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二
關燈
小
中
大
相對者,所以當食而不食焉。
若國無政、不用善,使臣子背君父、妾婦乘其夫、小人陵君子、夷狄侵中國,則陰盛陽微,當食必食,雖曰行有常度而實為非常之變矣。
”其為說深切着明,後世人主所當服膺儆省者也。
然臣于此竊有見焉,自古明睿之君正身修德,雖無變異而所以兢惕者,固未嘗敢有所怠忽也,惟中才之主适己自文,遇有變異一切委之天數,而于日月薄蝕尤慢忽焉,诿曰此天數一定之常數,于我何預焉。
未食之前星官固已預奏其期,時刻秒忽必具,既而頒之天下,俾至其日行禮救護,一有不應則禦史劾之,坐以曠職之罪,何以見其當食不食哉,當食不食安知非推算者之差哉?世主所以不信而生其慢忽之心者,往往以此。
臣嘗竊觀日者之推祿命而有取焉,推祿命者謂災眚之來,人能修德即可變災為祥,有國者遇日月之薄蝕亦猶有身者遇祿命之弗順也,因天運必然之數,盡人道當然之理,一遇日食之變則預思所以修德而正事、任賢而去奸,使臣子不至背君父、妾婦不至乘其夫、小人不至陵君子、夷狄不至侵中國,則吾之陽盛而天之陽亦從而盛矣,尚何陰盛陽微之足慮乎?是則先儒之論欲銷變于未然,而臣為此說欲應變于将然,銷未然之變,非上知不能應将然之變,雖中才可勉也。
程子曰:“日食有定數,聖人于《春秋》必書者,欲人君因此恐懼修省者。
”其此意欤。
《周禮》: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、正日景以求地中,日南則景短多暑,日北則景長多寒,日東則景夕多風,日西則景朝多陰,日至之景尺有五寸,謂之地中。
鄭玄曰:“土圭所以緻四時日月之景也。
凡日景于地十裡而差一寸。
” 賈公彥曰:“案土人職雲‘土圭尺有五寸’,周公欲求土中以營王城,故以土圭度日景之法測土之深,謂日景長短之深也。
正日景者,夏日至晝漏半,表北得尺五寸,景正與土圭等,即地中,故雲正日景以求地中也。
昔者周公度日景之時置五表,五表者,于颍川陽城置一表為中表,中表南千裡又置一表,中表北千裡又置一表,中表東千裡又置一表,中表西千裡又置一表。
” 臣按: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以正日景,專以求地中也,而馮相氏緻日以辨四時之叙始,專以考天象焉。
大抵天道運行如環無端,治曆者苟不即其陰消陽息之際以為立法之始,則何從而見其消息之機乎?惟于其日晷進退之際而候之,則其機将有不可遁者矣。
候之之法在植表測景,以究其氣之始至而用以合其所布之算,兩無差異則曆之本立矣。
夫自周立表于陽城,漢人造曆必先定東西立晷儀,唐诏太史測天下之晷凡十三處,宋測景則于浚儀之嶽台,元人測景之所二十有七。
舊說表八尺長,夏至之景尺有五寸,千裡而差一寸,唐一行已嘗駁議八尺之表表痹景促,古今承用未之或革,元郭守敬所謂表五倍其舊,懸施橫梁,每至日中以符竅夾測橫梁之景,折取中數,又随所至之處而立表測景,考北極出地高下、夏至晷景長短、晝夜刻數多寡,然後用之以推驗,其法可謂精密矣。
馮相氏掌十有二歲、十有二月、十有二辰、十日、二十有八星之位,辨其叙事以會天位,冬夏緻日、春秋緻月以辨四時之序。
鄭玄曰:“馮,乘也;相,視也。
言登高台以視天文之次序也。
” 吳澂曰:“歲謂歲星所在,寅曰攝提格、卯曰單阏、辰曰執徐、巳曰大荒落、午曰敦牂、未曰協洽、申曰灘、酉曰作噩、戌曰掩茂、亥曰大淵獻、子曰困敦、醜曰赤奮,若歲星左行于地,凡曆十二舍而為一紀,則有十二歲之位。
月謂鬥柄所建,自正月建寅至十二月建醜,凡曆十二朔而為一歲,則有十二月之位。
辰謂日月所會,子曰玄枵、亥曰梱訾、戌曰降婁、酉曰大梁、申曰實沈、未曰鹑首、午曰鹑火、巳曰鹑尾、辰曰壽星、卯曰大火、寅曰析木、醜曰星紀為十二辰之位。
自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為十日之位。
東方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,南方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張、翼、轸,西方奎、婁、胃、卯、畢、觜、參,北方鬥、牛、女、虛、危、室、壁為二十八宿之位。
蓋天象有定位則人事有定序,辨其叙事而會之者,如仲春之月平秩東作,厥民析,則知月之建卯、日月會于降婁而為奎婁之次;仲夏之月平秩南訛,厥民因,則知其月之建午、日月會于鹑首而為井鬼之次;仲秋之月平秩西成,厥民夷,則知其月之建酉、日月會于壽星而為角亢之次;仲冬之月平在朔易,厥民隩,則知其月之建子、日月會于星紀而為鬥牛之次,以至十有二歲、十有二月所會天位皆仿乎此。
冬夏緻日、春秋緻月者,蓋冬至日在牽牛,景長丈有三尺,夏至日在東井,景長尺有五寸,此長短之極,極則氣至,冬無愆陽、夏無伏陰,所以緻日;春分日在婁,月上弦
若國無政、不用善,使臣子背君父、妾婦乘其夫、小人陵君子、夷狄侵中國,則陰盛陽微,當食必食,雖曰行有常度而實為非常之變矣。
”其為說深切着明,後世人主所當服膺儆省者也。
然臣于此竊有見焉,自古明睿之君正身修德,雖無變異而所以兢惕者,固未嘗敢有所怠忽也,惟中才之主适己自文,遇有變異一切委之天數,而于日月薄蝕尤慢忽焉,诿曰此天數一定之常數,于我何預焉。
未食之前星官固已預奏其期,時刻秒忽必具,既而頒之天下,俾至其日行禮救護,一有不應則禦史劾之,坐以曠職之罪,何以見其當食不食哉,當食不食安知非推算者之差哉?世主所以不信而生其慢忽之心者,往往以此。
臣嘗竊觀日者之推祿命而有取焉,推祿命者謂災眚之來,人能修德即可變災為祥,有國者遇日月之薄蝕亦猶有身者遇祿命之弗順也,因天運必然之數,盡人道當然之理,一遇日食之變則預思所以修德而正事、任賢而去奸,使臣子不至背君父、妾婦不至乘其夫、小人不至陵君子、夷狄不至侵中國,則吾之陽盛而天之陽亦從而盛矣,尚何陰盛陽微之足慮乎?是則先儒之論欲銷變于未然,而臣為此說欲應變于将然,銷未然之變,非上知不能應将然之變,雖中才可勉也。
程子曰:“日食有定數,聖人于《春秋》必書者,欲人君因此恐懼修省者。
”其此意欤。
《周禮》: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、正日景以求地中,日南則景短多暑,日北則景長多寒,日東則景夕多風,日西則景朝多陰,日至之景尺有五寸,謂之地中。
鄭玄曰:“土圭所以緻四時日月之景也。
凡日景于地十裡而差一寸。
” 賈公彥曰:“案土人職雲‘土圭尺有五寸’,周公欲求土中以營王城,故以土圭度日景之法測土之深,謂日景長短之深也。
正日景者,夏日至晝漏半,表北得尺五寸,景正與土圭等,即地中,故雲正日景以求地中也。
昔者周公度日景之時置五表,五表者,于颍川陽城置一表為中表,中表南千裡又置一表,中表北千裡又置一表,中表東千裡又置一表,中表西千裡又置一表。
” 臣按: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以正日景,專以求地中也,而馮相氏緻日以辨四時之叙始,專以考天象焉。
大抵天道運行如環無端,治曆者苟不即其陰消陽息之際以為立法之始,則何從而見其消息之機乎?惟于其日晷進退之際而候之,則其機将有不可遁者矣。
候之之法在植表測景,以究其氣之始至而用以合其所布之算,兩無差異則曆之本立矣。
夫自周立表于陽城,漢人造曆必先定東西立晷儀,唐诏太史測天下之晷凡十三處,宋測景則于浚儀之嶽台,元人測景之所二十有七。
舊說表八尺長,夏至之景尺有五寸,千裡而差一寸,唐一行已嘗駁議八尺之表表痹景促,古今承用未之或革,元郭守敬所謂表五倍其舊,懸施橫梁,每至日中以符竅夾測橫梁之景,折取中數,又随所至之處而立表測景,考北極出地高下、夏至晷景長短、晝夜刻數多寡,然後用之以推驗,其法可謂精密矣。
馮相氏掌十有二歲、十有二月、十有二辰、十日、二十有八星之位,辨其叙事以會天位,冬夏緻日、春秋緻月以辨四時之序。
鄭玄曰:“馮,乘也;相,視也。
言登高台以視天文之次序也。
” 吳澂曰:“歲謂歲星所在,寅曰攝提格、卯曰單阏、辰曰執徐、巳曰大荒落、午曰敦牂、未曰協洽、申曰灘、酉曰作噩、戌曰掩茂、亥曰大淵獻、子曰困敦、醜曰赤奮,若歲星左行于地,凡曆十二舍而為一紀,則有十二歲之位。
月謂鬥柄所建,自正月建寅至十二月建醜,凡曆十二朔而為一歲,則有十二月之位。
辰謂日月所會,子曰玄枵、亥曰梱訾、戌曰降婁、酉曰大梁、申曰實沈、未曰鹑首、午曰鹑火、巳曰鹑尾、辰曰壽星、卯曰大火、寅曰析木、醜曰星紀為十二辰之位。
自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為十日之位。
東方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,南方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張、翼、轸,西方奎、婁、胃、卯、畢、觜、參,北方鬥、牛、女、虛、危、室、壁為二十八宿之位。
蓋天象有定位則人事有定序,辨其叙事而會之者,如仲春之月平秩東作,厥民析,則知月之建卯、日月會于降婁而為奎婁之次;仲夏之月平秩南訛,厥民因,則知其月之建午、日月會于鹑首而為井鬼之次;仲秋之月平秩西成,厥民夷,則知其月之建酉、日月會于壽星而為角亢之次;仲冬之月平在朔易,厥民隩,則知其月之建子、日月會于星紀而為鬥牛之次,以至十有二歲、十有二月所會天位皆仿乎此。
冬夏緻日、春秋緻月者,蓋冬至日在牽牛,景長丈有三尺,夏至日在東井,景長尺有五寸,此長短之極,極則氣至,冬無愆陽、夏無伏陰,所以緻日;春分日在婁,月上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