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曆象所推步者不過此六物而已。

     以上曆象之法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