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四
關燈
小
中
大
一朝,榮辱千載。
若嫌隙有實,當據法推繩,如其不然,義不可奪。
” 臣按:許敬宗奏流其子昂于嶺南,又以女嫁蠻酋馮盎之子,多納其貨,故思古議及之。
然此猶非其罪之大者,若論其贊高宗立嬖後、殺忠良之罪,谥之以缪猶為幸矣。
當時戴至德謂王福畤曰:“高陽公任遇,如是何以谥之為缪?”對曰:“昔何曾既忠且孝,徒以日食萬錢,秦秀谥之曰缪。
許敬宗忠孝不逮于曾,而飲食男女之累過之,谥之曰缪不負許氏矣。
”當鹹亨中昏主臨朝而臣下猶斤斤執法持論如此,雖其任遇之臣略不肯少有假借其谥,雖終于改易,然載其事于史,千載猶一日也,士君子立身制行可不謹哉。
唐楊绾卒,太常谥文貞,或謂其與元載交遊,嘗為載薦,太常谥不當。
梁肅議曰:“謹按《谥法》,貞之例有三,清白守節曰貞、大憲克就曰貞、憂國忘死曰貞;文之義有六,經緯天地曰文、道德博聞曰文、湣民接禮曰文、不恥下問曰文、慈惠愛人曰文、修德來遠曰文。
名既不備,事亦殊貫,又安可以并責于一名哉?若具美果在一名則士文伯、孔文子且無經緯天地之文,孟武伯、甯武子又非克定禍亂之武,若以廢禮不稱其名,則臧孫辰縱逆祀不得谥文,管夷吾台門反坫不得谥敬。
是知議名之道取其所長則舍其所短,志其大行則遺其小節,使善惡決于一字,褒貶垂于将來,蓋先王制谥之方也。
且人無全才,能不必備,魏徵立言正色,其節大矣而昧于知人,蘇瑰封诏沮邪,其志明矣,終不能守,故《春秋》為賢者諱過,傳稱‘不以一眚掩大德’,語曰‘無求備于一人’,此魏、蘇二公所以為文貞也。
謹上參典禮,近考故事,楊公之名請如前議。
” 故相呂卒,獨孤及議谥曰肅,嚴郢駁,益加以忠肅,及重議曰:“周道衰,孔子作《春秋》而亂臣賊子懼,《谥法》亦《春秋》之微旨也,在懲惡勸善不在哀榮,在議美惡不在字多。
周公殺三監、誅淮夷,晉重耳一戰而霸諸侯,武功盛矣而皆谥曰文;以冀缺之恪德臨事,甯俞之忠于其國,其文德豈不優乎而并谥曰武,固知書法者必稱其大而略其細,故言文不言武、言武不言文。
三代以下樸散禮壞,乃有二字之谥,非古也。
其源生于衰周,施及戰國之君,漢興,蕭何、張良、霍去病、霍光俱以文武大略佐漢緻太平,其事業不一,謂一名不足以紀其善,于是乎有文忠、文成、景桓、宣成之谥,雖渎禮甚矣,然猶褒不失人。
唐興,參用周、漢之制,謂魏徵以王道佐時近文,直言極谏、愛君而忘身近貞,二德并優,廢一莫可,故曰文貞;謂蕭瑀端直鲠亮近貞,性多猜貳近褊,言褊則失其謇正,稱貞則遺其吝狹,非一言所能名,故曰貞褊,其餘舉凡推類大抵準此,皆有為疊為之也。
若迹無殊途、事歸一貫則直以一字目之,故杜如晦谥成、王圭谥懿、陳叔達谥忠、溫彥博谥恭,其流不可悉數。
此并當時赫赫以功名居宰相位者,谥不過一字,不聞其子孫佐吏有以字少稱屈者。
由此言之,二字不必為褒,一字不必為貶。
” 故将郭知運卒已五十年,其子英乂請谥,太常谥曰威,左司員外郎崔廈駁,以知運卒時赗贈已加,今已逾時,不宜谥,獨孤及重議曰:“贈、谥一也,贈者一時之寵,谥者不刊之令,以歲久而廢易名,是王澤浃于天下而獨隔于一人也。
當開元時,吐蕃以舉國之師入五原塞,知運讨平之以張王室,今朝廷方将命将帥以征不服、讨不庭,宜褒之以勸握兵者,安可以葬久而廢大典。
況夫谥法者考其言行事業之邪正,必以一字褒貶之,使生者聞美谥而慕、睹惡谥而懼,不待賞罰而賢不肖皆勸,是一字之谥賢于三千之刑,本非為殁者之子孫以為哀榮寵贈之具。
” 臣按:說者謂《春秋》以一字為褒貶,一字之褒榮于黼衮,一字之貶嚴如斧钺,臣于贈谥之典亦雲。
蓋爵祿所以榮生者,使之興起以建立事功,至于贈谥非但以榮死者,亦所以激生者焉。
世之掌斯權者乃懷生前忌克之私,當予而不予,徇死者子孫之請,不當予而予,其得罪于名教也大矣。
宋仁宗朝夏竦卒,贈太師、中書令,特賜谥文正,司馬光言:“谥者行之迹也,行出于己,名生于人,所以勸善沮惡,不可私也。
謹按令文,諸谥王公及職事官三品以上皆錄行狀,申省議定奏聞,所以重名實、示至公也。
今不委之有司,概以公議定谥于中而後宣示于外,臣謂宜擇中流之谥,使與行實粗相應者賜之,亦非群臣所敢議也。
今乃谥以至美無以複加之谥,如竦者豈易克當?所謂名與實爽、谥
若嫌隙有實,當據法推繩,如其不然,義不可奪。
” 臣按:許敬宗奏流其子昂于嶺南,又以女嫁蠻酋馮盎之子,多納其貨,故思古議及之。
然此猶非其罪之大者,若論其贊高宗立嬖後、殺忠良之罪,谥之以缪猶為幸矣。
當時戴至德謂王福畤曰:“高陽公任遇,如是何以谥之為缪?”對曰:“昔何曾既忠且孝,徒以日食萬錢,秦秀谥之曰缪。
許敬宗忠孝不逮于曾,而飲食男女之累過之,谥之曰缪不負許氏矣。
”當鹹亨中昏主臨朝而臣下猶斤斤執法持論如此,雖其任遇之臣略不肯少有假借其谥,雖終于改易,然載其事于史,千載猶一日也,士君子立身制行可不謹哉。
唐楊绾卒,太常谥文貞,或謂其與元載交遊,嘗為載薦,太常谥不當。
梁肅議曰:“謹按《谥法》,貞之例有三,清白守節曰貞、大憲克就曰貞、憂國忘死曰貞;文之義有六,經緯天地曰文、道德博聞曰文、湣民接禮曰文、不恥下問曰文、慈惠愛人曰文、修德來遠曰文。
名既不備,事亦殊貫,又安可以并責于一名哉?若具美果在一名則士文伯、孔文子且無經緯天地之文,孟武伯、甯武子又非克定禍亂之武,若以廢禮不稱其名,則臧孫辰縱逆祀不得谥文,管夷吾台門反坫不得谥敬。
是知議名之道取其所長則舍其所短,志其大行則遺其小節,使善惡決于一字,褒貶垂于将來,蓋先王制谥之方也。
且人無全才,能不必備,魏徵立言正色,其節大矣而昧于知人,蘇瑰封诏沮邪,其志明矣,終不能守,故《春秋》為賢者諱過,傳稱‘不以一眚掩大德’,語曰‘無求備于一人’,此魏、蘇二公所以為文貞也。
謹上參典禮,近考故事,楊公之名請如前議。
” 故相呂卒,獨孤及議谥曰肅,嚴郢駁,益加以忠肅,及重議曰:“周道衰,孔子作《春秋》而亂臣賊子懼,《谥法》亦《春秋》之微旨也,在懲惡勸善不在哀榮,在議美惡不在字多。
周公殺三監、誅淮夷,晉重耳一戰而霸諸侯,武功盛矣而皆谥曰文;以冀缺之恪德臨事,甯俞之忠于其國,其文德豈不優乎而并谥曰武,固知書法者必稱其大而略其細,故言文不言武、言武不言文。
三代以下樸散禮壞,乃有二字之谥,非古也。
其源生于衰周,施及戰國之君,漢興,蕭何、張良、霍去病、霍光俱以文武大略佐漢緻太平,其事業不一,謂一名不足以紀其善,于是乎有文忠、文成、景桓、宣成之谥,雖渎禮甚矣,然猶褒不失人。
唐興,參用周、漢之制,謂魏徵以王道佐時近文,直言極谏、愛君而忘身近貞,二德并優,廢一莫可,故曰文貞;謂蕭瑀端直鲠亮近貞,性多猜貳近褊,言褊則失其謇正,稱貞則遺其吝狹,非一言所能名,故曰貞褊,其餘舉凡推類大抵準此,皆有為疊為之也。
若迹無殊途、事歸一貫則直以一字目之,故杜如晦谥成、王圭谥懿、陳叔達谥忠、溫彥博谥恭,其流不可悉數。
此并當時赫赫以功名居宰相位者,谥不過一字,不聞其子孫佐吏有以字少稱屈者。
由此言之,二字不必為褒,一字不必為貶。
” 故将郭知運卒已五十年,其子英乂請谥,太常谥曰威,左司員外郎崔廈駁,以知運卒時赗贈已加,今已逾時,不宜谥,獨孤及重議曰:“贈、谥一也,贈者一時之寵,谥者不刊之令,以歲久而廢易名,是王澤浃于天下而獨隔于一人也。
當開元時,吐蕃以舉國之師入五原塞,知運讨平之以張王室,今朝廷方将命将帥以征不服、讨不庭,宜褒之以勸握兵者,安可以葬久而廢大典。
況夫谥法者考其言行事業之邪正,必以一字褒貶之,使生者聞美谥而慕、睹惡谥而懼,不待賞罰而賢不肖皆勸,是一字之谥賢于三千之刑,本非為殁者之子孫以為哀榮寵贈之具。
” 臣按:說者謂《春秋》以一字為褒貶,一字之褒榮于黼衮,一字之貶嚴如斧钺,臣于贈谥之典亦雲。
蓋爵祿所以榮生者,使之興起以建立事功,至于贈谥非但以榮死者,亦所以激生者焉。
世之掌斯權者乃懷生前忌克之私,當予而不予,徇死者子孫之請,不當予而予,其得罪于名教也大矣。
宋仁宗朝夏竦卒,贈太師、中書令,特賜谥文正,司馬光言:“谥者行之迹也,行出于己,名生于人,所以勸善沮惡,不可私也。
謹按令文,諸谥王公及職事官三品以上皆錄行狀,申省議定奏聞,所以重名實、示至公也。
今不委之有司,概以公議定谥于中而後宣示于外,臣謂宜擇中流之谥,使與行實粗相應者賜之,亦非群臣所敢議也。
今乃谥以至美無以複加之谥,如竦者豈易克當?所謂名與實爽、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