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八
關燈
小
中
大
▲宮阙之居
《易》:上古穴居而野處,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,上棟下宇以待風雨,蓋取諸《大壯》(壯固之意)。
司馬光曰:“風雨,動物也。
風雨動于上,棟宇建于下,《大壯》之象也。
” 蔡淵曰:“棟,屋脊檩也;宇,椽也。
棟直承而上,故曰上棟;宇兩垂而下,故曰下宇。
棟取四剛義,宇取二柔義。
”臣按:此人生有宮室之始。
《詩序》曰:《定之方中》,美衛文公也。
文公徙居楚丘,始建城市而營宮室,得其時制,百姓悅之,國家殷富焉。
其首章曰:定之方中,作于楚宮(楚丘之宮)。
揆(度也)之以日,作于楚室。
其二章曰:升彼虛(故城)矣,以望楚(楚丘)矣。
望楚與堂(旁邑),景(測景)山與京(高丘),降觀于桑(木名)。
蔔雲其吉,終焉允臧。
朱熹曰:“文公徙居楚丘,營立宮室,國人悅之而作是詩以美之。
定,北方之宿,營室星也。
此星昏而正中,夏正十月也,于是時可以營制宮室,故謂之營室。
楚宮,楚丘之宮也。
揆,度也。
樹八尺之臬,而度其日出入之景以定東西,又參日中之景以正南北也。
”又曰:“本其始之望景觀蔔而言,以至于終而果獲其善也。
” 臣按:古人作事必順天時、察地勢、審土宜,不徒盡夫人事也,而又質之鬼神焉。
蓋宮室之建不免于勞民傷财,可已未嘗不已也,萬一不得已而為之,必升高以望而審其面勢之可否,降下以觀以察其土地之宜否,考之日景而驗其方向之正否,稽之蔔筮而考其龜兆之吉否,曰望、曰觀、曰景、曰蔔,無一而不善,然後興工動衆,蓋不暫勞則不可以久安,所以然者,非但以為人君安佚之計,亦以臣民觀瞻之所系也。
或曰後世測景占蔔之法鮮有精者,有所營建而選日、相地之法亦可用欤?曰擇其可者用之,而不泥于拘忌可也。
周公指南之法仿佛猶存,用之以代測景,何不可之有?惟定之為星,乃上天示人以營室之時,非其方中農事未隙,不可為己之居室而廢農之耕藝也。
《大雅綿》之篇曰:乃立臯門,臯門有伉(高貌)。
乃立應門,應門将将(嚴正也)。
朱熹曰:“傳曰王之郭門曰臯門,王之正門曰應門。
太王之時未有制度,特作二門,其名如此,及周有天下遂尊以為天子之門而諸侯不得立焉。
” 臣按:周制,天子有五門,曰臯、曰庫、曰雉、曰應、曰路,釋者謂臯者遠也,門最在外,故曰臯,庫門則有藏于此故也,雉門者取其文明也,應門者居此以應治也,路門者取其大也。
五門各有其義,其三門者乃周既為天子時所立,惟臯、應二門在太王時已有之,後世遂因之而不改欤?是則雉、庫、路三者諸侯亦得立之,惟此二者乃始祖肇基之迹,非周之正嫡嗣天子位者則不得立焉。
《禮記》:昔者先王未有宮室,冬則居營窟,夏則居冱巢,後聖人有作(起也),然後修火之利,範金合土以為台榭、宮室、牖戶。
鄭玄曰:“上古之時,寒則累土,暑則聚薪柴居其上。
” 陳祥道曰:“範金合土,固不止于為宮室之具,而為宮室必在于範金合土之後,以其斤斧、瓦甓之所當先也。
” 臣按:聖人有作,因民之營窟、冱巢之居而為之台榭以登眺,為之宮室以居處,為之戶牖以啟閉,是皆以木為之者也,然非修火以範金而為之斤斧則無以成其棟宇,用水以合土而為之瓴谿則無以完其蓋藏,蓋天生五材并用之而後民賴之以安居也。
今日普天之下、君臣上下,所以安居而無上風旁雨之患者,可不知所以帡幪者哉? 《春秋》:僖公二十年春,新作南門。
胡安國曰:“言新者,有故也;言作者,創始也。
其曰南門者,南非一門也,庫門天子臯門,雉門天子應門。
書‘新作南門’,譏用民力于所不當為也。
《春秋》凡用民力得其時制者猶書于策,以見勞民為重事,而況輕用于所不當為者乎?然僖公嘗修泮宮、複宮矣,傒斯董其役,史克頌其事而經不書者,宮廟以事其祖考,學校以教國之子弟,二者為國之先務,雖用民力不可棄也,其垂教之意深矣。
” 臣按:觀《春秋》之所書及胡氏之所論,則國家修造,其前後緩急之序可見矣。
定公二年,新作雉門及兩觀。
胡安國曰:“書‘新作’者,譏僭王制而不能革也。
雉門,象魏之門,其外為庫門而臯門在庫門之外,其内為應門而路門在應門之内,是天子之五門也。
僖公嘗修泮宮、複瑽宮,非不用民力也,而《春秋》不書,新作南門則獨書者,南非一門也,必有不當為者。
” 劉敞曰:“魯用王禮,是以其庫門天子臯門、雉門天子應門而設兩觀,僭君甚矣。
習舊而不知以為非,睹變而不知以為戒,無怪乎季氏之脅其主矣,此《春秋》之微詞至意也。
” 臣按:天子、諸侯台門,天子外阙兩觀、諸侯外阙一觀,蓋為二台于門外,作樓觀于上,兩觀雙植,中不為門,魯諸侯立雉門、兩觀,僭天子也。
魯僭天子之禮,雉門及兩觀為天火所焚,魯複因其舊而新之,天示之變尚不知儆,聖人所以書之也。
繇是以觀,凡宮殿門阙有所災變皆天示之儆也,所儆不同,天意
司馬光曰:“風雨,動物也。
風雨動于上,棟宇建于下,《大壯》之象也。
” 蔡淵曰:“棟,屋脊檩也;宇,椽也。
棟直承而上,故曰上棟;宇兩垂而下,故曰下宇。
棟取四剛義,宇取二柔義。
”臣按:此人生有宮室之始。
《詩序》曰:《定之方中》,美衛文公也。
文公徙居楚丘,始建城市而營宮室,得其時制,百姓悅之,國家殷富焉。
其首章曰:定之方中,作于楚宮(楚丘之宮)。
揆(度也)之以日,作于楚室。
其二章曰:升彼虛(故城)矣,以望楚(楚丘)矣。
望楚與堂(旁邑),景(測景)山與京(高丘),降觀于桑(木名)。
蔔雲其吉,終焉允臧。
朱熹曰:“文公徙居楚丘,營立宮室,國人悅之而作是詩以美之。
定,北方之宿,營室星也。
此星昏而正中,夏正十月也,于是時可以營制宮室,故謂之營室。
楚宮,楚丘之宮也。
揆,度也。
樹八尺之臬,而度其日出入之景以定東西,又參日中之景以正南北也。
”又曰:“本其始之望景觀蔔而言,以至于終而果獲其善也。
” 臣按:古人作事必順天時、察地勢、審土宜,不徒盡夫人事也,而又質之鬼神焉。
蓋宮室之建不免于勞民傷财,可已未嘗不已也,萬一不得已而為之,必升高以望而審其面勢之可否,降下以觀以察其土地之宜否,考之日景而驗其方向之正否,稽之蔔筮而考其龜兆之吉否,曰望、曰觀、曰景、曰蔔,無一而不善,然後興工動衆,蓋不暫勞則不可以久安,所以然者,非但以為人君安佚之計,亦以臣民觀瞻之所系也。
或曰後世測景占蔔之法鮮有精者,有所營建而選日、相地之法亦可用欤?曰擇其可者用之,而不泥于拘忌可也。
周公指南之法仿佛猶存,用之以代測景,何不可之有?惟定之為星,乃上天示人以營室之時,非其方中農事未隙,不可為己之居室而廢農之耕藝也。
《大雅綿》之篇曰:乃立臯門,臯門有伉(高貌)。
乃立應門,應門将将(嚴正也)。
朱熹曰:“傳曰王之郭門曰臯門,王之正門曰應門。
太王之時未有制度,特作二門,其名如此,及周有天下遂尊以為天子之門而諸侯不得立焉。
” 臣按:周制,天子有五門,曰臯、曰庫、曰雉、曰應、曰路,釋者謂臯者遠也,門最在外,故曰臯,庫門則有藏于此故也,雉門者取其文明也,應門者居此以應治也,路門者取其大也。
五門各有其義,其三門者乃周既為天子時所立,惟臯、應二門在太王時已有之,後世遂因之而不改欤?是則雉、庫、路三者諸侯亦得立之,惟此二者乃始祖肇基之迹,非周之正嫡嗣天子位者則不得立焉。
《禮記》:昔者先王未有宮室,冬則居營窟,夏則居冱巢,後聖人有作(起也),然後修火之利,範金合土以為台榭、宮室、牖戶。
鄭玄曰:“上古之時,寒則累土,暑則聚薪柴居其上。
” 陳祥道曰:“範金合土,固不止于為宮室之具,而為宮室必在于範金合土之後,以其斤斧、瓦甓之所當先也。
” 臣按:聖人有作,因民之營窟、冱巢之居而為之台榭以登眺,為之宮室以居處,為之戶牖以啟閉,是皆以木為之者也,然非修火以範金而為之斤斧則無以成其棟宇,用水以合土而為之瓴谿則無以完其蓋藏,蓋天生五材并用之而後民賴之以安居也。
今日普天之下、君臣上下,所以安居而無上風旁雨之患者,可不知所以帡幪者哉? 《春秋》:僖公二十年春,新作南門。
胡安國曰:“言新者,有故也;言作者,創始也。
其曰南門者,南非一門也,庫門天子臯門,雉門天子應門。
書‘新作南門’,譏用民力于所不當為也。
《春秋》凡用民力得其時制者猶書于策,以見勞民為重事,而況輕用于所不當為者乎?然僖公嘗修泮宮、複宮矣,傒斯董其役,史克頌其事而經不書者,宮廟以事其祖考,學校以教國之子弟,二者為國之先務,雖用民力不可棄也,其垂教之意深矣。
” 臣按:觀《春秋》之所書及胡氏之所論,則國家修造,其前後緩急之序可見矣。
定公二年,新作雉門及兩觀。
胡安國曰:“書‘新作’者,譏僭王制而不能革也。
雉門,象魏之門,其外為庫門而臯門在庫門之外,其内為應門而路門在應門之内,是天子之五門也。
僖公嘗修泮宮、複瑽宮,非不用民力也,而《春秋》不書,新作南門則獨書者,南非一門也,必有不當為者。
” 劉敞曰:“魯用王禮,是以其庫門天子臯門、雉門天子應門而設兩觀,僭君甚矣。
習舊而不知以為非,睹變而不知以為戒,無怪乎季氏之脅其主矣,此《春秋》之微詞至意也。
” 臣按:天子、諸侯台門,天子外阙兩觀、諸侯外阙一觀,蓋為二台于門外,作樓觀于上,兩觀雙植,中不為門,魯諸侯立雉門、兩觀,僭天子也。
魯僭天子之禮,雉門及兩觀為天火所焚,魯複因其舊而新之,天示之變尚不知儆,聖人所以書之也。
繇是以觀,凡宮殿門阙有所災變皆天示之儆也,所儆不同,天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