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七
關燈
小
中
大
一年,楚令尹艾獵(孫叔敖也)城沂(楚邑),使封人(主築城者)慮事(謀慮計功),以授司徒(掌役者),量功命日(命作日數),分财用(築用之具),平闆(在兩旁障土者)(兩頭立木),稱(量輕重)畚(盛土器)築(實土器),程土物(取土用物,為作程限),議遠迩(議遠察迩均其勞也),略(行也)基址(城足),具糇(幹食)糧,度有司,事三旬(三十日也)而成,不愆于素。
杜預曰:“不愆于素,不過素所慮之期也,傳言叔敖之能使民。
”孔穎達曰:“慮事者謀慮城築之事,謂揆度前事也。
” 臣按:古人凡有興作修築,必先謀慮于其前,其所謀慮之事,分财用、平闆纻以下數事是也。
既謀慮矣,即量其功而诹日以啟功至于某日當訖也,凡其所成之功計度其程限,皆不逾其所素定者,凡今日之所就皆前日之所期者也,是以先王之世事無過舉而治有成功。
漢高祖六年冬十月,令天下縣邑城。
呂祖謙曰:“始皇并諸侯而隳壞城郭,高祖定天下而令縣邑城,心量之廣狹、世祚之長短,于是可蔔矣。
” 臣按:郡邑有大小、民庶有衆寡,皆不可無保障,一也。
所以保障而捍蔽之者,非城郭乎?始皇以天下吏民為敵國,惟恐其有所捍蔽而得以拒我,高祖則以天下吏民為一家,惟恐其無所捍蔽而或以喪生,此其心公私之異而存亡所以分也欤。
孝惠元年,始作長安城西北方。
三年,發諸侯王、列侯徒隸二萬人城長安。
五年,複發裡中民城長安,三十日而罷。
呂祖謙曰:“蕭何建都長安,兵革未息,未及城也,至是叛亂既平,始闆築焉。
始于西北方,先所急也。
是後間一歲乃興役,凡三調發而城始成,所以休民力也。
以三年、五年考之,發長安五百裡内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,三十日罷,地近則赍送弗後,人衆則大事易集,罷速則農事不違,雖當曹參為相,實何之規模。
” 臣按:國家凡有大役,皆如漢人此法為之,用近地之民,不勞以久役、不急于近效,則事成而民不知勞矣。
凡事皆然,非但築城一事也,而于築城尤為切要。
五代周世宗顯宗二年,世宗诏展外城,先立标幟,俟今冬農隙興闆築,春作動則罷之,更俟次年,以漸成之。
且令自今葬埋皆出所标七裡之外,其标内俟縣官分畫街衢、倉場、營廨之外,聽民随便築室。
臣按:世宗此舉可為後世開展城池之法,蓋為之以漸,立之以準,使民不疲于用力,而豫知所以避就。
凡有營繕皆可準此以為法,不但展城一事也。
宋仁宗慶曆二年,建大名府為北京。
景祐中,範仲淹建議城洛陽以備急難,及契丹渝盟,言事者請從仲淹之議,呂夷簡謂:“敵畏壯侮怯,遽城洛陽無以示威,必長其勢,景德之役非乘輿濟河則恐未易服也,宜建都大名示将親征以伐其謀。
”诏既下,仲淹又言此可張虛聲爾,未足恃也,城洛陽既弗及,請速修京城。
議者多附仲淹議,夷簡曰:“此囊瓦城郢計也,使敵得渡河而固守京師,天下殆矣,故設備宜在河北。
”卒建北京。
臣按:仲淹欲修京城恐敵之長驅也,夷簡之欲城大名為敵之鎮遏也,二議皆是也。
當敵勢方張之時而修京城,似若示怯,然修外城而不足以扼其沖,則亦虛聲而已,無益實事也。
仲淹之議當于無事之時以漸而為之,随時而增補之,譬則人家之完其垣墉,非但備寇盜也,亦以為障蔽焉耳。
夫然,則己既得以為固,亦不示人以怯矣。
慶曆四年,樞密副使韓琦、參知政事範仲淹并對于崇政殿,上和、戰、守、攻四策,請朝廷力行七事以防大患,六曰修京城。
谏官餘靖言:“大臣建議修京城,昔魏文侯恃險,吳起以為失詞,願陛下舍此策别議遠圖之術。
” 臣按:範仲淹建議修京城,所謂遠圖無過此也,餘靖言于仁宗,願舍此策别議遠圖之術,其意蓋與呂夷簡同也。
其後靖康之禍,金人長驅越過河北城鎮而不之顧,直抵京師,宋遂不支,所謂遠圖者果安在哉? 以上城池之守
杜預曰:“不愆于素,不過素所慮之期也,傳言叔敖之能使民。
”孔穎達曰:“慮事者謀慮城築之事,謂揆度前事也。
” 臣按:古人凡有興作修築,必先謀慮于其前,其所謀慮之事,分财用、平闆纻以下數事是也。
既謀慮矣,即量其功而诹日以啟功至于某日當訖也,凡其所成之功計度其程限,皆不逾其所素定者,凡今日之所就皆前日之所期者也,是以先王之世事無過舉而治有成功。
漢高祖六年冬十月,令天下縣邑城。
呂祖謙曰:“始皇并諸侯而隳壞城郭,高祖定天下而令縣邑城,心量之廣狹、世祚之長短,于是可蔔矣。
” 臣按:郡邑有大小、民庶有衆寡,皆不可無保障,一也。
所以保障而捍蔽之者,非城郭乎?始皇以天下吏民為敵國,惟恐其有所捍蔽而得以拒我,高祖則以天下吏民為一家,惟恐其無所捍蔽而或以喪生,此其心公私之異而存亡所以分也欤。
孝惠元年,始作長安城西北方。
三年,發諸侯王、列侯徒隸二萬人城長安。
五年,複發裡中民城長安,三十日而罷。
呂祖謙曰:“蕭何建都長安,兵革未息,未及城也,至是叛亂既平,始闆築焉。
始于西北方,先所急也。
是後間一歲乃興役,凡三調發而城始成,所以休民力也。
以三年、五年考之,發長安五百裡内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,三十日罷,地近則赍送弗後,人衆則大事易集,罷速則農事不違,雖當曹參為相,實何之規模。
” 臣按:國家凡有大役,皆如漢人此法為之,用近地之民,不勞以久役、不急于近效,則事成而民不知勞矣。
凡事皆然,非但築城一事也,而于築城尤為切要。
五代周世宗顯宗二年,世宗诏展外城,先立标幟,俟今冬農隙興闆築,春作動則罷之,更俟次年,以漸成之。
且令自今葬埋皆出所标七裡之外,其标内俟縣官分畫街衢、倉場、營廨之外,聽民随便築室。
臣按:世宗此舉可為後世開展城池之法,蓋為之以漸,立之以準,使民不疲于用力,而豫知所以避就。
凡有營繕皆可準此以為法,不但展城一事也。
宋仁宗慶曆二年,建大名府為北京。
景祐中,範仲淹建議城洛陽以備急難,及契丹渝盟,言事者請從仲淹之議,呂夷簡謂:“敵畏壯侮怯,遽城洛陽無以示威,必長其勢,景德之役非乘輿濟河則恐未易服也,宜建都大名示将親征以伐其謀。
”诏既下,仲淹又言此可張虛聲爾,未足恃也,城洛陽既弗及,請速修京城。
議者多附仲淹議,夷簡曰:“此囊瓦城郢計也,使敵得渡河而固守京師,天下殆矣,故設備宜在河北。
”卒建北京。
臣按:仲淹欲修京城恐敵之長驅也,夷簡之欲城大名為敵之鎮遏也,二議皆是也。
當敵勢方張之時而修京城,似若示怯,然修外城而不足以扼其沖,則亦虛聲而已,無益實事也。
仲淹之議當于無事之時以漸而為之,随時而增補之,譬則人家之完其垣墉,非但備寇盜也,亦以為障蔽焉耳。
夫然,則己既得以為固,亦不示人以怯矣。
慶曆四年,樞密副使韓琦、參知政事範仲淹并對于崇政殿,上和、戰、守、攻四策,請朝廷力行七事以防大患,六曰修京城。
谏官餘靖言:“大臣建議修京城,昔魏文侯恃險,吳起以為失詞,願陛下舍此策别議遠圖之術。
” 臣按:範仲淹建議修京城,所謂遠圖無過此也,餘靖言于仁宗,願舍此策别議遠圖之術,其意蓋與呂夷簡同也。
其後靖康之禍,金人長驅越過河北城鎮而不之顧,直抵京師,宋遂不支,所謂遠圖者果安在哉? 以上城池之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