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二
關燈
小
中
大
可論,大者可殺也。
且歸念之!”于是人納其訓,吏懷其恩。
數年,教化大行,道不拾遺。
臣按:卓茂所謂“律設大法,禮順人情”,專以禮教民而不以法治,真古所謂循良之吏,使天下郡縣皆得若人而治之而知所緩急輕重,則天下日底于治平矣。
魯恭為中牟令,專以德化為理,不任刑罰。
邑人許伯等争田,累守令不能決,恭為平理曲直,皆退而自責,辍耕相讓。
臣按:教化之所以不行者以利心勝而義心微也,民間之訟多起于财産,兄弟以之而相阋、骨肉以之而相殘皆自此始也,為守令者苟能為民分理而使之均平,則詞訟不興,人和而俗厚矣,教化其有不行也哉? 秦彭遷山陽太守,以禮訓人,不任刑罰,崇好儒雅,敦明庠序,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遜之儀,乃為人設四誡,以定六親長幼之禮,有遵奉教化者擢為鄉三老,常以八月緻酒肉以勸勉之。
吏有過咎罷遣而已,不加恥辱,百姓懷愛,莫有欺犯。
後轉颍川太守,肅宗巡幸再幸颍川,辄賞賜恩寵甚厚。
許荊為桂陽太守,郡濱南州,風俗脆薄,不識學義,荊為設喪紀、昏姻制度,使知禮禁。
嘗行春到耒陽,縣民有蔣均者兄弟争财,互相言訟,荊對之歎曰:“吾荷國重任而教化不行,咎在太守。
”乃顧使吏上書陳狀,乞詣廷尉,均兄弟感悟,各求受罪。
在任十二年,父老稱歌,征拜谏議大夫。
臣按:荊以郡民兄弟相争訟為教化不行,而任咎于己,且至上書言狀,乞詣廷尉,然非其平昔設為喪紀、昏姻制度使民知禮禁,而遽然而為此舉,則是矯激好名非真實也,君子所不貴。
仇覽為遂亭長,勸人生業,為制科令,至于果菜為限、雞豕有數,農事既畢,乃令子弟群居,還就黉學。
其以輕遊恣者皆役以田桑,嚴設科罰。
躬助喪事,赈恤窮寡。
期年稱大化。
覽初到亭,人有陳元者獨與母居,而母詣覽告元不孝,覽驚曰:“吾近日過元舍,廬落整頓,耕耘以時。
此非惡人,當是教化未至耳。
母守寡養孤,苦身投老,奈何肆忿于一朝,欲緻子以不義乎?”母聞感悔,涕泣而去。
覽乃親到元家,與其母子飲,因為陳人倫孝行,譬以禍福之言,元卒成孝子。
臣按:仇覽一亭長耳,視今鄉老、裡長之役而乃能以教化化民為事,況受天子千裡、百裡之寄者乎?使普天之下大而一郡、次而一邑、下而至于闾裡之間,凡為民之長者皆能以教化為務,天下有不奔馳者哉? 吳祐遷膠東相,政惟仁簡,以身率物,民有相争訴者辄閉合自責,然後科行所訟,以道譬之,或身到闾裡,重相和解,自是争訟省息,吏民不欺。
任延為九真太守,駱越之民無嫁娶禮法,延乃移書屬縣,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齒相配,其貧無禮聘,令長吏以下各省俸祿以赈助之,同時娶者二千餘人。
是歲風雨順節,谷稼豐衍。
吏民為立祠。
後拜武威太守,首除暴害,吏民累息。
即造立學宮,自掾吏子孫皆令詣學受業,複其徭役,章句既通,悉顯拔榮進之,郡遂有儒雅之士。
齊蘇瓊為南清河太守,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,積年不斷,各相援據,乃至百人。
瓊召普明兄弟谕之曰:“天下難得者兄弟,易求者田地,假令得田地失兄弟,心如何?”因而下淚,諸證人莫不灑泣,普明兄弟叩頭乞外更思,分異十年遂同住。
後魏封回為安州刺史,山民願樸,父子賓旅同寝一室,回下車勸令别處,其俗遂改。
臣按:今所謂中州之域漸染山民之俗,其為治化之累大矣,請痛禁之。
清河王勵為楚州刺史,城北有伍子胥廟,其俗敬鬼,祈禱者必以牛酒,至破産業。
勵歎曰:“子胥賢者,豈宜損百姓?”乃告谕所部,自此遂止。
臣按:鬼神無處無之,民之祀神雖其俗尚之失,然亦足以見鬼神之理自然感通之妙,但不可破赀産以備牲牢耳,宜為明禁,惟許以雞鹜羔豚,有以牛祭者罪坐其師巫。
蓋民愚而惑,苟有疾厄必事祈禱,雖冒禁犯罪不顧也,惟禁其惑誘之人則自然止息。
隋梁彥光為相州刺史,時人情險耽,妄起風謠,彥光欲革其弊,用秩俸招緻山東大儒,每鄉立學,非聖哲之業不得教授。
常以季月召集親臨策試,有勤學異等、聰明有聞者,升堂設馔,其餘并坐廊下,有好争訟、惰業無成者坐之庭中,設以草具。
及大成,當舉行賓貢之禮,祖送郊外,資以财物,于是人皆勸勵,風俗大改。
唐高士廉為益州長史,蜀土俗薄,畏鬼而惡疾,父母病危殆不躬扶持,杖頭挂食,遙以哺之,兄弟異财,罕通假借。
士廉
且歸念之!”于是人納其訓,吏懷其恩。
數年,教化大行,道不拾遺。
臣按:卓茂所謂“律設大法,禮順人情”,專以禮教民而不以法治,真古所謂循良之吏,使天下郡縣皆得若人而治之而知所緩急輕重,則天下日底于治平矣。
魯恭為中牟令,專以德化為理,不任刑罰。
邑人許伯等争田,累守令不能決,恭為平理曲直,皆退而自責,辍耕相讓。
臣按:教化之所以不行者以利心勝而義心微也,民間之訟多起于财産,兄弟以之而相阋、骨肉以之而相殘皆自此始也,為守令者苟能為民分理而使之均平,則詞訟不興,人和而俗厚矣,教化其有不行也哉? 秦彭遷山陽太守,以禮訓人,不任刑罰,崇好儒雅,敦明庠序,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遜之儀,乃為人設四誡,以定六親長幼之禮,有遵奉教化者擢為鄉三老,常以八月緻酒肉以勸勉之。
吏有過咎罷遣而已,不加恥辱,百姓懷愛,莫有欺犯。
後轉颍川太守,肅宗巡幸再幸颍川,辄賞賜恩寵甚厚。
許荊為桂陽太守,郡濱南州,風俗脆薄,不識學義,荊為設喪紀、昏姻制度,使知禮禁。
嘗行春到耒陽,縣民有蔣均者兄弟争财,互相言訟,荊對之歎曰:“吾荷國重任而教化不行,咎在太守。
”乃顧使吏上書陳狀,乞詣廷尉,均兄弟感悟,各求受罪。
在任十二年,父老稱歌,征拜谏議大夫。
臣按:荊以郡民兄弟相争訟為教化不行,而任咎于己,且至上書言狀,乞詣廷尉,然非其平昔設為喪紀、昏姻制度使民知禮禁,而遽然而為此舉,則是矯激好名非真實也,君子所不貴。
仇覽為遂亭長,勸人生業,為制科令,至于果菜為限、雞豕有數,農事既畢,乃令子弟群居,還就黉學。
其以輕遊恣者皆役以田桑,嚴設科罰。
躬助喪事,赈恤窮寡。
期年稱大化。
覽初到亭,人有陳元者獨與母居,而母詣覽告元不孝,覽驚曰:“吾近日過元舍,廬落整頓,耕耘以時。
此非惡人,當是教化未至耳。
母守寡養孤,苦身投老,奈何肆忿于一朝,欲緻子以不義乎?”母聞感悔,涕泣而去。
覽乃親到元家,與其母子飲,因為陳人倫孝行,譬以禍福之言,元卒成孝子。
臣按:仇覽一亭長耳,視今鄉老、裡長之役而乃能以教化化民為事,況受天子千裡、百裡之寄者乎?使普天之下大而一郡、次而一邑、下而至于闾裡之間,凡為民之長者皆能以教化為務,天下有不奔馳者哉? 吳祐遷膠東相,政惟仁簡,以身率物,民有相争訴者辄閉合自責,然後科行所訟,以道譬之,或身到闾裡,重相和解,自是争訟省息,吏民不欺。
任延為九真太守,駱越之民無嫁娶禮法,延乃移書屬縣,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齒相配,其貧無禮聘,令長吏以下各省俸祿以赈助之,同時娶者二千餘人。
是歲風雨順節,谷稼豐衍。
吏民為立祠。
後拜武威太守,首除暴害,吏民累息。
即造立學宮,自掾吏子孫皆令詣學受業,複其徭役,章句既通,悉顯拔榮進之,郡遂有儒雅之士。
齊蘇瓊為南清河太守,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,積年不斷,各相援據,乃至百人。
瓊召普明兄弟谕之曰:“天下難得者兄弟,易求者田地,假令得田地失兄弟,心如何?”因而下淚,諸證人莫不灑泣,普明兄弟叩頭乞外更思,分異十年遂同住。
後魏封回為安州刺史,山民願樸,父子賓旅同寝一室,回下車勸令别處,其俗遂改。
臣按:今所謂中州之域漸染山民之俗,其為治化之累大矣,請痛禁之。
清河王勵為楚州刺史,城北有伍子胥廟,其俗敬鬼,祈禱者必以牛酒,至破産業。
勵歎曰:“子胥賢者,豈宜損百姓?”乃告谕所部,自此遂止。
臣按:鬼神無處無之,民之祀神雖其俗尚之失,然亦足以見鬼神之理自然感通之妙,但不可破赀産以備牲牢耳,宜為明禁,惟許以雞鹜羔豚,有以牛祭者罪坐其師巫。
蓋民愚而惑,苟有疾厄必事祈禱,雖冒禁犯罪不顧也,惟禁其惑誘之人則自然止息。
隋梁彥光為相州刺史,時人情險耽,妄起風謠,彥光欲革其弊,用秩俸招緻山東大儒,每鄉立學,非聖哲之業不得教授。
常以季月召集親臨策試,有勤學異等、聰明有聞者,升堂設馔,其餘并坐廊下,有好争訟、惰業無成者坐之庭中,設以草具。
及大成,當舉行賓貢之禮,祖送郊外,資以财物,于是人皆勸勵,風俗大改。
唐高士廉為益州長史,蜀土俗薄,畏鬼而惡疾,父母病危殆不躬扶持,杖頭挂食,遙以哺之,兄弟異财,罕通假借。
士廉