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四

關燈
▲舉贈谥以勸忠 《禮記表記》:子曰:“先王谥以尊名,節以壹(專也)惠(善也),恥名之浮于行也。

    ” 鄭玄曰:“谥者行之迹也,名謂聲譽也。

    言先王論行以為谥以尊名者,使聲譽可得而尊言也。

    壹讀為一,惠猶善也。

    言聲譽雖有衆多者,即以其行一大善為谥耳。

    ” 陳澔曰:“善行雖多,難以枚舉,但節取其大者以專其善,故曰節以壹惠也。

    ” 方悫曰:“生則有名,死則有谥,谥則諱其名矣,故曰谥以尊名。

    夫谥以诔行而為之,然行不一也,谥有所不勝言,特以所隆者之一端而為之節爾,故曰節以壹惠。

    若文王之為文、武王之為武,此皆壹惠之道也。

    行雖多而節之以惠,則名不浮于行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周人卒哭而諱,将諱而谥,是谥三代以來已有之。

    生有名,死有谥,名乃生者之辨,谥乃死者之辨,生者之名以辨其人,死者之谥則節其一德以為稱而諱其名也。

     《郊特牲》:死而谥,今也。

    古者生無爵、死無谥。

     鄭樵曰:“古無谥,谥起于周。

    周人卒哭而諱,将葬而谥。

    蓋名不可名己,則後王之語前王、後代之及前代,所以為昭穆之次者,将何以别哉?生有名,死有谥,名乃生者之辨,谥乃死者之辨。

    ” 周谞曰:“古者生有爵則死乃請谥于天子,而天子命之谥。

    後世但死則皆有谥,蓋未嘗請谥于天子,特其自谥耳,故曰‘死而谥,今也’。

    ” 陳澔曰:“死而有谥,今之變禮也。

    殷以前大夫以上乃為爵,死則有谥,周制雖爵及命士,死不谥也。

    ”《曲禮》:己孤暴貴,不為父作谥。

     呂大臨曰:“父之爵不當谥,以己爵當谥而作之,是以己爵加其父,欲尊而反卑之,非所以敬其父也。

    ” 陳澔曰:“文王雖為西伯,不為古公公季作谥;周公成文、武之德,亦不敢加太王、王季以谥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元人于凡追封其臣之父祖皆加以谥,是一時臣僚不學之過也。

    既葬,見天子曰類見,言谥曰類。

    鄭玄曰:“類猶象也。

    ” 孔穎達曰:“言谥,就君請谥也。

    谥以表德,必由尊者所裁,故将葬之前使人請于天子,若公叔文子之子戍請于君所以易其父之名者也。

    類者,言此類聘問之禮而行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先儒言谥曰類,當為诔,謂诔而谥之也。

     《檀弓》:公叔文子卒,其子戍請谥于君曰:“日月有時,将葬矣,請所以易其名者。

    ”君曰:“昔者衛國兇饑,夫子為粥與國之餓者,是不亦惠乎?昔者衛國有難,夫子以其死衛寡人,不亦貞乎?夫子聽衛國之政,修其班制以與四鄰交,衛國之社稷不辱,不亦文乎?故謂夫子‘貞惠文子’。

    ” 陳澔曰:“大夫、士三月而葬,有時猶言有數也。

    死則諱其名,故謂之谥,所以代其名也。

    貞、惠、文此三字為谥而惟稱文子者,鄭雲‘文足以兼之’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自古谥皆請于君,春秋之世猶然,後世始以屬有司。

    我朝始複古制,凡大臣有功德于世者,其谥皆自上賜雲。

     《論語》:子貢問曰:“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,位高者多恥下問,故谥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,蓋亦人所難也,孔圉得谥為文以此而已。

    ” 蘇轼曰:“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,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,文子怒,将攻之,訪于仲尼。

    仲尼不對,命駕而行,疾奔宋,文子使疾弟遺室孔吉,其為人如此而谥曰文,此子貢之所以疑而問也。

    孔子不沒其善言,能如此亦足以為文矣,非經天緯地之文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《谥法》所謂文者非一,有所謂經天緯地者、道德博聞者、勤學好問者、慈惠愛民者、湣民惠禮者、錫民爵位者,孔文子之得為文以勤學好問為谥,公叔文子之得為文以錫民爵位為谥。

    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與文子同升諸公,子聞之曰:“可以為文矣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文者,順理而成章之謂,《谥法》亦有所謂‘錫民爵位曰文’者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文子卒,其子請谥,衛君谥以貞惠文子,見于《禮記檀弓》。

    其所以得文者,以其修其班制以與四鄰交,衛國之社稷不辱,故得為文,初不以薦臣同升而得此谥也。

    夫子因其有知人忘己、事君之美而稱之,謂其所以得文之谥不但若其君之所稱而已,而此一事亦合《谥法》所謂“錫民爵位”者焉,無愧于文之谥矣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,不甚則身危國削,名之曰幽、厲,雖孝子慈孫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