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七
關燈
小
中
大
固王畿于内者也,《易》所謂“王公設險”者此也;司險之職,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、川澤之阻,蓋因地勢以為險阻于外者也,《易》所謂地險者,此也。
夫人君為治,固當本乎内治之修而亦不可不為外患之禦,内焉者既本城郭、溝池以為固,外焉者又因丘陵、川澤以為險,因其自然之勢則易為力,豫為未然之防則無外患,此《周官》所以有掌固、司險之設也。
雖然,古人所以守其國者則又不專在是,是故遠而有關塞則守在四夷,近而有甸服則守在九畿,有六官為守國之人,有六典為守國之法,而其險之所以不可升、固之所以不可攻者,則又在乎德禮仁義焉。
不然,雖有高城、深池,委而去之矣。
《禮運》曰:今大道既隐,天下為家,各親其親,各子其子,貨力為(去聲)己,大人世(父傳子為世)及(兄傳弟為及)以為禮,城(内城)郭(外郭)溝池(塹也)以為固。
孔穎達曰:“私力獨财,不免争奪,故設險以自衛固。
” 臣按:人生有欲,必有分辨界限之者然後不争,所以界限之者城郭、溝池是也。
四者皆出于人力之所為,王公設險以守其國,此其切近而最要者也。
《春秋》:隐公七年夏,城中丘。
胡安國曰:“程氏謂為民立君所以養之也,養民之道在愛其力,民力足則生養遂、教化行、風俗美,故為政以民力為重也。
《春秋》凡用民必書其所興作,不時害義固為罪矣,雖時且義亦書,見勞民為重事也。
人君而知此義,則知慎重于用民力矣。
凡書城者完舊也,書築者創始也。
城中丘,使民不以時,非人君之心也。
” 吳澂曰:“君之資于民者資其力也,民之報其君者報以力也,故無事則資其力以用之于農,以足食生财,有事則資其力而用之于兵,以敵忾禦侮,非禮非兵而勞民之力,必以其時、以其禮而不敢妄興,不得已而役之亦必節其力而不盡也。
《春秋》凡力役必書,重民力也。
或問《穀梁》雲‘凡城之志皆譏’,啖子曰:‘凡城,國之急務,但問時與不時,不應一切是譏。
《易》曰設險以守其國,禮曰城池以為固,則《春秋》書城果何意也?’” 九年夏,城郎。
胡安國曰:“城者,禦暴保民之所,而城有制、役有時。
大都不過三國之一,邑無百雉之城,制也;凡土功,龍見而戒事,火見而緻用,水昏正而栽(音再),日至而畢,時也。
隐公城中丘、城郎而皆以夏,則妨農務而非時矣。
城不逾制,役不違時,又當分财用、平闆、稱畚築、程土物、議遠迩、略基址、揣厚薄、仞溝洫、具糇糧、度有司,量功命日,不愆于素,然後為之可也,況失其時制,妄興大作,無愛養斯民之意者,其罪之輕重見矣。
” 臣按:有國者城池之設固不可無,然非為民生則不可輕用民力,非甚不得已不為也,況可非其時乎?是以善為國者,恒于無事之時而為先事之備,籌之必于其早,為之必以其漸,成之必緩其期,不至急遽倉卒,苟且為之,此所以務不妨農、民不知勞而役不再舉也。
莊公九年冬,浚洙。
胡安國曰:“固國以保民為本,輕用民力,妄興大作,邦本一搖,雖有長江巨川限帶封域、洞庭彭蠡河漢之險猶不足憑,而況洙乎?書‘浚洙’,見勞民于守國之末務而不知本,為後戒也。
” 臣按:因地險之川,浚而深之以限外侮,有國者不可廢也,但事勢有緩急、農務有殷隙,方事勢稍緩、農務方殷,得已且已可也,若非事勢逼切而不得已,不可廢農時也。
二十八年冬,築剉。
胡安國曰:“剉,邑也。
凡用功,大曰城,小曰築,故館則書築、台則書築、囿則書築,剉邑而書築者,創作邑也。
其志不視歲之豐兇而輕用民力于其所不必為也,則非人君之心矣。
” 臣按:先儒謂《春秋》凡工役之多者書之以城,工役之小者書之以築,聖人于一邑之小者必謹書之,以見民力雖小不可輕用也,以示後世之為民上者,使其用民力非必不可已、非必不可無,雖一夫一役決不可非時而輕費民力
夫人君為治,固當本乎内治之修而亦不可不為外患之禦,内焉者既本城郭、溝池以為固,外焉者又因丘陵、川澤以為險,因其自然之勢則易為力,豫為未然之防則無外患,此《周官》所以有掌固、司險之設也。
雖然,古人所以守其國者則又不專在是,是故遠而有關塞則守在四夷,近而有甸服則守在九畿,有六官為守國之人,有六典為守國之法,而其險之所以不可升、固之所以不可攻者,則又在乎德禮仁義焉。
不然,雖有高城、深池,委而去之矣。
《禮運》曰:今大道既隐,天下為家,各親其親,各子其子,貨力為(去聲)己,大人世(父傳子為世)及(兄傳弟為及)以為禮,城(内城)郭(外郭)溝池(塹也)以為固。
孔穎達曰:“私力獨财,不免争奪,故設險以自衛固。
” 臣按:人生有欲,必有分辨界限之者然後不争,所以界限之者城郭、溝池是也。
四者皆出于人力之所為,王公設險以守其國,此其切近而最要者也。
《春秋》:隐公七年夏,城中丘。
胡安國曰:“程氏謂為民立君所以養之也,養民之道在愛其力,民力足則生養遂、教化行、風俗美,故為政以民力為重也。
《春秋》凡用民必書其所興作,不時害義固為罪矣,雖時且義亦書,見勞民為重事也。
人君而知此義,則知慎重于用民力矣。
凡書城者完舊也,書築者創始也。
城中丘,使民不以時,非人君之心也。
” 吳澂曰:“君之資于民者資其力也,民之報其君者報以力也,故無事則資其力以用之于農,以足食生财,有事則資其力而用之于兵,以敵忾禦侮,非禮非兵而勞民之力,必以其時、以其禮而不敢妄興,不得已而役之亦必節其力而不盡也。
《春秋》凡力役必書,重民力也。
或問《穀梁》雲‘凡城之志皆譏’,啖子曰:‘凡城,國之急務,但問時與不時,不應一切是譏。
《易》曰設險以守其國,禮曰城池以為固,則《春秋》書城果何意也?’” 九年夏,城郎。
胡安國曰:“城者,禦暴保民之所,而城有制、役有時。
大都不過三國之一,邑無百雉之城,制也;凡土功,龍見而戒事,火見而緻用,水昏正而栽(音再),日至而畢,時也。
隐公城中丘、城郎而皆以夏,則妨農務而非時矣。
城不逾制,役不違時,又當分财用、平闆、稱畚築、程土物、議遠迩、略基址、揣厚薄、仞溝洫、具糇糧、度有司,量功命日,不愆于素,然後為之可也,況失其時制,妄興大作,無愛養斯民之意者,其罪之輕重見矣。
” 臣按:有國者城池之設固不可無,然非為民生則不可輕用民力,非甚不得已不為也,況可非其時乎?是以善為國者,恒于無事之時而為先事之備,籌之必于其早,為之必以其漸,成之必緩其期,不至急遽倉卒,苟且為之,此所以務不妨農、民不知勞而役不再舉也。
莊公九年冬,浚洙。
胡安國曰:“固國以保民為本,輕用民力,妄興大作,邦本一搖,雖有長江巨川限帶封域、洞庭彭蠡河漢之險猶不足憑,而況洙乎?書‘浚洙’,見勞民于守國之末務而不知本,為後戒也。
” 臣按:因地險之川,浚而深之以限外侮,有國者不可廢也,但事勢有緩急、農務有殷隙,方事勢稍緩、農務方殷,得已且已可也,若非事勢逼切而不得已,不可廢農時也。
二十八年冬,築剉。
胡安國曰:“剉,邑也。
凡用功,大曰城,小曰築,故館則書築、台則書築、囿則書築,剉邑而書築者,創作邑也。
其志不視歲之豐兇而輕用民力于其所不必為也,則非人君之心矣。
” 臣按:先儒謂《春秋》凡工役之多者書之以城,工役之小者書之以築,聖人于一邑之小者必謹書之,以見民力雖小不可輕用也,以示後世之為民上者,使其用民力非必不可已、非必不可無,雖一夫一役決不可非時而輕費民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